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桑蚕丝 中国丝绸新都的靓丽名片
时间:2025-06-06 08:56:1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是中国蚕桑之乡、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宜州桑蚕茧是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广西首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获“中国蚕桑之乡”称号,同年“宜州桑蚕茧”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并成为广西首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经济开发区获“广西宜州茧丝绸轻工园”称号。2022年,成为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广西蚕桑产业集群)项目核心区、中国丝绸新都核心区。

  近年来,宜州区依托资源优势,抢抓“东桑西移”“东绸西移”机遇,以打造“中国丝绸新都核心区”为发展定位,以河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州区刘三姐桑蚕高效生态产业示范区等主要产业集群发展为载体,依托恒业茧丝、嘉联丝绸等龙头企业,着力稳面积、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打品牌,推进桑蚕茧丝绸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中国桑蚕看广西,广西桑蚕看宜州”的发展格局,为宜州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截至2024年底,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县域第1。

  围绕一产,做大种桑养蚕,实现产业富民。采取集中连片、重点突破、全面开花的发展模式,大力建设集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桑园微机耕作、机械化采伐收割等技术为一体的连片桑蚕种植基地,广泛推广自动化上蔟、轨道省力化喂蚕、蚕房温湿度调控等适度规模化养蚕技术,种桑养蚕覆盖全区16个乡镇202个村(社区),养蚕农户8.5万户,桑园面积达39.6万亩,饲养量达210万余张,蚕茧产量10.7万吨,养蚕户年均增收6.2万元以上,农民人均养蚕收入1.3万元以上。2024年蚕茧产量10.2万吨,农民售茧收入达52.7亿元,蚕桑生产规模(桑园面积、发种量、蚕茧产量)连续20年保持全国县域第1位,全产业链产值达110亿元。

  依托二产,做强茧丝绸链条,实现工业强区。强化科技赋能,充分利用河池高新区平台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常态化开展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交流、茧丝绸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会商、延链补链强链联合招商等活动,鼓励茧丝绸企业新增坯绸生产线,积极招引真丝绸织造、炼白、印染、高新数码印花、服装等全产业链项目,填补炼染印产业链空白。宏基公司、东方丝路、嘉联丝绸等3家入选广西工业龙头企业名单,全国首家利用桑枝提取“桑枝生物碱”的企业——广西五和博澳药业投产运营,中山飞越等10家企业入驻宜州轻纺城,广西蚕桑产业集群宜州区项目加速推进。目前,宜州区拥有茧丝绸产业企业20家,规上茧丝绸企业19家,缫丝机214组,织绸机92台,白厂丝产能6400吨,坯绸产能600万米,缫丝初加工能力及其白厂丝产量方面广西县域第一。建成广西首条全真丝壮锦生产线,填补广西在全真丝壮锦织造领域的空白。完成桑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9项,参与制订国家丝绸团体标准2项和国家标准1项,形成广西地方标准2个和企业标准1个。2024年宜州区茧丝绸产业产值达38.27亿元。

  拓展三产,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农文旅融合。立足“宜州桑蚕茧”区域公共品牌,深入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大力整合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旅游等特色业态,将产品特质、刘三姐文化、品牌建设有机结合,积极发展“桑蚕+特色农产品”“桑蚕+休闲活动”“桑蚕+观光活动”等休闲观光农业,重点打造“南方丝巢”“刘三姐”“壮歌”茧丝绸等知名品牌,建成嘉联丝绸工业旅游示范区、刘三姐桑蚕文化展示中心等农文旅融合项目。目前,宜州区共有桑蚕茧丝类产品注册商标200多个、品牌30多个,广西十大生丝品牌宜州占4个,广西十大蚕丝被品牌宜州占3个,连续3年承办中国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2024年品牌价值达到24.91亿元。去年共接待游客704.42万人次,同比增长10.84%,实现桑蚕产业功能由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旅融合”转变。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