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扬优势 转方式 推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时间:2025-06-06 09:12:5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五位,平均单产553公斤、居主产省前列。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多措并举推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全力打牢粮食丰收基础。

  立足“大面积”,抓好顶层设计。一是加大工作力度。省委书记、省长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分管省领导将视频会议开到乡镇一级安排部署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细化十大行动和七个专项全方位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二是做大核心区域。在江汉平原和鄂中北区域打造1800万亩水稻生产核心板块,8个县一季中稻平均单产超过600公斤、面积达到530万亩,占全省中稻面积的17.6%。在9个县实施优质水稻产业集群项目,覆盖水稻面积857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25%。三是放大示范效应。坚持由单季高产向周年丰产迈进,省级统筹财政资金支持40个主产县,一县一策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创建千亩核心示范片248个,打造“水稻+”吨粮示范区超过1000万亩。

  坚持“全环节”,强化要素支撑。一是包联指导到位。实行省级分区包县、县级包联主体、科技全程服务的“三层包保”机制。农业农村厅领导带组关键农时常态化分区指导;省级产业技术体系每个专家组领办样板田1个以上,市县级每个专家组包联新型经营主体10个以上。二是政策保障到位。近两年,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186.5亿元,全方位强化大面积单产提升项目支撑。统筹财政资金1.93亿元对1922家规模主体予以贴息,撬动信贷资金超240亿元。在10个县创新开展重组“投、贷、保、补”农业政策工具试点,力争形成投向精准的财政金融保障机制。三是产业支撑到位。省委副书记担任优质稻米产业链链长,连续5年每年安排1亿元,以“江汉大米”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引领全产业链发展。全省培育大米加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25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0个。

  狠抓“四良融合”,夯实丰产基础。一是打牢“田”的根基。在江汉平原40个水稻主产县打造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区,未来5年总投资达到1607亿元,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400万亩。二是强化“种”的支撑。坚持水稻品种审定耐高温指标“一票否决”。创建“看禾选种”展示点240多个,服务用种主体2.1万人次,带动全省水稻优质品种率达到81%。三是补齐“机”的短板。在69个县新建或改扩建育秧设施1755个,将水稻集中育秧、水稻机插秧等关键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比例提高至35%,全省水稻机插率提高2个百分点。创建10个水稻联合机插、再生稻收获机等装备研发熟化基地,开展水稻机收减损大攻关、大培训,力争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7%以下。四是提升“技”的质效。近5年推广水稻减氮增密丰产技术750万亩,亩平密度增加20%、氮肥利用率提高15%。推进种肥药机协同配套,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6.7%、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8.49%;示范推广侧深施肥等“三新”面积270万亩,推动全省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3%以上。

  聚焦“主体带动”,强化主导作用。一是聚力发动一批。纵深推进规模主体提单产行动,全省组织发动4.4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220万户小农户、覆盖面积1900万亩。二是服务托管一批。打造30个省级、100个市级、150个县级“耕种管收烘”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制定并推广水稻社会化服务质量标准,粮食作物托管服务面积达到8200万亩次。三是指导培训一批。“耕耘者振兴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等重点向粮油规模生产主体倾斜,累计培训5.1万人次,占全省粮油生产主体总数的85%。深入实施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开展线上线下培训138场、技术咨询1042次,服务带动新型经营主体3.2万个。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