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 抓稳粮食生产的“头号工程”
时间:2025-06-06 09:12:07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兴安盟作为“内蒙粮仓”,盟委行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农业农村部的大力支持和自治区农牧厅的帮助指导下,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2023年以来累计承担国家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172万亩,项目区玉米亩产增加467.8斤(达到1496.8斤)、大豆亩产增加69斤(达到365.06斤),通过“一责两保四良”路径,带动全盟粮食单产增加3%,助力全盟粮食产量达到140.42亿斤,贡献了全国1%的粮食产量。

  压实一个责任

  盟委委员会、行署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粮食生产工作,将单产提升工程作为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重要抓手,传递出“单产提升工程落实不力就是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得不牢”的硬要求。特别是今年,新储备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50万亩,力争今年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稳定在80%以上。

  做好两个保障

  部门联动保障项目落地。组建了一套盟级部门衔接配合,各旗县市人民政府、兴安农垦抓主体落实的工作体系。发改、农牧、财政等部门建立单产提升工程“绿色通道”,压减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申报主体提前部署项目评估、储备,第一时间筹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确保下任务就能施工招标,确定实施主体后就能开工建设。

  多措并举保障项目落实。一是提早部署,加速推动。科右前旗采用启动政府保障性资金方式,率先履行正式招标手续,确保不误农时,使项目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二是配套资金,强化支撑。2023年以来盟旗两级克服财政压力,整合涉农项目,累计投入配套资金1.4亿元,高质量完成当年建设任务。三是上图入库,规范管理。制定管理办法,明确测产规范,完善考核制度,优化验收流程,将项目区全部上图入库,做到全程有记录,力争可追溯。四是科技引领,服务带农。邀请李培武院士,李少昆研究员、王克如研究员实地指导。在全盟布局40个“九个有”单产提升综合示范园区,同时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托管、产前产后综合服务,吸纳“小农户”融入“大农业”。

  推动四良融合

  聚焦建良田,2024年全盟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72.38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比重达到52.6%,实现“低等地减少、中等地扩容、高等地增加”的良性转化。聚焦育良种,建成全国首个生物育种创新中心、推广生物育种新品种53万亩,在全盟布局8处看禾选种平台,带动全盟主要粮食作物及重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聚焦用良机,加快北斗导航、5G、大数据等技术与高端智能农机装备有机融合,新增精密播种机5114台、北斗智能监测设备1748台、植保无人机249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92.52%。聚焦推良法,实施保护性耕作1143万亩、增施有机肥550万亩,推行统防统治742万亩、绿色防控682万亩、水肥一体化320万亩。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行政公署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