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为幕,山风作弦。5月11日,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文艺赋美乡村”交流活动暨大地流彩乡情艺术团走进重庆北碚素心村文化展演在此开幕——留守儿童的童声合唱惊起远处的飞鸟,农民歌手的乡音裹着花香飘向远山,农村儿童线描画非遗传承人带领小学生用画笔和歌声共绘田园梦想……这场融合了非遗展演、乡土歌舞和文创市集的文化活动,让这个巴渝小村比赶场天还热闹。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通过举办“文艺赋美乡村”活动,既送文艺到乡村,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聚焦农民主体,汇聚专家学者、乡土文化能人智慧,探讨文艺赋美乡村的创新路径。
好戏连连送上文化盛宴
“这呢,快过来。”5月11日下午,村民老李顶着炽热的太阳,早早地来到了村里的文化广场给自己和朋友占了个座。表演即将开始,朋友却还没有落座,老李赶紧拨通电话,转身朝着正在四处张望的朋友一边摆手一边呼喊。
“清风倚斜阳,水拥树影晃,依依不舍,一池春水流向远方……”老李和朋友刚刚坐定,童声合唱《小池》的清音便在耳边响起,随即掠过人群和山野,拉开了文化展演的帷幕。
“以往,这样的精彩演出大多只能在手机屏幕上观赏,现在,艺术家们就在眼前演出,真是巴适!”老李使劲地摇了摇手里的“拍拍手”,同时举起手机录像,“孩子们唱得太棒了,我得录下来,回去再看几遍。”
孩子们的童声合唱结束,男子舞蹈《山路弯弯》随之闪亮登场。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演员们身着粗布短打,在舞台上尽情地腾挪翻转。他们用充满力量的舞姿,生动地演绎了巴渝汉子在陡峭山路上负重前行的艰辛,展现了巴渝人的豪迈与坚韧。
“如此专业且精彩的文化表演,真是让人大饱眼福。”正在观看演出的素心村党总支书记李小云感慨地说,“以后,要将村里的文化广场更充分地利用起来,对接协调更多的文化资源到村里,让村民们看得更过瘾。”
好戏连台,精彩不断。在现场观众的叫好声和掌声中,舞蹈、歌曲、非遗展示等节目轮番上演,为当地村民和游客献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农民歌手“大船哥”刘广局延续其“接地气、传真情”的舞台风格,以一首《咱老百姓》,唱出新时代农民“国运昌盛,祥和万事兴”的真切期望。
非遗舞蹈《北泉板凳龙》的鼓点在山野间回荡,舞者们手中的板凳仿佛化身为龙,翩翩起舞,洋溢着浓郁的巴渝风情与乡土韵味,展现了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广播艺术团独唱演员、著名歌唱家朱砂回到家乡,将乡愁化作炽热音符,以一首火辣的《幺妹乖》点燃全场,唱出了对家乡的思慕之情。
舞台表演之外,一场汇聚全国非遗技艺、地道美食和民俗文化的文化大集也在素心村拉开序幕。来自江苏、浙江、四川等多地的特色展商,带来农遗文化展、非遗技艺展、民俗文化展、美食文化展四大主题体验,吸引不少村民、城市居民以及游客前来,他们在各种乡土文化符号汇聚成的沉浸式体验长廊中,一站式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思想碰撞激荡智慧火花
此次的“文艺赋美乡村”活动,不仅是一场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嘉年华”,也是一场专家智慧与乡土实践的深度对话。当素心村文化广场上的热闹暂时散去,四川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西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专家学者移步静观镇中华村的会议室,展开一场关于“乡村振兴,文艺何为”的思想碰撞。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以该院在西南地区的500余项乡建项目为例,强调艺术乡建需“双向驱动”:既需政策“自上而下”铺路,更要激发村民“自下而上”的创造力。他建议通过设立专项基金、高校定向培养等机制,让文艺成果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对文艺人才十分重视。他指出,当前,艺术家走进乡村进行艺术创作,多源于个人职业需求或兴趣使然,这种动机往往难以确保艺术活动的持久性与深入性。因此,要注重“文艺+项目”融合发展,推动各类文化艺术工作者与乡村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结对帮扶机制,让文艺工作者待得下去、沉得下心。
对即将或者有志于从事乡村文艺创作的人,覃川给了个小提示:艺术家的工作不是将艺术从外部搬到乡村,而是推动艺术创作在乡村因地制宜地生长起来。艺术家不仅要成为农民,还要帮助农民成为艺术家。
“这些工作需要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覃川补充道,“要建立共创共建共享机制,引导乡村、艺术高校、相关企业等共同参与,保障各方共享发展成果,形成整体合力推动文艺赋美乡村可持续发展。”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认为,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资源、乡村自身独特的资源,等待被激活,而文艺是一把重要的“钥匙”。“文艺赋美乡村不是简单的送文艺下乡,而应是双向改造、双向激发。”潘家恩表示。他认为,应当树立“大文化”观念,将文学、音乐、美术、非遗等引入乡村,促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持续增加乡村优质文化资源供给。要加强面向农民的乡土文化能力培训,激发农民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胡泉纯从2010年开始,每年带领学生到乡村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艺术创作。2013年,他在一次汇报会上展示了自己的创作成果,随后有人指出:你的创作思维和工作方法似乎缺乏原创性,作品与乡村的联系也明显。
“不是我们去乡村进行创作或者为乡村进行创作,而是我们去乡村学习如何创作。”经过再出发、再思考,胡泉纯对艺术乡建有了新的思考,“文化艺术就在乡村,只是暂时被人遗忘或者忽视。艺术家的重要工作就是将这些文化艺术挖掘出来。”
中国的乡村各具特色,胡泉纯认为,在进入乡村开展文艺创作时,必须具有问题意识,要对乡村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明确乡村的问题在哪,需要什么?“就像服装设计师设计衣服一样,要根据对象的高矮胖瘦等特点量体裁衣。”胡泉纯形象地说,“文艺要成为乡村的‘精神根系’,而非装饰性‘景观’。”
浙江省农科院副研究员、该省首批文化特派员顾兴国分享了他在浙江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的实践中,依托蚕桑文化开发农文旅融合项目,通过研学课程设计和区域结对合作,带动村集体年增收超20%。这种“文化特派员驻点指导+本土资源转化”的模式,为重庆等地带来浙江经验的跨区域启示。
文化赋能激活发展动能
在北碚,文化不仅送到了农民家门口,更深深嵌入了乡村产业链条中。交流活动现场,两位北碚乡土文化能人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为主题,结合各自实践进行了生动的案例分享。
“文化是乡村民宿发展的灵魂,物质大丰富时代的休闲度假,文化的内涵价值需要彰显。”乡土文化能人李国铖聚焦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在民宿建设较为同质化的今天,只有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与特色,并将其融入民宿的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才能实现文化‘有特点’向‘有卖点’的转变。”
在静观镇中华村,既白民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废弃的旧矿山打造成为网红打卡点,赋予了民宿更为深远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艺术化改造和本地文化植入,建成了“房间有风拂过”“户外文化缤纷”的休闲胜地。同时,民宿还积极与当地农业、文旅产业联动,推出了各种特色活动,如田园采摘、农耕体验等,形成了“住宿+体验+消费”的完整生态闭环。短短三年,就发展成为全国甲级民宿,节假日的房间平均单价即使高达1300元/天,仍然一房难求。
“文化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支撑。”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在交流活动上表示,通过文化赋能,能够有效地激活乡村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以前,素心村一束蜡梅的价格是10元左右。如今,素心村一束蜡梅最高可以卖到300元左右。”活动现场,另一位北碚区乡土文化能人、素心蜡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纪会则以“文化技艺赋能,焕新乡村花卉产业”为题,分享了自己在素心村创业的经历与思考,“这些显著的改变,正是得益于我们将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蜡梅产业之中。”
2018年,邓纪会入驻素心村返乡创业园,创办花木创意工坊,成立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发起以蜡梅为主题的“静观杯”传统插花大赛,邀请国内外花卉爱好者参与比赛,推广宣传蜡梅。随着对蜡梅产业的了解进一步深入,邓纪会发现,单纯销售蜡梅,市场空间相对有限,只有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产品创新中,才能拓展更大的消费市场。
为了推动蜡梅产业从单一的种植业向“文化+产业”的复合模式转型,邓纪会深入挖掘与蜡梅相关的诗词、书籍中的文化精髓,寻找灵感,打造了礼盒装、诗词蜡梅花束、创意花瓶礼盒、抱抱桶等蜡梅文创产品。同时,以蜡梅为核心,深度融合文旅产业,创立浅语花园民宿,开发了系列花卉主题餐饮,承办了大量花卉主题的游学、研学。蜡梅基地已成为非遗体验和乡村旅游的打卡点,“素心蜡梅”更是声名远扬,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带动当地300余人就业。
在百年乡建文脉的滋养下,北碚的传统民俗、农耕技艺、乡建文化等文艺资源正融合到乡村产业中,赋予了北碚乡村产业独有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
这场“文艺赋美乡村”活动,像一粒火种,它未必瞬间照亮所有乡村,却让无数人看见另一种可能:当专业智慧与乡土实践相互碰撞,当文化从“输血”转向“造血”,广袤乡村终将在保有泥土气息的同时,生长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正如节目主持人所言:“我们要让乡村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