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以秸秆循环农用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健全收储体系、培育利用主体、强化交流对接,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连年稳定在95%以上。
建立“闭环管理”长效机制
出台规划方案。江西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主动对标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部署,先后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十四五”实施方案、减排固碳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以发展秸秆利用产业为重点,安排部署了一系列工作任务。
列入专项工作。坚持将秸秆综合利用纳入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和厅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2个重要议事协调机构,注重发挥厅内外部门单位作用,构建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形成了“协同作战”的工作合力。
严格目标管理。在工作推进与项目监管方面,制定并严格执行每月调度、定期调研、绩效监控、预警提示、台账管理等目标管理制度,同时委托第三方权威机构进行年度评估,评估结果不仅作为下年度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还作为市县乡村振兴实绩等考核评分的重要依据。
打造“1+N”“N+N”收储体系
建设收储服务网。以“就地就近利用”为主要方向,创新打造了符合江西实际的“1+N”“N+N”秸秆收储模式(即以1个收储中心为圆点,在合理半径范围内建设N个收储中转点,配套建设N个村镇收储站),打通了产业发展的“最初一公里”。目前,全省已建成秸秆收储中心(站、点)260余个,形成了“覆盖全省、辐射周边、收储能力超300万吨”的收储运体系。
培育秸秆经纪人。通过培育专业化收储、利用“主体+销售”、收储用一体化等形式多样的秸秆经济主体,为秸秆市场化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已培育有年收储超万吨以上的秸秆经纪主体32家。
深挖“1+1>2”资源优势潜力
秸秆变肉。重点在赣西牛羊产业带,支持重点县以秸秆为原料,加工生产草食牲畜饲料。方式有秸秆青(黄)贮、秸秆揉搓丝加工、秸秆生物发酵饲料、秸秆压块(颗粒)加工等。目前培育建设有秸秆养畜产业县5个。
秸秆变肥。结合绿色循环农业试点、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项目,支持重点县以秸秆为原料,采取“秸—菌—肥、秸—饲—肥”“秸+粪污—沼—肥”等模式,制取加工有机肥。目前培育建设有秸秆沃土模式县1个。
秸秆变菌。重点在吉泰盆地食用菌产业带,支持重点县以秸秆为原料,生产食用菌栽培基质。目前培育建设有渝水区工厂化菌菇、乐安县大棚菌菇、南昌县草菇、青原区大球盖菇等秸秆种菇产业县3个。
秸秆变料。支持重点县以秸秆为原料,制作草毯草垫、秧盘地膜和植物纤维丝等;在粮食优势产区,生产成型燃料,用于水稻烘干和生物质电厂发电。
构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
搭建秸秆信息平台。在微信小程序创新搭建了“江西秸秆信息平台”,为全省广大秸秆收储利用市场主体提供秸秆政策、技术及供需信息。据统计,现日活跃企业数量达400余家、日访问量达上千人次。另外,部分秸秆收储主体还通过小红书、抖音直播等方式,实现了线上“卖货”。
举办现场交流活动。连续七年组织开展全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现场交流交接活动,构建了集技术创新、产业对接、资源互通为一体的深层次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合作共享平台,为产业主体提供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该活动累计为800余家秸秆收储利用主体和2000余人次提供了线下服务,现场促成秸秆购销意向累计金额约10亿元。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