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松水,黑土生金。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首站便驻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份深情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边陲大地;殷殷嘱托似灯塔引路,为延边乡村产业振兴指明了前行方向,让这片土地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十年辛勤耕耘,十载春华秋实。如今,乡村产业振兴的浪潮正沿着北纬42度的黄金产业带奔涌向前:龙井市果香穿越山海,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超货架上绽放芬芳;和龙市药香浸润人心,桑黄子实体的醇厚在中药房里静静沉淀;图们市酒香醉染边陲,传统酿造技艺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独特风味;珲春市海味联通世界,冷链专列载着渤海湾的馈赠驶向欧亚大陆……延边州正以产业为笔、创新为墨,在祖国东北边陲奋力书写强农富民兴边的时代答卷,描绘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绚丽画卷。
延边印记
长白山麓育特产
在延边,“特色”是刻入黑土地基因的密码。
延边州坐落于中朝俄三国交界,既是东北亚几何中心,亦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边疆门户。独特气候与肥沃黑土交织,孕育出一批别具特色的农产品,让这片边疆沃土在区位优势之外,更添农业魅力。
每到春夏之交,金达莱花如霞似火漫山绽放,图们江的碧水湾湾倒映着蓝天白云;长白山麓的缓坡上,延边黄牛群悠然啃食着带着晨露的青草,时而扬蹄追逐,时而俯首饮水。这种黄牛的养殖历史可追溯至近200年前,当地朝鲜族农户家家延续着“养牛兴家”的传统,牛舍几乎与民居相伴相生。得益于“八山一水,半分草场半分田”的独特地理环境,延边黄牛在负氧离子充盈的林间、矿物质丰富的溪畔自在生长,肉质中沉淀着黑土地独有的鲜美。
“好牛肉源于好牛种。”延边畜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剑介绍,公司注册的“犇福”牌黄牛肉具有“四高”特质:高元素含量的营养价值、高大理石花纹的附加值、高脂肪酸含量的品味价值、高功能性氨基酸的保健价值,全部精选自延边黄牛,且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等质量体系认证。多年来,公司依托中国延边黄牛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在全州8个县(市)建立起45个乡镇养殖基地,像一张细密的网络,串联起1万多名各民族养殖大户的致富路。
延边之特,不仅在于天赐的自然禀赋,更深植于厚重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延边州立足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持续激发特色产业的内生动力。在和龙市八家子镇,桑黄产业的发展态势如夏日骄阳般炽热。走进种植基地,连片的大棚里,桑黄菌棒排列整齐,金黄色的子实体在灯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菌香。“桑黄是珍贵中药材,我们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极适合其生长。通过与科研团队合作,已掌握先进种植技术,保障了品质和产量。”吉林桑黄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杰说。
为提升桑黄产业竞争力,延边州着力打造“中国和龙桑黄”品牌并加强宣传推广。同时,加大深加工研发投入,开发出桑黄茶、固体饮料、压片糖果、桑黄酒等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元需求。如今,延边桑黄的栽培规模已达734万段,年产量106吨,占据吉林省段木栽培总量的80%、全国总量的50%,成为全国最大的段木栽培主产区。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产业,延边的特色远不止黄牛与桑黄。在图们市凉水镇河西村灵芝产业园内,300个移动种植棚里生机盎然——紫褐色灵芝撑开肥厚伞盖,孢子粉似细雪轻覆,菌香混着潮气漫溢开来。该项目总投资5300万元,先期占地30公顷,单是每年的土地流转就为村集体带来18万元收入。从河西村沿图们江顺流而下4公里,便到了龙虎村的软枣猕猴桃种植园。10公顷的基地里,棚架蜿蜒,藤蔓舒展,青褐色的小果似玛瑙般缀满枝头。基地负责人孔令海介绍,这里年产软枣猕猴桃50万斤,远销广东、深圳等南方市场,年收入200多万元。
走在延边大地,沿图们江而下,目之所及,特色产业扎根沃土,兴旺景象遍布江畔。林下人参静静生长,吸纳着长白山的灵秀;黑木耳从菌袋中探出头来,舒展着肥厚耳片;苹果梨缀满枝头,在风里摇曳生姿……2024年,全州特色产业数据亮眼:人参产业势头强劲,留存面积9.9万亩,园参产量2859万斤,林下参留存13.4万亩、产4.2万斤,全产业链产值12.7亿元,同比增21%;黑木耳栽培13亿袋,占吉林半壁江山、全国约12%;苹果梨约3300公顷,以独特果香与脆嫩口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如今,这些带着“延边印记”的特色产品,正从黑土地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融合赋能
无界延伸产业链
延边的乡村产业,从不囿于“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而是在融合发展中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夏日的海兰江畔,层层稻浪如碧绸般在风中翻涌,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画卷。站在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的稻田观光塔上极目远眺,由绿色稻秧织就的“感恩奋进,幸福光东”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诉说着这个朝鲜族村落的变迁。十年前,光东村还守着“平岗绿洲”的好山好水,却苦于优质稻米卖不上好价钱。如今,通过探索“稻+旅”融合之路,这里早已旧貌换新颜。
“吗西达”“海兰江御米”等有机稻米声名远播,每公斤稻米的价格从6元攀升至15元,稻香不仅飘向了全国各地,更富裕了一方百姓。“我们村现在有45家民宿与旅游公司深度合作,单是每年的分红就有43万元,村集体收入已连续两年超百万元。”光东村第一书记时彦鹏的话语中难掩喜悦。稻田里的“绿饭碗”催生出文旅融合的“金饭碗”。依托得天独厚的稻田资源,光东村构建起"稻田观光+民俗体验+研学教育"的全域旅游格局:观光车穿梭于村陌稻海之间,载着游客欣赏田园风光;民宿里朝鲜族大炕暖意融融,游客们学做辣白菜、打糕,欢声笑语不断;研学基地里,孩子们跟着村民学插秧,体验农耕乐趣。2024年,近40万人次游客到访,带来436万元旅游收入,让村民们真切尝到了融合发展的甜头。
无独有偶,光东村的产业“融合之变”,也点亮了西城镇金达莱村的发展思路。
“我们村一面靠山,三面环水,紧挨着202省道,每年往返长白山的游客超过80万人。”金达莱村第一书记梁振海算起了区位账,“这么好的优势不利用起来,实在太可惜了。”近年来,和龙市依托金达莱村浓郁的朝鲜族民俗风情和“金达莱”这一文化IP,将其打造成集民俗旅游、田园观光、风味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3A级现代农村田园旅游新区。“每年5月,金达莱国际文化旅游节都会在村里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14届,每届都能吸引上万人次参与。”梁振海介绍,节日里的民俗表演、花车巡游、美食体验等活动,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朝鲜族文化的魅力。
在龙井市东盛涌镇,产业融合的魅力正生动绽放。良田百世运动假日小镇,以“休闲、旅游、运动”为核心,构筑起一座综合性旅游度假目的地。在这里,既能体验田间农趣,也能投身球类竞技或极限运动;既能在民俗文化展览中触摸传统的温度,也能在旅游购物中感受现代的便捷。传统文化的底蕴与现代文明的活力在此交织,串联起丰富多元的休闲体验,足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在延边,乡村产业的蓬勃活力,正源于打破传统界限的深度融合。近年来,延边州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聚集资源要素,着力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今年,全州有6个产业融合项目获得国家立项,争取中央财政奖补1.6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30亿元,推动21家龙头企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升级,显著提升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能力。同时,通过发挥产业融合优势,延边州推进全域旅游战略落实,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旅游精品目的地不断涌现,研学游、康养游、民宿游等新业态层出不穷,游客接待量持续增长。
当传统农业邂逅现代文旅,当生态资源碰撞悠悠文脉,农文旅融合下的产业变革,正在延边的沃野上释放出澎湃的发展活力。
向新求变
科技巧思破瓶颈
图们江的碧波奔涌向前,不仅承载着延边的历史记忆,更激荡着科技与数字的时代浪潮,在黑土地上回响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铿锵足音。
“一栋5万只蛋鸡的鸡舍,只需一个工人”“一枚鸡蛋卖5块钱”……走进图们市长安镇兴家村,四周群山环绕、林木青葱,延边来亿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的蛋鸡养殖基地就藏在这片绿水青山间。9排标准智能化鸡舍精密运转,5万羽雏鸡在舒适的“空调房”里羽翼渐丰,40多万羽蛋鸡精神饱满、高效生产。在这里,蛋鸡养殖产业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赛道上,跑出了科技与数字的加速度。
“鸡舍的投料、调温、通风、集蛋、粪便处理等环节全部自动化。”公司负责人常布衣向记者介绍。工人只需在饲料加工车间按下配料仪表上的控制按钮,玉米仓和豆粕仓内的饲料便会按精准比例自动混合,通过刮板输送机、提升机、旋转分配器等中央送料系统输送至每个鸡舍,行车料斗将饲料均匀分布于料槽中,全流程实现自动化喂养。
2024年,来亿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合作,经反复实验和临床验证,共同研发出人参皂苷鸡蛋专利技术——通过在蛋鸡饲料中添加特定配比的人参,产出的鸡蛋中检测出人参皂苷成分,且氨基酸、胆固醇等营养物质含量更利于人体健康。“目前,基地年存栏蛋鸡45万羽,日均产蛋量约20吨,其中‘人参鸡蛋’日均销售2万枚。”常布衣说。
向新求变,是延边乡村产业突破瓶颈、迈向高端的核心引擎。今年上半年,延边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1.35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蝉联全省榜首。这组亮眼数据的背后,不仅是数字的简单攀升,更是一场农业基因的深刻重组。当科技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当数字动能与传统产业激烈碰撞,折射出的正是传统农业地区向现代农业高地奋进的坚定轨迹。
“南鹅北育”“反季养殖”,则是龙井市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思路的生动实践。
走进龙井市老头沟镇铜尚村的白鹅养殖基地,一排排整齐的鹅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围栏内,成群白鹅或悠闲踱步,或低头觅食,欢快的“嘎嘎”声此起彼伏。“我们这里算是浙江象山白鹅产业的一处飞地。”铜尚村党支部书记伊国梁说,这处飞地结缘于7年前。象山县与龙井市是对口帮扶关系,象山白鹅产业成熟,但夏季高温导致种鹅产蛋量下降;而龙井夏季气候凉爽,玉米饲料资源丰富,具备“反季节”养殖优势。两地以产业互补为切入点,由象山提供高品质的浙东白鹅种鹅、技术及市场渠道,龙井建设标准化鹅舍及配套基础设施,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企业统一供苗、技术指导、保价回收。
“我们农户仅负责养殖环节,风险可控。”伊国梁介绍,“象山县畜牧兽医总站的专家会定期来指导,优化饲料配比与疫病防控技术,出栏率从80%提升到了98%。”目前,基地每年产出100万羽优质鹅苗、销售100万枚种蛋,销售额达8500万余元;累计缴纳收益279.27万元,为全镇22个村的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提供了稳定的增收渠道,让“南鹅北育”的创新思路结出了富民硕果。
科技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的养殖车间,更浸润着海兰江畔的智慧农场。在龙井市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内,游客可以触摸“未来农场”的模样:全封闭智能温室内,无土栽培槽取代传统菜垄,小番茄、水果黄瓜、有机南瓜等红绿相间挂满枝头;两米多高的栽培架上,头照LED灯,根扎营养液,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奋力生长,宛如果蔬世界的“梦工厂”。在这里,农业的四季轮回被科技重新编码,实现了“想吃什么,四季都能种”。
当科技链、产业链、人才链在黑土地上深度融合,当传统农业发展的思维定式被不断打破并迭代升级,延边不仅为边陲乡村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板,更在农业强国建设征程中走出一条特色产业振兴的向新之路。
图强致远
锻造集群亮品牌
面向未来,延边正发挥产业集群与品牌优势,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如今的延边大地上,三条特色农业产业链活力奔涌:延吉市人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深加工流水线24小时不停运转,将人参从药材变成保健品、化妆品;敦化市大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70多万亩大豆在田野里茁壮成长,从育种到加工形成完整链条;龙井市延边黄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现代化养殖场中,牛群悠闲生长,屠宰、分割、冷链物流体系高效运转……这三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三台强劲引擎,驱动着延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目前,延边已构建起26个国家、省、州三级联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这些产业园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高地,更是延边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的生动范例。
在延吉空港经济开发区,特色食品产业园的集群效应正日益凸显。这里汇聚了46家食品加工企业,共享的检测中心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每年可为企业省下数百万元的设备投入。园区内,黄牛肉深加工、人参萃取、菌菇脆片等生产线协同联动,通过统一物流配送,降低了30%的物流成本。在“延边黄牛”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办公室内,工作人员正仔细审核新一批授权企业的资质,实行全程溯源管理,让每块肉都有电子身份证,确保消费者吃得放心。
农业品牌是助力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延边州立足特色积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扩大农业品牌影响力。汪清黑木耳获“地理标志农产品”,“延边黄牛”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并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延边大米”“延边人参”正积极申报。同时,引导企业申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现有农业农村部认证80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农产品、15个名特优新农产品。通过参加中国—东盟农业展、上海农交会等展会,设立展销专区,入驻“832”平台179家商家1145种商品,这些不但夯实了延边品牌的竞争力,而且为乡村产业走出去源源不断注入动力。
长白巍巍,海兰滔滔。当夜幕降临,延边的产业活力依然不减:珲春铁路口岸依旧车流如织,满载着深加工海产品的冷链专列鸣笛启程,驶向俄罗斯远东地区;百公里外的和龙市光东村,民宿点亮了温馨的灯火,游客们围着篝火跳起象帽舞,欢声笑语在夜空回荡;图们市电商直播基地里灯火通明,主播们正热情地向网友推销农副产品,“延边大米香喷喷”“人参鸡蛋有营养”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龙井市的现代化牛舍中,新生的牛犊依偎在母牛身旁,新一批延边黄牛幼崽正茁壮成长,孕育着明天的希望……
从深挖特色资源到推动三产融合,从拥抱科技创新到聚力集群发展,延边州正以“特色”为基、“融合”为径、“向新”为要、“图强”为志,在东北边陲的黑土地上,奋力谱写着产业兴旺、乡村繁荣、边民富足的振兴华章。这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正以其独特的实践路径,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坚实而鲜活的“延边力量”。
(采访组成员:王磊、徐明、牛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