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城乡治理一体化
时间:2025-08-08 13:20:1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刘嗣方 字号:【

  城乡治理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内在的实践逻辑,需要统筹处理好二者关系。既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城乡治理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又要推动城乡治理一体化更好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只有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规律和特点,创新城乡一体化治理的理念、模式和手段,才能适应城乡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必然要求城乡治理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程度越深,对于城乡治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高,而城乡治理一体化也会反过来促进城乡更深度的融合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广阔,城乡、区域差距较大,长期以来城乡分治属性较为突出,这也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城乡差距。推动城乡治理一体化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这也要求城乡治理逻辑、理念必须与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相吻合。因此,需处理好新时代城乡关系,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协同提升城乡治理一体化水平,统筹优化城市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融合、产业发展融合、空间规划融合,以及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推进城乡治理体系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深层次变革,为实现城市现代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城乡治理一体化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内在要求。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本质在于构建系统协调、精细高效、包容共享的治理体系。而城市并非孤岛,其运行高度依赖乡村提供的劳动力、生态屏障、初级产品与广阔空间,城乡空间功能耦合和要素流动客观需求决定了城乡治理一体化是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基础支撑。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城市现代化治理也正由以中心城区重点带全局治理转向城乡全域一体化治理的阶段。区域协调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系统重构、城乡融合发展加速为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提供了内在动力,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应用为推动城乡治理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国家对城市工作更加重视治理投入为推进城乡治理一体化提供了政策助力。城乡治理一体化既有理论可行性,也有现实紧迫性,这需要全国各地结合实际在推动城乡治理一体化方面开展首创性差别化探索,为城乡治理一体化提供更多经验借鉴。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牢固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坚持城乡一体、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治理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着力发挥党建对城乡治理一体化的引领作用,着力深化城乡治理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造城乡一体的数字治理平台体系,着力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推动城乡居民共享城乡一体化治理成果,全面转变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方法、治理手段,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融合,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治理格局,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治理道路。

  加强对城乡治理一体化的全面领导。城乡治理的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去落实,党的建设是做好城乡治理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要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推动城乡治理一体化的主线,推进城乡治理单元、要素、路径的有机融合,探索党建引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基层治理新路径,完善党建引领、高效协同、精细服务、数字支撑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形成既有共性又有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模式。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共同体,提高城乡基层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城乡一体化治理效能。

  推动城乡治理一体化成果共建共享。积极推进以县(区)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以县(区)城为枢纽促进城乡治理资源科学配置、机制有效衔接、能力共同提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聚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协同推动组团式、网格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有序引导、依法规范城市社会投资和科技、人才下乡,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提升城乡治理安全韧性水平。

  构建城乡治理一体化的空间格局。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城乡治理的基本依据。要树立全域规划的理念,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一体规划城乡人口、产业、城镇、交通等布局,加快编制镇村级规划和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在更大维度上实现城乡资源整合、优势集聚和布局优化,形成符合超大城市实际的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治理体系。推进城乡功能融合提质,以重点片区建设赋能城乡治理一体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衡优质配置,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短板,高标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打造城乡治理一体化的智慧平台。技术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城乡治理的底层逻辑,使城乡从“被动应对问题”转向“主动塑造秩序”。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丰富和拓展城乡一体的数字治理场景,深化城乡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多网合一”,搭建覆盖市、区县、镇街、村社四级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注重以AI技术赋能场景化应用破解治理难题,助力城乡风险防控、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社会协同、政务服务等服务治理效能提升,强化主动发现问题、有效防范风险的能力,让城乡一体化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完善城乡治理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是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的系统转变过程。城乡治理要适应这一转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从而保证城乡融合的可持续性。注重发挥城市群、都市圈协同治理作用,推动城市群、都市圈市域交界地带治理创新,以交界地带一体化治理片区为示范引领,通过政策协同、要素整合、空间优化和功能叠加,形成跨区域城乡治理一体化的政策合力和综合优势,促进跨区域产业发展、要素流动、人才创新,以城市更新带动乡村协同改造,更好地服务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治理。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破除影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理顺城乡条块关系,打破城乡治理壁垒,推进不同地域、部门、层级协调联动,依托多跨协同行政执法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促进多跨协同高效治理,形成多元参与、群防群控、齐抓共管的合力。

  厚植城乡治理一体化的文化底蕴。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治理的根和魂。要加强城市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注重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构建保护体系,推动城乡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城,注重保护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以及街区、建筑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街区肌理、文化生态、景观环境等,赓续历史文脉,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创建活动,推进移风易俗,提高群众文明素养,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塑造崇德向善的城乡文明新风尚,筑牢城乡现代化治理的文化根基。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