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民增收的关键。近年来,山东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殷切嘱托,牢牢把产业抓在手中,做强优势产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
抓龙头强矩阵,提升产业能级。一方面,培育加工龙头。实施龙头企业提振行动,培优扶强行业领军企业,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258家,国家级151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大豆蛋白、花生油、玉米油加工全国十强企业中,山东分别占到8家、7家、6家。另一方面,打造加工方阵。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2024年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67家,总数达到1.14万家、占全国1/10左右,预计年营业收入突破2.3万亿元。小麦、玉米、大豆、蔬菜年加工量均占全国1/5,水果、水产品、花生油占1/3,农产品加工能力居全国首位。
抓特色延链条,优化发展格局。统筹陆海资源,构建“13+N”特色产业培育体系。一是每个区域都有特色产业。建立地方特色产业目录,编制枣庄石榴、乳山牡蛎等26个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11个,建设省级专业村镇、名品村等6563个。二是每个产业都有支撑链条。创新实施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省级首批确定14个产业链,每个给予0.5亿元~2亿元支持,推动全链条增值、全环节提升。三是每个链条都有重点项目。搭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每年拿出2亿元支持40个以上产业项目,提升设施化、数字化水平,全省培育形成寿光蔬菜、沿黄肉牛等8大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抓融合拓功能,挖掘多元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农业+”多业态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积极融入沿黄河、大运河等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以及“黄河大集”系列活动,建设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美丽休闲乡村83个,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60多条,年接待游客1.8亿人次。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实施县域数字农业发展行动,建设“齐鲁农超”平台,4610家企业入驻,引领农产品线上交易。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93.5亿元、增长25%。三是大力发展小微产业。紧盯群众需求,加大精品民宿、乡村工坊、致富车间等项目扶持力度,为群众创造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建设县级以上非遗工坊1954个,各类传统工艺企业和经营业户达到120多万家,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就地参与、直接增收。
抓机制强支撑,促进健康发展。健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机制,两名省级负责同志牵头,加大统筹推进力度。一是强化资金投入。累计投入31.5亿元,连续三年每年创建10个现代农业强县、10个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搭建农业产业化金融服务平台,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9万亿元,增速高于全部贷款4个百分点。二是强化要素支撑。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31个,聘请院士、首席专家领军挂帅,实现特色产业服务全覆盖;深度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运营境外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擦亮“好品山东”整体品牌。三是强化联农带农。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16个,联合9.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全省85%的农户参与,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2.17,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良性互动。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