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11-12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在重庆市北碚区举办“文艺赋美乡村”交流活动暨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走进重庆北碚素心村,交流探索文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为当地群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本期刊登北碚区委书记专访和活动侧记,分享巴渝乡村文化建设的特色创造和文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成果。
缙云山麓风光美,嘉陵江畔文蕴深。近年来,重庆市北碚区深入挖掘区域农耕文化资源,探索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创作形式,带动乡村文化建设深入开展。近日,本刊记者专访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林旭阳,带来北碚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未来思考。
记 者:北碚的独特乡村文化表现在哪里?新时期探索出了怎样的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路径?
林旭阳:北碚“以文化人、以艺兴村”已有百年历史。一百年前,“乡建四杰(卢作孚、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齐聚北碚,开展乡村建设实践,发出了“艺术乡建”和“乡村美育”的历史先声。被誉为“北碚红旗渠”的柳荫水渠于1970年代集体修建,是新中国乡村建设的缩影与象征,是北碚的重要精神文化遗产。
2018年以来,北碚区以环缙云山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目标,融合传统文化赓续与现代艺术浸润,将艺术赋能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核心路径,激活乡土资源、重塑乡村价值,推动乡建从“物质改造”向“精神重塑”升级,持续刺激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促进乡村群众灵活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澎湃的内生动能,探索出一条符合北碚实际、百姓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记 者:北碚如何丰富乡村文艺供给,创新乡村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
林旭阳:特色是北碚乡村文化的灵魂。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全面挖掘文化遗产资源,组建专家团队调查研究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历史遗迹等,对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等78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性修缮,活化传承三圣大鼓、北泉板凳龙等1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出以松鹤楼、玉大茶庄等为代表的230余个老字号,让更多优秀的乡土文化发扬光大。
如柳荫镇东升村打造“乡情大舞台”“民艺工坊”,再现打年宵、柳编、竹编、闹莲花等民间技艺;偏岩古镇围绕明清建筑、古街、古庙等元素升级改造,“元宵节百米长街宴”火爆出圈;北温泉街道金刚村依托嘉陵江煤运文化重现传统古村山水形胜、商贸繁荣的景象,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品鉴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静观镇王朴村利用王朴烈士陵园、王朴中学等红色资源打造“继志”系列党建品牌,被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
同时,我们还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共建,积极探索“艺术家+村集体+村民”共创方式,全区15个涉农镇街均与相关院校落地合作项目。组建全民艺术普及联盟,引进文艺高校、专业机构和文创达人、非遗达人同试点村建立结对关系。积极吸纳和发展企业商会、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等主体,汇聚各界力量、链接各类资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朋友圈”持续壮大。
记 者: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北碚是如何发掘和培育乡土文化能人的?
林旭阳:人是乡村文化发展的前提。我们创新通过项目合作、挂职锻炼、志愿服务、交流展演等方式,吸引优秀文化人才下乡。设立“青年创客基金”,开设“新农人学院”,培训“艺术农业”“民宿运营”技能,突出强化返乡创业者的“虹吸效应”。
就说“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邓纪会,她以“梅香西山”万亩蜡梅产业带建设为契机返乡创业,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知识技能培训200余次,带动村民自主创业50余人、就业3000余人,还打造了全国特色劳务品牌“北碚花工”。
截至目前,我们共培育“缙云”文化团队9支、基层文化示范点68个、文化指导员2000余名,打造出一支支“不走的乡村文化队伍”。
记 者:乡村文化的发展为北碚和美乡村建设带来了哪些改变?
林旭阳:我们将文化发展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专门制定《北碚区环缙云山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暨全域和美乡村总体规划》,优化区域功能布局,以艺术重构乡村格局,推动雕塑小品、音乐书画等艺术样式融入乡村特色民居、景观小品、文旅项目等,避免“千村一面”。以艺术为手段,推动乡村环境提升,加大乡村艺术场馆、人才队伍、产业项目建设,新建乡建文化博物馆、乡村图书馆、乡村美术馆等,打造乡村文艺新地标。
比如水土街道三元桥村在规划村庄建设时充分考虑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沱酒”的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以“酒文化”为主题美化群众广场、村口节点、院落墙体,形成了一座具有艺术特色的村落;施家梁镇通过井盖彩绘、石凳嵌入、绿化种植等方式,将乡村的公共空间改造为充满艺术气息的“施家茶话角”,建成“坨田和美小院”。
文化也给村民带来不小的变化。澄江镇柏林村以“小院家”院落微治理为载体,探索“点单式”文化服务模式,常态化开展“我们的节日”艺术展演、“缙云诗会”“碚城同读一本书”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积极组织村民参与村歌、村舞、村晚、村跑、村BA等“村”字号活动,村民的文化艺术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村民们参与文化的热情逐步高涨。他们用墙绘宣传垃圾分类,推广“废弃材料再生工坊”,将农具、老砖瓦转化为公共艺术装置,降低改造成本30%;积极参与“缙云会堂”“乡村夜话”等治理平台,创新“积分制+艺术工坊”模式,重点村参与艺术乡建的村民占比超92%。
记 者:北碚有哪些文创产品和土特产“出圈”?带来了怎样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林旭阳:近年来,我们通过对乡建文化、特色农产品、乡村标志物等进行提炼,打造出不少具有代表性、直观性、识别性的形象IP。依托乡村文艺资源,开发手工艺品、文创农产品、文化纪念品等一系列特色文创产品。
如东阳街道西山坪村大力实施千亩西瓜、柑橘、枇杷、猕猴桃、粮油蔬菜及垂钓基地“六千工程”,将农特产品融合艺术设计,推出芦柑柑、桃橘橘2个IP人物形象;以“北碚红旗渠”柳荫水渠为蓝本,发行系列“水到渠成”数字文创产品;挖掘蜡梅文化内涵,开发“菩璞”“缙梅”系列高端产品,拓宽盆景技艺应用场景,通过“线上旗舰店+线下体验店”模式,实现年销售额2100万元。
“出圈”的还有我们的民宿。近年来,北碚以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为总抓手,提档升级80余户农家乐,培育“缙闲居”等高品质艺术民宿群,打造“三区一线”(环缙云山北温泉片区、金刀峡片区、青峰山片区、西山环线)4个民宿集聚区,“既白民宿”获评“全国甲级旅游民宿”,也是重庆市唯一。在民宿,游客可以体验“梅香下午茶”“花艺体验课”等特色服务,乡村休闲旅游正实现体验沉浸化、消费场景化、营销社媒化、业态集群化、客群年轻化,初步实现了由单一化旅游供给向复合型多元供给的转变。通过“景区+民宿+工坊”联动,构建起“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艺术体验场景,游客人均消费达800元/天,带动当地村民就业1200余人,周边农户户均增收2.3万元。
我们还以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交流基地、重庆市首批“大思政课”堂为载体,将乡村文化艺术作为美育、德育、自然教育等教学资源,聚力构建乡村研学培训专题课程体系。创新打响“旭日映渠”“全城儿童放养村”等研学品牌,打造“平安课堂特训营”“小丰年”等研学培训基地。近年来,重点村承办市级以上现场教学80余场次,接待研学团队500余个,村集体创收超100万元。
四季到北碚,总有文化节。我们定期举办乡村音乐节、非遗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还有“蜡梅文化艺术节”“三生三世桃花节”“水渠艺术节”等乡村文旅节庆。2024年“蜡梅文化艺术节”期间,通过同步直播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观展人次突破50万,近三年累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带动增收超8000万元。
记 者:面向未来,北碚还将有哪些创新举措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林旭阳:未来,北碚将锚定“打造环缙云山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目标,深化实施文艺赋美乡村行动,加快构建“一域两片三带”(“一域”:全域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两片”:建设嘉陵江以东片区、嘉陵江以西片区两大和美乡村示范片。“三带”:建设东山万亩粮油、西山万亩花木、江东乡村休闲旅游三大特色产业带)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重点做好“五个一批”。
发展一批乡村文艺特色产业,持续延伸花木(蜡梅)、魔芋、甜茶、柑橘和粮油5条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深化静观蜡梅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实施蜡梅博览园业态升级工程,打造全国蜡梅文化暨花木产业文化交流交易中心,推动蜡梅文化与周边景点和民宿等的融合发展,拉伸和延长“花—旅”产业链。加速推进农文旅体康深度融合,发展低空飞行、沉浸式体验、非遗活化、户外运动及露营自驾等新业态,拓展文旅产业链,聚力打造缙云山麓乡村旅游带、中梁山麓乡村微度假目的地、龙王洞山麓艺术赋美乡村旅游带、静观大都市近郊农文旅康目的地。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开发乡村文化地图,做好“农遗良品”“农耕好物”推介。强化科技赋能,开发缙云山山川虚拟漫游平台、缙云山数字体验馆、金刀峡峡谷穿越虚拟漫游平台、“乡建云”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乡村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等,通过线上展览、虚拟讲解等形式传承和传播乡村文化,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
打造一批艺术乡建典型案例,推动文化艺术融入乡村规划建设,打造一批文艺村、写生村、民俗村和网红村。聚焦闲置资源再生与历史文脉传承,打造全域覆盖的乡村文化地标网络。实施特色场馆培育工程,打造中共中央西南局缙云山办公地旧址陈列馆、乡建文化博物馆等具有北碚辨识度的代表性场馆50个,全域场馆数量超100个,持续提升“百馆之城”文化IP影响力。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嵌入式”农家书屋、非遗工坊等公共文化空间。
培育一批乡村艺术民宿集群,以缙云山、嘉陵江沿线为重点,依托自然生态与人文底蕴,推动民宿产业从“农家乐”向“艺术民宿集群”升级,将“缙云·山宿”培育成区域生态民宿品牌,成为重庆文旅产品新地标。加快培育以柳荫镇乡根乡舍、土先生的院子为代表的柳荫民宿集群,以静观既白民宿、天府问境·山里人为代表的“静观—天府”民宿集群,以三圣止园、白云间等为代表的青峰山民宿集群,引进专业团队,提升运营水平,推动民宿与在地山货、非遗手工艺联动开发,积极创建全国甲级、乙级旅游民宿,将“江东·村宿”打造成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乡村民宿品牌。
打响一批乡村文艺节事品牌,积极探索“赛事+旅游”“演艺+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有效盘活“百馆”闲置空间资源,精心打造“三千名流”主题精品沉浸式系列演艺项目。依托蜡梅产业资源、美丽乡村风光,建设“四季有活动、常年有看点”的“四季花乡”,举办四季赏花文化艺术节。精心策划山地越野挑战赛、山地自行车竞技赛、徒步大赛,联动开展夏季潮玩避暑、溯溪漂流等活动,打造“年轻向北atr北碚”IP。完善群众文艺创作激励机制,鼓励基层自主办好“村晚”“村BA”“村宴”“村艺”等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入村里、把关注聚焦到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让“村字号”活动持续为乡村赋能添彩。
实现一批艺术强村富民成果,加强乡土文化能人培训,启动“乡村艺术创客”培训计划,打造“村艺工坊”,开设非遗传承人研修班。建立艺术家驻村积分奖励制度,完善“乡村美育导师”职称评定通道,培育“带不走”的乡土艺术经纪人。构建“政府+企业+村民+艺术家”利益共享机制,试点“艺术合作社”模式,开发村民持股的文创联名产品。建设“云端艺术集市”,推动实现文化资源变资产。推广“村民持股+艺术合作社”机制,“传帮带协议”保障村民权益,让村民既享分红收益,又获文化认同,实现物质与精神“双富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