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是推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有力有效抓手。通过项目实施,有利于将“粪污”变“粪肥”、“污染源”变“营养源”。
初夏时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举办的2025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培训班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与科学施肥工作负责人、技术骨干及有关专家参加了此次培训。现阶段正是绿色种养循环试点五年验收的重要时刻,亦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培训关键技术、总结工作成效、安排部署下一步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机制
让农业废弃物绿色重生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2021年开始,在畜牧大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选择基础条件好、地方政府积极性高的县(市、区),整县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试点。通过近五年的项目实施,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绿色种养循环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和补贴方式,扶持了一批企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推动了化肥减量控量增效,促进了土壤地力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
开班式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宪法对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工作作了全面梳理总结。“试点实施五年以来,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18.02亿元。‘花钱买机制’是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的根本定位,我们坚持这一原则,整县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稳定扶持、培育壮大了一批粪肥还田社会化服务主体,建立健全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有效机制,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紧密衔接、利益共享、成本共担的运行机制。”张宪法表示构建粪肥还田社会化长效运行机制是核心任务,目前已初步形成“政府补贴一点、养殖企业出一点、种植主体掏一点,服务组织赚一点”的利益联结机制。
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是解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难题的重要手段。在各方资金的不断浇灌下,粪肥还田的服务主体茁壮成长,目前试点县提供粪肥还田的服务主体已超过2500家,相关从业人员近3万人。政府补贴+市场买单,让“臭烘烘”的粪肥变身“香饽饽”,绿色农业的底色愈加鲜明。
四年多来累计收集处理固体粪污6400多万吨,液体粪污1.1亿方,试点县累计还田固体粪肥4200多万吨,液体粪肥8500多万方。试点取得的积极成效,让人对绿色种养循环的发展信心十足;培训期间现场观摩的长丰县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则让人对绿色农业的发展有更直观的认识。
“固体粪肥机械还田、液体粪肥罐车转运还田和管网输送还田是我们主要的粪肥还田技术模式,还田机械和设备的配套有效地提高了粪肥还田效率,目前固体粪肥替代化肥比例可达15%~30%,液体粪肥替代化肥比例可达10%~20%,平均每亩节肥增效在400元以上。”长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构建适宜地域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粪肥还田模式,有效促进了长丰县域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2%以上。
合肥市靠天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绿色种养循环方面开展了许多生动的实践。通过管网将处理后的液体粪肥输送至田间地头利用,年收集处理沼液2000方以上;收集周边养羊场羊粪进行堆肥发酵后还田利用,年收集处理固体粪污300吨以上,施用粪肥的水果产量提高10%以上,亩均效益增加260元以上。
走进下塘镇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区,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与村庄、公路相映成景。田里的麦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麦浪翻滚,层层叠叠,宛如千重波浪。长势良好的庄稼既需要节水灌溉,也需要吃上“营养餐”。据了解,示范区铺设固定管网覆盖面积达5300亩,种植主体主动收集周边养殖场粪污,处理达标后作为有机肥还田,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1万方以上,粪肥的施用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又提高了速效养分含量,实现用健康的土壤种植优质的农产品,示范区亩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针对粪肥还田涉及环节多、主体多等管理难点,江苏上古科技有限公司利用信息化手段为长丰县试点工作管理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现场观摩中该公司展示了绿色种养循环监管系统对粪肥还田管网、运输车辆、沼液流量、还田面积等多环节动态监测监管,对异常数据及时预警,自动生成项目实施电子台账,形成粪肥还田监管一张图。“系统包含了每条施肥管道分布地图信息,可以在地图中显示每条管道输送流量、液体粪肥浓度、施洒服务农田面积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展示施肥车运行轨迹、运输源头、施肥农田位置、施洒面积等信息,同时系统对作业面积进行实时统计,并将数据展示到监管平台端,供各方跟踪作业进度情况。”项目负责人丁乙宁现场展示了监管系统的各种功能,许多代表驻足观看学习。
疏通堵点
让绿色种养真正循环起来
“成绩的取得固然令人振奋,面对复杂的形势也需要保持清醒和坚定。我国养殖业每年产生的粪污30多亿吨,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粪污数量还在持续增加。粪污数量庞大,只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培育服务主体,拓展服务市场,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才能让种养真正循环起来。”张宪法认为要充分认识社会化服务组织在连接种养两端的重要作用,做好绿色种养循环这篇文章,仍要继续扶优培强,发展好、服务好粪肥还田服务市场。
查漏才能补缺,试点省在任务推进过程中深入总结了一些问题。“不同于商品有机肥相对完善的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粪肥在原料来源、发酵处理、质量检测、科学施用等关键环节的指标参数及管理办法,仍需持续探索完善。”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科长陆若辉表示。安徽省土壤肥料总站刘海全表示目前安徽省已经培育起来的服务主体,大多数都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自身造血能力有限,需要项目的持续培育。
用政策构建框架,用技术解决效率问题,用市场调节动力,绿色种养循环的突破需多方协同。唯有打通“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实现从“污染链”到“生态链”的转变。
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着力点。一方面,种植主体积极性不高。粪肥还田机械购置成本较高,且受季节影响设备利用率低,投资回报率不高。部分农户在使用机械还田时面临着技术指导不够、设备租赁困难等问题,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顺畅,这些因素影响了粪肥还田的效率。另一方面,市场化机制不健全。养殖场户、服务组织和种植主体三方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种养对接合作机制,目前受益者付费机制还未完全建立,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仍有许多堵点难点亟待解决。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杜森表示,在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施用有机肥料,已经成为大部分农民的共识,粮食作物由于比较效益偏低,种植户更愿意选择用量小、见效快的化肥,主动施用粪肥的积极性不高。让大田粮食作物用上粪肥、让液体粪肥得到充分利用是下一步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
“四年多来我们一路披荆斩棘,来到了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最后收官冲刺阶段,我们要把试点项目‘十四五’总结好,确保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更要把‘十五五’谋划好,争取下一个五年接着干,为稳粮保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张宪法表示。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