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产品消费作为涉及千家万户的基础民生,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农业生产,是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方面,是稳定农产品市场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为进一步提振消费,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等十部门日前联合印发《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优化供给端、创新流通端、激活市场端的政策思路,提出了9个方面23项具体举措,顺应消费新趋势、新特点,从变化中培育增长点,拓展新空间。
7月29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方案》进行了解读,介绍了促进农产品消费有关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江文胜、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雷刘功,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李强,商务部流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张祥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优化供给端
发展绿色优质产品
“从消费趋势看,农产品消费更加注重品质化、个性化,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以及新式饮品、功能性食品等加工产品需求快速增长。”江文胜介绍,《方案》针对这些趋势提出,优化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重点在提升“三品一标”水平、推进品质评价和质量分级、开发新型加工产品、创新地方特色食品等方面发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近些年,农业农村部顺应农产品消费变化趋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和服务。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一起抓,保安全、提品质同步推进。“十四五”以来,新认证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3.6万个,认证数量较“十三五”末增加70%,涵盖米面油、肉蛋奶、果菜茶、水产品等品类。每年向社会提供绿色优质农产品实物总量超过2亿吨,2024年绿色食品销售额6097.8亿元。
江文胜介绍,为更好顺应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将继续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主要从三方面推进:一是扩总量。加大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力度。二是促优质。不断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有机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绿色防控、有机肥施用等技术,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三是拓渠道。挖掘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特色亮点,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推介。
食品工业链接一二三产,上游承接米面油、肉蛋奶、果菜茶等农产品种植养殖环节,下游拉动着人民群众的日常饮食消费,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和关键的民生产业。李强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食品工业主管部门,在促进农产品消费方面,将推动生物技术赋能食品工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挖掘食用农产品资源,培育特色食品产业,推进食品精深加工;搭建产需对接平台开展促消费活动,提振全社会食品消费。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品牌农产品。品牌是质量的保证,是信誉的凝结,具有重要的消费引领作用。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推进农业品牌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脱颖而出,成为增强消费信心、带动农民增收、引领供需结构升级、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江文胜表示,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从加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力度、强化品牌目录消费引领、提升品牌营销服务能力三方面强化品牌引领,增强消费信心。
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吃得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膳食结构的营养健康越来越受关注。据有关数据,我国居民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摄入总量已经基本达标,但是营养并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大豆及豆制品、牛奶及乳制品等优质蛋白摄入不足,消费提升空间较大。雷刘功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题的科普宣传,促进营养健康消费。一是提升营养健康公共服务。研发推广营养健康食谱,重点引导增加优质蛋白、富含膳食纤维等食物消费。二是强化健康消费宣传引导。会同相关部门深入推进“健康饮食 合理膳食”专题科普宣传,积极开展“减油、增豆、加奶”和“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水产品摄入”宣传,引导城乡居民调整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让老百姓能够会选、会吃、吃出健康。
激活市场端
丰富农产品消费场景
如今,农产品消费场景已不单单是传统市场,越来越呈现多元化、融合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品质与安全,也关注社交属性、精神文化等需求。《方案》提出,丰富农产品消费场景,创新节庆展会消费平台,持续打造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组织“百展千县万品”购销活动和“地道风物 乐享生活”主题促消费活动,深化线上线下、商旅文体健多业态消费融合。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销售,持续推进农产品的产销对接。一方面,挖掘重大节庆展会潜力。充分发挥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这些平台的引领作用,推动各地打造美食集市、民俗体验、农事研学、休闲观光等沉浸式消费场景,吸引城乡居民消费。2024年,各地组织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3000多场次,累计带动农产品消费300多亿元。另一方面,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组织“土特产”走进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推介周系列活动,数万款产品集中亮相,呈现出购销两旺态势。同时,推出36个大中城市农产品促消费行动,指导大型电商平台设置“土特产”销售专区,开展直播助农活动。
雷刘功介绍,农业农村部将按照《方案》部署,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拓宽农产品消费渠道、丰富消费场景。一是充分挖掘节庆市场。针对节假日和农事节庆,引导各地广泛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商圈、进街区、进景区等主题活动,组织产地溯源直播、美食品鉴。二是充分利用展会聚集效应。依托一批高水平的展览展会组织“百展千县万品”购销活动,组织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农业农村部定点市场开展“地道风物 乐享生活”主题促消费活动,加大时令农产品上市期营销促销力度。三是充分联动赛事等活动。引导各地结合“跟着赛事去旅行”、“乐享精彩赛事 寻味中华美食”等体育赛事品牌活动,配套举办本地“土特产”展示展销、乡村美食品鉴等活动。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各类促消费活动,嵌入“土特产”消费主题活动,实现消费联动。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既能激活乡村的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又能促进城乡要素流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塑造消费新场景、拓展消费新空间的重要途径。”江文胜说。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通过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组织“村字号”文体活动,构建“点线面”结合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持续培育消费新增长点。2024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近9000亿元,成为旅游业场景创新、业态融合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江文胜表示,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从强化金融政策支持、丰富休闲农业业态、创新“村字号”文体活动等方面扎实推动乡村游购一体发展。
创新流通端
提升城乡消费设施水平
农产品流通连接田间和餐桌,是优化农产品供给水平、扩大农产品消费的重要环节。建设畅通、安全、高效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有利于降低流通损耗、提升农产品消费品质,有利于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方案》提出,在产地,完善农产品市场、冷链集配中心等流通网络,补齐“最先一公里”短板;在销地,支持菜市场、生鲜超市等标准化改造,提高便民服务水平。
张祥介绍,近年来,商务部围绕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消费和农民收入双提升。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结合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菜市场、生鲜超市改造升级,补上冷链物流设施短板,降低流通损耗,更好满足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等跨区域、远距离的调运需求。截至2024年底,支持建设各类农产品冷链设施近2000万立方米。二是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建设多层次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发展即时零售、直采直供、共同配送等新业态,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打造“农字号”电商品牌。2024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15.8%。三是打造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2018年以来,商务部每年举办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系列活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增收。今年以“农商对接携手 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升级举办全国农产品产销大会。下一步,商务部将与农业农村部一道,发挥商贸流通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作用,加快推动农产品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转型,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全国。
如今,生鲜农产品跨越山海,从产地到餐桌一路“鲜”,离不开冷链物流的支撑和保障。雷刘功介绍,“十四五”期间,农业农村部聚焦“最先一公里”,持续推进产地冷链物流网络建设,加快补齐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短板,推进冷链重要节点建设,优化产地市场体系。下一步,将按照“优网络、强协同、增效益”的总体思路,持续优化产地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强化全链条协同融合,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提供有力保障。
当前,产销跨区域合作越来越深入。特别是依托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社会动员等机制,东部省份、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广大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帮助脱贫地区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直采直供”基地,拓渠道、促消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据统计,2021—2024年,东西部协作省份采购和帮助销售西部协作地区农产品4200多亿元,中央定点帮扶单位采购和帮助销售脱贫地区农产品1600多亿元。江文胜表示,农业农村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按照《方案》部署,通过推进协作帮扶促消费专项工作、发挥定点帮扶机制促消费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消费活动,深入推进产销区域合作,加强协作帮扶促消费。
《方案》是未来一段时间促进农产品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抓手,需要横向协同、纵向联动。江文胜说,将强化部门协同、上下协同、社会协同,有力有效促进农产品消费。

(本刊综合整理)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