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高水平城乡融合与高品质宜居和美的现代化乡村——对北京市海淀区“十五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5-06-06 09:01:29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张英洪 字号:【

  海淀区作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城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07.1亿元,人均GDP5.8万美元。三次产业构成比为0.01:7.50:92.49。经过《海淀区“十三五”时期农村城市化规划》《海淀区“十四五”时期农村城市化规划》两个五年农村城市化规划,海淀区农村城市化发展较快。

  到2023年底,海淀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高达97.76%。2021年海淀已完成最后一批2.8万农民整建制农转非,实现全区城镇社保体系全覆盖;2024年底已撤销57个行政村,只剩下27个行政村(其中4个非保留村、23个规划保留村)。可以说,从人均GDP水平、城镇化率、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海淀区都已经实现了高度城市化和现代化。

  在此基础上,结合海淀区分区规划功能定位和区委区政府确立的发展愿景,谋划“十五五”时期海淀区农业农村发展,必须着眼于目标的新定位、功能的新拓展、“三农”的新认识、改革的新举措,加快建成高水平城乡融合、高品质宜居和美的现代化乡村,率先全面实现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

  目标的新定位

  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实践区。提高整建制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水平、居住水平和民生保障水平,提高撤村后的社区建设水平。将规划保留村建设成为既具有乡村特色风貌、又具备城市现代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新型现代化乡村。2024年底,全区常住人口321.2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04.3万人,占33.4%。从全区层面上看,应加快推进和实现常住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引领区。海淀是典型的大城区带动小乡村,完全有实力实现以城带乡,完全有责任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完全有条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城乡居民权益平等化,完全有优势率先实现高水平的制度型城乡融合发展。

  高水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样板区。海淀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充分表明海淀区已经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因此必须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并率先建成超大城市高水平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高水平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海淀有山有水有平原,这是海淀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淀区的乡村虽然没有列入全市“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范围,但海淀有条件有资源有优势率先将乡村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带)。

  高水平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典范区。参照发达国家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经验,立足于首善标准,结合海淀实际,着力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海淀乡村篇章,率先实现高水平的乡村治理现代化。

  功能的新拓展

  全面融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扎实打造海淀科技“三农”。紧密结合2024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的《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以及2024年7月海淀区委十三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实施方案(2024—2027年)》,将海淀区“三农”融入到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之中,全力打造具有科技含量和科技支撑的海淀科技“三农”。

  主动拓展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加快形成海淀政务“三农”。海淀区除了把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体现在长安街沿线、三山五园重点地区外,要将视野拓展到海淀乡村地区,着力将乡村地区建设成为体现服务保障中央政务功能的特色新区域,形成中心城区特有的海淀政务“三农”。

  大力推进历史文化传承典范区建设,着力彰显海淀文化“三农”。在积极参与西山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要大力谋划和推进体现中华农耕文明特点和优势的农耕文化建设,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海淀区“三农”建设成为与皇家文化、红色文化、科教文化相媲美的农耕文化“金名片”。

  切实围绕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海淀国际“三农”。立足于服务大国外交新需求,因地制宜将海淀乡村建设成为面向世界、具有现代化水准的开放型乡村,使海淀乡村成为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空间和平台,成为展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地区。要结合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将乡村建设成为花园乡村,全面提升乡村的生态宜居和谐文明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对海淀“三农”的新认识

  海淀的农业应当是高品质的农业。这种高品质农业,要充分体现在大都市中的现代农业的特性和优势,体现在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生态含量高、优质安全高等方面。保留和发展大都市城区中的城市农业,具有特别的价值;提升都市农业的品质,具有特殊的使命。应当大力发展生态有机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生活品质,率先让海淀区的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海淀的乡村应当是高融合的乡村。海淀的乡村要建设成为城乡高度融合、南北高度融合、人文生态科技高度融合的现代化乡村。要全面建设美丽乡村、花园乡村、森林乡村、文化乡村、科技乡村、健康乡村等特色乡村。乡村不仅具有传统农业生产功能,而且具有城乡居民共同创业、共同生活功能。乡村要成为承接中关村科技城建设的重要创业和生活区域,形成独具特色的科技小镇、文化小镇、智库小镇、国际小镇等。率先让海淀区的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海淀的农民应当是高素质的农民。海淀区已全部实现了整建制农转非,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户籍身份农民已经基本消失了,转非农民已并入城镇社保体系。截至2023年底,海淀区仍然有5.12万亩农用地(其中永久基本农田及其储备区1.11万亩、耕地2.15万亩、园地2.82万亩),有86家集体经济组织、2313.2亿元集体资产、9.5万名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东),有26万亩农村集体土地,还有2531名尚未农转非的农民。因而海淀区仍然有职业农民,有新农人,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集体资产监管责任,有农业农村工作。因而必须加快推进现代职业农民建设,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提升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化发展新模式。率先让海淀区的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改革的新举措

  围绕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深化改革。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畅通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管道,建立城乡统一、开放、平等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体系,特别是要改革创新农村承包土地等制度以及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现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

  围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深化改革。积极探索高度城市化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建立健全集体财产监督管理机构,强化对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工作指导以及对集体“三资”的监管服务。

  围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和加快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加快建设与海淀经济水平相匹配的民生保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议在幼儿园学校实行免费健康午餐,建立完善的医疗制度和农村养老制度,建立鼓励生育的政策体系,大力提高社会福利待遇,真正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老百姓,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率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围绕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深化改革。创新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从传统乡村社会管理向完全城市化、高度城乡融合、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乡村治理转变,从权力控制型乡村治理向权利导向型乡村治理转变。适应整建制农转非、撤村建居的需要,理顺和创新乡村治理结构和体制机制,探索撤镇建街道、撤村建居、城乡融合发展后的基层治理创新路径。要增强现代法治意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着力放活乡村,尊重城乡居民主体性,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优良的乡村营商环境和生活环境,率先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和发展农民、股民、居民、市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城乡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城乡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作者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