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入汛以来,我国华东华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黄淮等地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各地全力抗旱浇灌、抢排积水,有效降低了灾害影响。现在距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2个月,正是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也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期,农业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本期关注农业防汛抗旱救灾,走进黄淮大地抗旱、内蒙古武川县治涝一线,生动记录当地全力以赴抗旱防汛救灾保秋粮丰收的实践和经验。
七月的黄淮平原,骄阳似火,秋粮作物正经受着严峻“烤”验。“如果一直没有水,今年一年的努力都前功尽弃了。水一来,我的心里就踏实了,也吃得下饭,睡得着觉了。”看着田里的水稻终于喝上了饱水,徐州市沛县田畈家庭农场的贺莉脸上终于一扫阴霾,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今年夏天,受副热带高压异常北移导致雨带偏离,加上台风路径异常影响,百年一遇的高温少雨天气席卷黄淮大地。豫东驻马店、周口,苏北徐州等地,整整一个月,与去年同期相比,降水量减少了95%以上,个别地区甚至减少100%。旱情严重的驻马店、周口,农作物受旱面积分别达到了163万亩、62.3万亩。
近日,记者深入河南驻马店市、周口市,江苏徐州市田间地头,看到了农民挥汗如雨,看到了抽水机日夜轰鸣,看到了农技人员穿梭在热浪蒸腾的垄间,一场与旱情抢时间、为丰收筑根基的秋粮保卫战正在这片大地上打响。
从未雨绸缪到闻“旱”而动
夯实机制基础
抗旱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更是一次对农业韧性的严峻考验。面对极端干旱的挑战,各级政府迎难而上,构筑起一套高效协同、保障有力的抗旱指挥、行动与支撑体系,全力以赴抗旱保秋。
当高温少雨持续炙烤大地,黄淮大地的应急响应并非仓促应战,而是源于深谋远虑的“未雨绸缪”。“早在夏粮收获之后,我们就开始研判今年的生产形势,针对秋粮可能出现的干旱,提前谋划、提前预案、提前应对。”驻马店市遂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国强说。不止在遂平,在上蔡、扶沟等地,夏粮收获后,各地便组织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相关人员深入田间,对土壤墒情、水库蓄水、河道水等情况提前掌握,科学预判秋粮生长季的供水风险。6月下旬以来,周口市面对旱情蔓延态势,迅速启动农业抗旱四级应急响应,统筹印发多项通知部署抗旱保秋工作。7月上旬,江苏省印发关于开展“抓田管提单产抗灾夺秋粮丰收百日攻坚行动”的通知, 强调要密切关注气象信息,重点防范应对高温热害、干旱等。
当旱情露头并持续发展,预警迅速转化为行动。河南、江苏两省及所属市县抗旱应急响应级别相继提升,出台关于防范应对高温干旱抓好秋粮生产管理的紧急通知,成立专家指导组,指导抗旱生产。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抗旱保秋工作的紧急通知、科学抗旱保秋粮技术指南……一份份及时、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就是动员令,各级各部门行动起来,投入了这场抗旱战中。在遂平县石寨铺镇,收到抗旱紧急通知后,全镇树立一盘棋思想,旱情监测全域覆盖、抗旱力量全面动员、镇村干部全员一线、特殊群体全力帮扶,“分秒必争的阶段,不能有丝毫的延迟。我们不能因旱情,影响作物的收成。”石寨铺镇党委书记石书珍介绍,在全镇的努力下,4.5万余亩秋作物已基本浇灌四轮以上,长势良好,保持了秋作物生产大局稳定。截至目前,驻马店全市累计浇灌超2143.84万亩次,周口累计浇灌超1615万亩次,旱情有效减轻。
抗旱保秋绝非农业部门一家之事,它是一场考验跨部门、跨层级协同作战能力的硬仗。水利部门成为抗旱的“水源调度师”;电力部门加强用电保障,优先保障农业排灌用电需求;农业部门成立抗旱技术指导分队,指导农户科学用水、科学田管;气象部门滚动发布精细化天气预报和干旱监测预警,并适时人工增雨……黄淮大地上的各级政府,正是通过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聚成一股力。
抗旱保秋还是一场消耗战,无论是打井、清渠、购设备、保用电,都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在财政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各级政府依然优先保障抗旱资金需求。“每个机井县财政补贴9元钱,极大地支持我们抗旱保生产。”驻马店市上蔡县华陂镇党委书记张民说。据了解,上蔡县强化应急资金投入,早在今年4、5月份,县财政分别按4元/亩的标准拨付机井管护资金,按2元/亩的标准拨付维护资金。近期,又按照3元/亩的标准拨付抗旱资金,目前已筹集抗旱资金1323万元,用于机井维修、设备购置等。另一方面,由乡镇对新打自备井给予一定补贴,带动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打自备井702眼。资金补贴不仅帮老百姓解决用水问题,还降低老百姓的用水成本。“抗旱期间,为了减轻农户的种地成本,我们针对近一月以来农户持续的灌溉用电量进行用电补贴,1亩地补贴0.5元。”周口市扶沟县委宣传部部长周德志说。面对旱情,河南省紧急拨付各级近2亿元抗旱资金和“一喷多促”资金,支持重点地区抗旱保秋。
从遂平的抗旱前瞻部署,到扶沟的河道提前蓄水;从上蔡的资金驰援,到沛县的水利调度……黄淮大地上的这场秋粮保卫战,深刻诠释了机制的力量。它是政府未雨绸缪的远见,是旱情突袭时高效运转的应急体系,是打破部门藩篱、目标同向的协同合力,更是勒紧裤腰带也要优先保障粮安的战略定力与财政担当。
从沟渠相连到机井好用
强化水源保障
水源是抗旱保秋的生命线。在河南和江苏,当地政府积极行动,织密渠井联动网,最大程度地挖掘水源潜力,最高效率地将每一滴水送达干渴的禾苗。
完备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是应对旱涝灾害的“硬脊梁”。“扶沟地处贾鲁河下游,2021年郑州‘7·20’特大暴雨让扶沟受灾严重。我们从中吸取教训,维修重建涵闸,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工程,让水源更好地为我们所用。”扶沟县水利局副局长郭少立介绍。2021年以来,扶沟县累计筹措资金12.7亿元,实施“全域水系连通”工程,对全县9条主干河道、11条干渠、88条支渠进行整治,疏浚沟渠1100公里,维修重建涵闸198座,实现了水系全覆盖和最大化利用地表水资源,真正做到“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大旱之年,扶沟庄稼地里不见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利的作用。“要搁以前,这么旱的天气想要浇水,想都不敢想。现在不一样了,既可以从沟渠里引水,也可以从机井抽地下水,方便得很。”扶沟县吕潭乡芦楼村村民李建国高兴地说。
当本地水源告急,协调争取外调水、科学利用过境水,成为此次抗旱保秋的关键破局点。“市里积极跟淮河水利委员会下级湖管理局沟通协调提闸放水,将水源经下级湖再经微山湖输送到沛县。同时,积极协调从长江南水北调,缓解老百姓用水紧张局面,确保农业生产有水可用。”徐州市沛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封文雅说。有了两方水源的助力,再加上一场及时的过境雨,徐州市沛县的农作物一下就“活”过来了。在驻马店,当地政府面临水源困境,在发挥现有水利工程设施开闸防水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南湾水库、石漫滩水库等外部水源共计476立方米,全力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和农业灌溉用水。
在引调水覆盖有限或应急灌溉的关键时刻,田间地头的机电井成为抗旱保苗最直接、最可靠的“压舱石”。“早在4月份的时候,我们就提前启动了以农田机井排查整改为主的专项行动,对全县农田灌溉井的运行状况、安全防护、配套设施等进行‘拉网式’排查。通过大规模排查整改,极大地提高了机井的可用率,为抗旱保秋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保障。”上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郑继祥说。“我活了70年没见过今年这么旱。但好在政府抓得紧,机井建得好,我们用水能跟得上。要搁以前,庄稼可能都要旱死在地里了。”上蔡县华陂镇寺后赵村村民赵顺理对机井在这次抗旱中发挥的作用很满意。
从沟渠相连的“毛细血管”,到引江济旱的“大动脉”;从巧借过境水的精打细算,到唤醒老井、抢打新井的应急之策,无不彰显着水利基础设施在粮食安全中的保障作用。这也深刻地启示我们: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是抗旱的“硬支撑”,必须常抓不懈;强大的水源调配能力是解渴的“及时雨”,需要强化区域协作;健全的机井保障网络是应急的“压舱石”,必须建管并重。
从浇地到浇作物
打牢技术支撑
当大地发出焦渴的呻吟,现代农业科技如甘霖般应声而至,让千万农人握住与天博弈的筹码。这场抗旱实践中,技术应用的精度与广度,直接决定了抗风险能力的强弱。
面对持续的高温少雨,土壤水分加速蒸发,农业科技的首要发力点,便是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用。在扶沟县白潭镇耿庄村,卷盘式喷灌机正旋转作业,10多米高的水雾均匀洒落玉米叶上。“这‘大家伙’能精准调节水量,400多亩地4天就浇完了!要搁从前,两人扯水管忙活一天,还浇不透10亩地。”种粮大户韩俊超对眼前运转的喷灌机赞不绝口。
百里外的上蔡县,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不少农户的“新宠”,黑色滴灌带在田垄间蜿蜒如“输养管道”,水肥交融的细流直抵玉米根系,叶片在灼风中仍挺立出油亮的青翠。“以前是浇地,现在是浇作物,滴灌技术省水、省肥、省人工。”华陂镇寺后赵村村民刘连营说道。
当河南省41%的气象站点亮起重度干旱红灯,驻马店、周口等地更达特旱等级时,滴灌、喷灌、微喷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各地的抗旱“利器”。从7月初干旱发生以来,全省已经累计浇灌10056万亩次,地块普遍“畅饮”2~3遍,部分达4~5遍,有效遏制了旱情的蔓延。
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走进农田,以精准预警抢得先机,用高效管控筑牢屏障,让智慧农业成为抗灾减灾的科技支撑。白潭镇小岗杨村种粮大户邢留中手机一震,最新植保信息跃然屏上:“目前棉铃虫进入三代幼虫发生盛期,甜菜夜蛾仍处于发生盛期……”这条基于灯诱、性诱监测设备及田间调查的预警,让他立刻着手病虫防控。这背后,是扶沟县以物联网等技术打造的信息化平台,涵盖农业气象、土壤养分、病虫害监测,以及智能灌溉管控。
组织农技推广人员下沉一线,延伸农技服务链条,是打通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技术真正扎根泥土的重要一环。盛夏正午,毒辣的阳光倾泻在白潭镇一望无际的玉米地上,农技专家李国阳顶着烈日给周边农户讲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玉米正处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水肥和病虫害防治必须跟上。”他俯身查看耿庄村村民韩高岭的玉米:“长势不错,但授粉不足,先补水再授粉,这是增产关键!”韩高岭笑着点头:“您隔天就来巡田,我这7亩玉米喝饱吃足后,加上光照充足,产量可能比往年还高呢。”望着近两米高的“青纱帐”,他眼里满是希望。
周口103个秋粮专家指导组、2000名技术员,驻马店10个调研组、10个专家组,江苏13个专家包片服务队……他们头顶烈日、汗浸衣衫,跑遍田块为作物“把脉问诊”,从水肥管理到病虫害绿色防控,将“田间处方”及时送达农户,让科学抗旱从文件落到泥土。
灌溉机的轰鸣声中,每滴水都物尽其用;农技员的脚步声里,金色希望在田间生长。技术与服务的双重发力,让干旱中的田野依然孕育着丰收的可能。各地的实践深刻昭示:农业从“看天吃饭”迈向“知天而作”,需要技术创新能力“提上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精准度;需要农技推广体系“沉下去”,让技术员真正成为农民的“田保姆”;也需要农民群众主动“学起来”,通过培训掌握先进适用技术、智能设备等用法。未来,唯有持续强化科技赋能、完善农技服务网络、提升农民技能素养,才能让现代农业在极端天气中,始终保持向丰收生长的韧性与底气。
从个体担当到守望相助
凝聚干群合力
抗旱保秋,本质是一场人与天的博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保粮战中,人的力量始终是破局关键。他们不等不靠,以主动作为对抗旱情,用最质朴的坚守诠释着“种粮人”的担当,成为这场生产战役中最生动的注脚。
上蔡县小岳寺乡杨炉村的夜幕中,种粮大户杨新伟蜷在铁皮驾驶室里浅眠,为守住百亩玉米,他已在车里守夜月余,每两小时便翻身下车,拖着喷管在田埂间跋涉。泥浆裹满的裤腿沉甸甸地拍打着小腿,汗渍在衣领结出盐霜。当挪完最后一组喷头,他扶着车门喘息,“累是真累,但粮食是我们的命根子,种下了就要想方设法让它活!”沙哑的嗓音里,是农民最质朴的热爱。
在徐州沛县的晨雾里,“90后”新农人侯策蹲在千亩水稻田旁校准无人植保机。他手指在平板上快速划动,设定航线、药量,“孕穗期一刻也误不起!”无人机发出嗡鸣,螺旋桨卷起稻浪,将抗旱营养液精准洒向稻叶。
当个体的星火在旱野上闪烁,更炽热的暖流已在阡陌间奔涌。“我腿脚慢,铺管挪泵犯愁,还好有村里的‘红马甲’来帮忙。”遂平县石寨铺镇的李大爷望着田埂上忙碌的身影,眼里满是感激。志愿者们扛着水管穿梭在玉米地,弯腰调泵、铺管,汗水顺着红衫往下淌,不一会儿就把灌溉设备架好了。
互助协作让个体力量聚成洪流。河南驻马店、周口等地,以村为单位组建互助队,汇聚镇村党员干部、志愿者等多方力量,重点对无劳力户、外出务工家庭、弱病残家庭等群体,开展结对帮扶,确保“事有人帮、地有人浇”。
农业社会化服务让资源流动起来,让力量集中起来,让抗旱路上没有掉队者。徐州沛县多家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主动整合无人机、喷灌机、抽水泵等设备,让农机在旱区轮流“上岗”,为小农户解燃眉之急。“我这3台无人植保机从早飞到晚,帮乡亲们抗旱保产。”沛县创开家庭农场主朱利擦着汗笑道。
这些跃动的身影与互助的暖流,见证了抗旱的伟力,根植于个体的坚韧,勃发于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精神。从杨新伟对“命根子”的守护到“红马甲”的倾力相助,再到沛县社会化服务的“农机共享”,无不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组织化力量在极端挑战下的迸发。唯有将这份源自泥土的担当与智慧,转化为常态化的组织动员机制,才能真正织就一张无惧“烤”验的干群同心网。
热浪仍在持续,田野已不再是被动挨烤的“铁板”。一辆辆送水车穿梭于乡间小路,一面面红色党旗飘扬在田间地头,一名名驻村干部奔波于各家各户……当每一寸土地都得到精心呵护,每一份力量都朝着丰收汇聚,秋粮生产的“稳”就有了底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