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孩子,因为身患疾病,无法走出家门沐浴阳光,与同龄孩子一样感知外面的世界;有这样一群人,走进这些孩子的家门,努力让他们在家中也受到教育。
特殊教育是义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送教上门”则是针对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一种个性化义务教育方式,是党和政府关心适龄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行动。自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以来,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结合县域实际,持续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探索出了“送教上门”工作管理“243”模式,确保残疾孩子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全面部署增底气
送教上门暖人心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特殊孩子,用牵着蜗牛散步的心态静待花开。”这是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曹中的教育信条。特殊儿童是折翼的天使,而特殊教育则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为了更扎实、高效地推动针对重度残疾儿童的“送教上门”工作,早在2015年,石阡县就成立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并坚持高位谋划,组成了以县教育局副局长任资源中心主任,县教育局教育股股长、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任副主任,县特殊教育学校中层干部任资源中心办公室主任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特殊教育政策制定、入学安置等相关工作统筹部署,与“县特殊教育学校和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办公室”并行管理,针对不同类型残疾儿童,成立“智力障碍类”“脑瘫障碍类”“肢体障碍类”“多重障碍类”4个专业送教服务小组,开展教育研究和技术支持。
近年来,石阡县探索出了“送教上门”工作管理二轨并行、四组保障、三化实施模式(简称“243”模式),“送教上门”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许多孩子在生活自理、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看到孩子们的变化,人们对“送教上门”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送教老师们的工作也得到社会大众的充分肯定。
专业力量强信心
精准施教促成长
家住汤山街道瓦厂沟的芳草,是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玉芝参与“送教上门”工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学生。第一次见到张玉芝时,芳草表现得很排斥和不安,甚至还会满山坡到处跑。针对这一情况,张玉芝和她的搭档并没有心急,而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逐步和芳草建立信任,并针对她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行为等方面进行康复训练。通过长期努力,芳草慢慢喜欢上了她们。后来,每次知道老师们要来,她都会在路口等待。
为了切实推动“送教上门”工作的有效实施,石阡县特殊教育学校分别设立了技术支持组、设备管理组以及数字化管理组。其中,技术支持组为“送教上门”工作给予专业化的技术支撑,设备管理组负责送教学生教学辅助需求的购置和使用指导,数字化管理组则负责数据管理的关键职责,为特殊教育的决策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支持。
有了这样一支具备专业素养、工作高效的教师团队的支持,近年来,石阡县特殊儿童在生活自理、认知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白沙镇视障儿童小杨、脑瘫儿童小文等5位同学通过送教,现已转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增强“三化”添保障
同心筑梦育桃李
“送教上门”,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为此,石阡县通过“巡回指导具体化”“送教上门真实化”“师资培训常态化”,保证了“送教上门”工作开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石阡县每年都组织教师对全县“送教上门”工作开展巡回专业指导,为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提供融合教育、“送教上门”技术服务支持,并对送教教师及家长开展现场一对一培训,就孩子的成长和康复训练、家庭护理等情况,及时调整送教内容和送教方法。自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巡回指导达30余次。
石阡县还重点加强对送教对象的精准核实。县特殊教育学校每年从县残联办证系统中导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数据,并组织教师进村入户摸排核实学生入学情况。对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由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组织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进行筛查评估,为因残疾原因导致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重度残疾儿童出具“送教上门”入学安置意见。
为解决当前普通学校特殊教育教师资源不足、重度残疾儿童类别多的现状,石阡县每年选派特殊教育专业骨干教师作为种子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针对送教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由县特殊教育学校种子资源教师通过集中培训、一对一培训等方式开展全县“送教上门”教师业务培训,提升普校送教教师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自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以来,累计培训达1000余人次。
(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政府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