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2024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粮食增产超过千亿斤,全国耕种面积稳定保持在17.5亿亩,同时推动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升至每亩约420公斤。行动聚焦720个重点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农业节水、种业振兴、单产提升、农业机械化等重大工程,以巩固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产能增长基础。《方案》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后续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重要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为《方案》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推进。早在2014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就已经提出,要在全国层面启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规划。为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夯实粮食产能基础,2019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20年要建成高标准农田8亿亩。文件还要求对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推动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等方面的统一。2021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提出,2022年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10亿亩,以支撑粮食产能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总量达到10.75亿亩,并同步完成1.05亿亩的提质改造,确保粮食年产能力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2030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规模要扩大至12亿亩,同时提升改造2.8亿亩,支撑粮食产能达1.2万亿斤以上。要有序推进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据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2024年,全国新建及改造高标准农田总规模超过8000万亩,同时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全国累计建设总长已超过1000多万公里的各类田间灌排渠道,27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有效提升了农田的抗灾减灾能力,基本实现了“大灾减损、小灾稳产、无灾增产”的生产格局。据测算,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使亩均粮食产能增加 10%~20%,节水20%~30%,节电30%以上,节药19%,节肥13%,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 元。许多农田达到了“一季千斤、两季吨粮”,有效支撑了全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产丰产,也为《方案》实施和初见成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农业节水供水工程加快布局。根据水利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耕地灌溉面积已超10.8亿亩,占到全国耕地面积的56%,灌排工程体系逐步完善。高标准农田结合节水工程建设,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夯实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三是种源技术攻关稳步开展。根据农业农村部提供的数据,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已跻身全球第一方阵。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3%;同时如期完成种业振兴行动中三年打基础的阶段性目标。在确保科学性和严格监管的前提下,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正有序展开。推广应用的重点品种包括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食味稻、耐密宜机收玉米、强筋弱筋专用小麦品种的应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是粮食主产区单产提升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的部署是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的,文件同时指出要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的实施规模需进一步扩大的要求则是在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文件还要求加强高产高效生产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动水肥一体化,促进大范围增产。从安徽、黑龙江等省组织开展试点情况看,以“良田、良种、良法、良机”为核心的单产提升工程效果显著。据农业农村部消息,2025年单产提升行动力争做到四个“更加突出”。一要更加突出“大面积”。指导各地以各类工程项目为依托,推进单产提升由点到面,实施整乡、整县乃至整市级推进。二要更加突出“四良”融合。在作物如玉米的增产路径中,“良田”指通过完善灌溉与排水系统优化耕地条件;“良种”则指推广适宜密植、抗倒伏、适配机械化作业的优良品种,并科学合理地调整增加种植密度;“良机”即推广性能高的气力式精量播种设备,并结合北斗导航技术以提升播种质量;“良法”则涵盖推广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等关键增产技术措施。三要更加突出关键环节。从播种到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控。四要更加突出主体带动。强化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率先采用有助于提高单产的新装备、新技术和新品种,并优先向小农户提供提高单产的生产托管服务,助力其提高粮食产量水平。
五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迈上新台阶。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经超过了75%。其中,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主粮作物的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8%、91%、97%以上,基本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覆盖。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取得显著成效,部分核心机型如国产采棉机、30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已经具备替代国外同类设备的能力。自主研发的适应复杂地形的山地玉米播种机、丘陵山地专用拖拉机等也在加快推广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方案》的顺利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
六是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目前,全国已达109.4万个各类经营性农业服务主体,服务带动超过9400多万户小农户,累计服务面积超过21.4亿亩次。不断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小农户逐步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基础。
存在的不足
毋庸讳言,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还有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需要花大力气加以解决。一是农田水利建设统筹性和长效管护机制仍显薄弱。农田水利“农”与“水”建设仍未实现有效融合,部分高标准农田虽完成田块整治,但排涝系统、灌溉配套仍属“短板工程”。截至2024年底,全国灌溉工程有效灌溉系数虽从2014年的0.53上升至0.58,但远低于发达国家如以色列0.87的水平 。二是科研体系分散,育繁推一体化推进缓慢,科研机构与种企之间存在“成果转化壁垒”,地方政府推动联合攻关的能力有限,导致育种周期长、效率低。三是单产提升中“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融合推广仍处于试点阶段,尚未建立标准化技术路径。而且整体上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制约着科技成果下沉和转化效率 。四是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适配性不足,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依然较低,高端智能农机推广受制于成本高、回报慢。五是财政投入多头分散,专项资金整合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地方“项目多、整合难、考核多”现象依然存在。
对策建议
推动高标准农田与水利设施建设一体化、专业化。一是合理确定不同地形、不同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指导各地进一步优化布局,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管理属地责任。二是实行“农田+水利”协同设计与建设。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同步谋划、同步立项、同步验收,将排灌设施纳入农田建设标准体系。三是建立“建—管—用”一体化长效机制。鼓励以县为单位组建农田管护专业化组织,通过财政补助、管护绩效激励等方式,推动由“政府包干”转向“政府引导、主体运作”,确保工程运行持续、效果稳定。四是推动数字化工程管理平台建设。支持地方建立农田建设与灌排设施“一张图、一平台”,实现用水定额、用水监控、工程运行监测等功能融合,提升现代化调度能力。五是多举措强化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明确管护主体、管护机制、管护标准、保障措施和管护责任。
强化核心种源攻关能力,推动种业振兴落地见效。一是按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环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建议在小麦、玉米、大豆等主粮领域设立“国家种源攻关专项”,采用“揭榜挂帅+稳定投入”机制,支持科研院所与头部企业开展联合育种,提高核心种质资源自主可控水平,持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要在大豆和玉米品种上力争取得突破性品种,解决大量进口问题。二是健全育繁推一体化体系。鼓励大型育种企业与地方农技推广系统共建育种—繁育—示范—推广链条,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支持省级财政设立育种成果转化基金,用于补贴自主研发新品种推广成本。三是实施主产区品种更新计划。根据区域气候、耕作制度、种植结构优化需要,分类制定区域化良种推荐目录,推行“订单育种—定向推广—示范激励”制度,推动良种“快推、快用、快效”。
完善粮食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机制。强化差异化指导,根据土壤类型、水肥条件、机械适应性等因素,制定适配技术路径,防止千篇一律、照搬照抄。鼓励试点县探索“多作物协同提单产”“农艺与农机融合”的新范式。着力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依托公共服务平台,基于合作社等基层经济组织,构建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兼顾服务的专项性与综合性、公益性与市场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为小农户提供更加便利的社会化服务。
加快农业机械化适应性创新,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一是有效解决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薄弱地区(如丘陵地区)、薄弱作物(如土豆、甘蔗、油菜等)、薄弱领域(如适用于大棚、温室的小型、方便机械,粮食主产区的烘干机械等)和薄弱环节(如水稻的育秧、插秧环节,玉米山地播种环节等),要加快研发适用农业机械,鼓励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发轻量化、智能化、模块化农机装备,纳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优先推广目录。设立专项补贴比例上浮政策,支持中小农户购买适地农机。二是建设区域性“作业服务联合体”。鼓励各地建立以农机合作社为基础、跨区域运行的农机服务联盟,推动实现“统一调度、统一价格、统一服务标准”。三是加快智能农机推广基础建设。推动北斗终端、智能驾驶系统、大数据平台在主产区同步部署,鼓励建立“智慧农机+大田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成本节约与产量提升。四是不断提升农业装备化水平,国家重点补贴测量农田作物病情、虫情、温度、湿度、水分等方面的设备。五是建立健全农业机械推广、服务体系。
健全财政、金融、保险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一是按照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推动扩大主要粮食作物如大豆、玉米、小麦、稻谷等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的覆盖面积,增加中央财政补贴力度,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鼓励地方开展粮油种植专项贷款贴息试点。二是完善财政投入整合协调机制。建议以中央与省级为主体,建立“粮食产能提升专项资金池”,整合农田、种业、农机、农技等项目资金,通过统一考核、统一平台提高使用效率。三是加大政策性金融精准支持。推动农业发展银行设立专项贷款产品,支持整建制单产提升与农田工程建设。鼓励银行与农担公司合作,开发“信用+保险”联动产品,提升小农户融资能力。四是提升农业保险覆盖水平和政府补贴商品。建议完善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与收入保险政策,扩大覆盖品种和区域范围,适当提高保额标准。推动将“农机事故险”“设施农业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目录,增强抗风险能力。
(作者单位: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邢彤,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