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及“三农”领域内部诸多严重失衡问题逐步得以缓解,但2023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仍有2.39、基尼系数仍达0.47,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系统集成推进城乡、工农及乡村内部诸多方面的“再平衡”,是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化的重要举措。
一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奔赴的再平衡,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化的物质基础。当前,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存在着单向性,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而城市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下乡的步伐却相对缓慢,农村人才流失严重,资本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落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我国2022年数字经济渗透率三、二、一产业分别为44.7%、24.0%、10.5%,农业数字化水平大大低于二三产业,发达国家农业数字化水平大都在30%以上。农村留守群体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一直在乡村生活从未进城打过工的,二是进城打工失败退回乡村生活的,这两部分人群基本上都是弱势人群。乡村人才大量流入城市,而城市人才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教育培训、创业就业等相对较少。当务之急在于以综合性举措全方位推进城乡资源要素的均衡配置。
二是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再平衡,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化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多个层面,第一层是家庭承包经营,第二层是发展乡镇企业,第三层是农民进城打工,第四层是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兼业,第五层是城乡融合。其中,前三个层面属于内生动力,后两个层面则属于外生动力。解决农村的问题,内外动力都要调动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在家庭承包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打工阶段,内生动力很强,但是随着农村进入规模经营和城乡融合的新阶段,内生动力逐渐减弱。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农民既是受益者,又是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更是主体、主力。因此,如何调动内力,让农民积极参与,使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都能充分发挥作用,是眼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是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再平衡,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化的重要目标。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安全,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而农民的经济利益则是他们生活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民越来越注重农业生产的市场表现,他们关心的是“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什么农资最实惠”。因此,要通过政策调整,平衡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又要让农民有钱赚。例如,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同时,要帮助粮食主产区发展加工业和服务业,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确保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提升农民的福祉。
四是粮与食的再平衡,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化的重要方向。自古以来,粮食安全被视为国家安全的基石,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从简单的“吃饱”转向“吃好”,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人们的饮食以粮食为主,而现在,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消费量不断上升。这种变化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将目光从单一的粮食生产扩展到更广泛的食物资源开发。开发这些多样化的食物资源,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食物多样化的需求,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因此,农业需要从传统的“粮”的概念中解放出来,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市场观、大生态观和大节约观,将“粮”与“食”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实现从单一粮食到多元食物的转型。
五是三次产业融合的再平衡,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化的有效路径。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的“重生产、轻加工、缺销售”的“重头轻尾、有头无尾、大头小尾”问题,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难以提高。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三次产业深度融合,让“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当下,重点需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农产品贸易开拓市场,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着力开发旅游休闲、观光体验、养生养老等新型农业模式,探索多功能、多业态的农业发展新路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可以改变农业产业头重尾轻、头大尾小的现实困境,更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大大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六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再平衡,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化的战略选择。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规模化并非简单地追求土地规模的扩大。中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的国情决定了农业规模化需要从多个维度推进。其一是产业布局的规模化,应以村、乡为单位进行农业产业布局规划,实现产业布局的集中化、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其二是合作组织的规模化,目前全国虽然合作社有220多万家,但是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而且体量也小,应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能力。其三是社会化服务的规模化,应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四是产业链条的规模化,应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其五是适合工厂化生产的种养业规模化,对于适合工厂化生产的种养业,例如蔬菜花卉等设施农业、猪牛羊鸡鸭鱼畜牧水产业等,应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七是两类经营主体的再平衡,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化的重点内容。农村未来的发展将依赖于两类关键的经营主体,一是提供农产品的经营主体,二是提供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经营主体。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主体数量较少,服务质量也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学家在科学家群体中的占比很低,为农业服务的服务业从业人数也很少。这就亟需通过政策引导和人才培养,促进服务主体数量和服务质量的双提升,为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支撑。
八是农民剩余劳动时间的再平衡,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化的具体任务。农民常说,一年12个月他们的时间分配是1个月过年、3个月种田、8个月空闲,不仅浪费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也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农民剩余劳动时间的再平衡就是要充分利用农民这“8个月空闲”,将其转化为“8个月挣钱”的收入来源。为此,需要为农民创造能够就近就地就业的环境、条件和机会,提升他们的多项就业技能。推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既能填补农民在农闲时期的空白,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多样化,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近就地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实现农民剩余劳动时间的再平衡,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九是公与私的再平衡,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化的坚实保障。公与私的再平衡涉及到国家这个大公、集体这个小公与农民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国家大公的利益,核心是粮食安全,必须得到保障。集体小公的利益核心是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能削弱受损。农民个体利益的核心就是持续增收,这是激发农民始终保持生产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协调国家、集体与农民个体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时,一定要实现上与下利益共享、公与私利益兼顾、国与家利益融合、官与民利益均衡。
十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再平衡,这是推进农村改革再深化的必然选择。推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经历了100万年的原始文明,1万年的农业文明,300多年的工业文明,如今正逐步迈向第四文明形态,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旨在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过度污染的问题,既需要汲取农业文明的平衡和工业文明的高效,又需要克服农业文明的被动和工业文明的盲动,这是人类进入第四文明形态的必然选择。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