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艺术团”植根乡土、“文化艺术节”绽放袤野,舞台上唱出农民新生活;民宿集群破圈、土特产出山进城,山水间擎立致富“金钥匙”;“三村书记”扎根群众、乡土能人接连涌现,院落里焕发文明新气象……一幅幅图景,汇聚成重庆市北碚区乡村发展的文化新卷。
乡村既要焕发“形”的美丽,又要充实“魂”的丰盈。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丰富农村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一系列决策部署,为做好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指出了方向、明晰了路径。
北碚,正是巴渝大地乡村文化建设的勇进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以卢作孚等人为代表的“乡建四杰”齐聚北碚,用教育、产业、美育为村庄播撒了现代化的火种。新时代的北碚人传承“以文化人、以艺兴村”历史精神,融合传统文化赓续与现代艺术浸润,探索出一条“文化引领—艺术赋能—产业造血—治理焕新”的实践路径,翻开乡村文化振兴的新篇章。
文艺赋能
农耕文明内涵“碚增”
“太阳太阳升起来,心中歌儿唱起来。星光步道故事多,欢迎你到东升来……”在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主办的“文艺赋美乡村”交流活动舞台上,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村歌《旭日东升》以欢快的节奏和嘹亮的曲调,赢得台下群众阵阵喝彩。
乡村的一草一木、农民的一言一行是丰富且活泼的文化艺术宝库。《我的家乡胜天湖》《缙云山上缙云村》,近年来,一大批承载着乡土情感和记忆的村歌“从0到1”涌现北碚。从“我没得啥子文化,搞不懂音乐哦”到主动打开话匣子,有更多村民一边做着农活,一边讲起故事。在农民和词曲作者的碰撞中,家乡的美食美景、修村渠的经历、返乡创业的感悟,最终演化成“稻田鸭叫白鹭飞,晨观日出晚看霞”“肩挑背磨建家园,一渠清水天地间”等充满感情的歌词。跃动的音符唱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合奏曲,许多村庄成立“村歌音乐工作坊”和文艺队,“唱村歌、跳村舞”渐成北碚乡村新气象。
作为20世纪初期有名的乡村建设根据地,北碚是一个丰富自然资源与深厚人文资源并存的地方。这片土地上,有巴渝文化、抗战文化、乡建文化等一颗颗耀眼的明珠,但也曾面临着优秀乡土文化传承不够、创新不足的困境。当古老农耕文明与新时代相遇,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在位于北碚区静观镇的中国静观蜡梅博览园内,170余种地方特色蜡梅品种正为冬日的傲雪凌霜蓄势待发。静观镇是中国首批花木之乡、中国蜡梅之乡,川派盆景的重要发源地,花木种植已有千年历史。如今,静观的蟠扎技艺、插花艺术分别被认定为重庆市、北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北碚重要的乡村产业和文化符号。
“蜡梅不再只是过年期间的年宵花,而是体现了新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我们将一支蜡梅拓展延伸,建设了蜡梅博览园、盆景艺术工坊,连续举办多届蜡梅文化艺术节、‘静观杯’传统插花大赛、蟠扎技艺大赛,‘蜡梅之乡’更有文化味儿了。”静观镇党委书记张汝国说。
意识到田畴沃野的文化魅力,北碚对乡村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挖掘可谓不遗余力:保护性修缮“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等文物保护单位78处,创新性发扬“三圣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73项,产业化传承“松鹤楼”等“老字号”230余个;东升村打造“乡情大舞台”“民艺工坊”,再现打年宵、柳编、竹编、闹莲花等民间技艺;偏岩古镇围绕明清建筑、古街、古庙等元素升级改造,“百米长街宴”火爆出圈……北碚正举全区之力,为乡土文化基因提供恣意生长的最佳环境。
“杨家坝纪念碑”,这处与乡村生产生活融为一体的艺术作品是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王天祥团队的得意之作。“东升村有一条村路年久失修,常从这儿走的老人们说需要一个栏杆。我们收集了村里各家不再使用的小车、磨盘、镐头等物件并将其嵌入栏杆,还请每位村民签上自己的名字。这处栏杆如今成了熔铸乡村记忆、凝结乡村情感的‘纪念碑’。”王天祥说。
北碚在进行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止注重“练好内功”,更敞开大门“引入外力”。近年来,北碚充分利用北碚及周边学术文化资源,以“院地合作”的方式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南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共建,积极探索“艺术家+村集体+村民”共创方式,引来众多艺术家和文艺团队走进村庄;积极吸纳和发展企业商会、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等主体,引进文艺高校、专业机构和文创达人、非遗达人同试点村建立结对关系,乡村文化建设的“朋友圈”持续壮大。
2018年,王天祥团队主导发起“家园艺术·柳荫计划”。通过改造柳荫镇废弃粮仓和东升村水利设施遗存,建设艺术粮仓、艺术院落、艺术水渠、艺术稻田等,以艺术为媒介打通“物理空间—产业形态—文化主体—生态系统”的转换通道,构建起“基础设施—文化记忆—社群关系”的再生链条。
“我们在推动优质艺术资源直达乡村过程中,必须尊重和保留本土的、原生态的‘土里土气’元素。正是这些独特的乡村风貌,展现了自然和谐之美,承载了绵延千年的乡愁,可能还具备独特的绿色环保价值。”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表示。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新一代北碚人正将物质性的乡土变为艺术空间,将自然语境里的田野化为展演舞台,共同构筑城乡文化相互成就的有机关系。截至目前,北碚全区已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0个,培育特色文化品牌20余个,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文化盛宴。
提质扩面
特色产业好品“碚出”
古朴的楼房藤艺、遒劲的三圣根书、软滑的北泉面条……初夏的五月,静观镇素心村文化大集上,北碚各镇街带着自家的看家宝贝——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民俗和美食一一亮相。游客们不吝赞美更不吝钱包,大集现场一片火热景象。近年来,北碚区探索将无形变有形,把文化做成产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文化饭。
找准特色是北碚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步。当前文创行业已从蓝海变红海,如何打造别具一格的产品、提供创新贴心的服务是产业制胜关键。以区域公用品牌“好品碚出”为核心,立足花卉苗木、精品果蔬、粮茶食味、农旅康养四大主导产业,北碚将文化全面融入全产业链发展,推广“农+文+旅+艺+学”联动,亮点频现。
被当地村民亲切称为“蜡梅仙子”的邓纪会是静观镇素心村的“新村民”。2018年,邓纪会以北碚区“梅香西山”万亩蜡梅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入驻素心村返乡创业园,将曾经仅零散售卖的蜡梅插花产品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升级改造:“我们把花农组织起来,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包装,开发了诗词蜡梅花束、创意花瓶礼盒、抱抱桶等新款插花,一束蜡梅的价格从原来10元提高到48~298元不等;以蜡梅原液为原料,开发了蜡梅面膜、精油、香皂等化妆品;还建起‘浅语花园’民宿,设计花卉主题餐饮,蜡梅腊肉、蜡梅香肠等特色美食很受游客的欢迎。”邓纪会提起自家的腊梅产业来滔滔不绝。
“蜡梅不仅是经济作物,更是文化载体。我们收集和保护蜡梅品种62个,其中还有夏天开花的夏蜡梅。”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党支部书记李小云介绍,“通过大力推广‘一枝多花’高效栽培技术,素心村蜡梅文化产业带动村民自主创业50余人、就业3000余人,‘北碚花工’劳务品牌正从北碚走向全国。”
据统计,在“好品碚出”区域公用品牌的带动下,西大魔芋、北泉面、天润豆干、静观中华糯小米、土沱酒、水土麻饼、科正柑橘种苗正通过210余家加工企业走向全国。与此同时,北碚抓住缙云山综合提升的契机,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上迈出坚实一步。
“我是缙云村人,父辈靠开农家乐谋生。父辈们的农家乐只能提供简单的吃饭、住宿,2023年我回村创业,在政府支持下将原有农家乐改造成‘缙闲居’生态民宿,主打缙云甜茶和茶文化特色。如今在缙云村,像我这样的文化主题生态民宿已经有7家了。”“90后”民宿经营者刘豪说。
北碚区澄江镇缙云村全村位于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多年来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产业。几年前的环保腾退中,不少村民关闭变“高”变“胖”、效益低的老式农家乐另谋生路,这个林中山村一度成为“空心村”,村集体收入也大幅锐减。
由浅入深,北碚在推动文创产业提质增效上下了大功夫。围绕缙云山综合提升,北碚培育开发红色研学、绿色科普、康养产业等农文旅体康产业集群,将原先的低质效农家乐升级为高品质艺术民宿群,打造精品线路、发展优质民宿、培育研学基地,让缙云山的生态效应辐射北碚全域。
“父亲开山挖矿,儿子修复矿山”,这是静观镇中华村村民近年来常对游客们津津乐道的故事。从废弃矿山到重披绿装的摇身一变,“既白”民宿让游客既能体验山间书房的凉风习习,又能品尝到农家大锅鸡的热气腾腾;既可以加入热闹欢乐的“森林婚礼”,又可以在水流鸟鸣的宁静中安然入梦。
“只有真正根植了情怀与文化的民宿,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既白民宿地处中华村山顶,面向东方,我们希望每一位入住的客人都能一觉睡到自然醒,不知不觉中东边已经泛白。既白民宿将中华村的文化特色融入民宿设计和服务中,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巴渝文化。”既白民宿设计者、静观镇乡土文化能人李国铖说。既白民宿与中华村村集体合作打造的“静观山驿食集”“中华村乡村篮球场”等设施已投入运营,占用土地和经营场所也全部来自对废弃矿坑和矿山遗留建筑的修复改造。
近两年,北碚将传统民俗、农耕技艺等文化资源融入乡村休闲特色品牌建设,以缙云山综合提升“后半篇文章”为总抓手,打造“三区一线”4个民宿集聚区,引领生态康养、民俗体验、艺术乡建、农耕农学等发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北碚在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上有不少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喜人成绩:将20余个旅游点位、25家精品民宿串珠成链的“巴适江东1314自驾环线”,入围全国“行在乡村游在路上”最美自驾精品路线20强;研发“民艺民俗”“灌溉文化”“油菜古坊”“超级水稻”等课程的东升村,打响了“全城儿童放养村”研学品牌,累计承办市级以上现场教学80余场次,接待研学团队500余个,村集体创收超100万元……
文化和生态产品相结合,既卖产品,又卖风景,更卖文化。如今,北碚“梅香西山”“粟漫东山”“缙云原乡”农文旅品牌持续建设,乡村文旅产业正沿着体验沉浸化、消费场景化、营销社媒化、业态集群化、客群年轻化的路子,由单一化旅游供给向复合型多元供给转变。不少集体经济“空壳村”被消除,文创富民的脉络正在北碚山水间织就。
制度创新
乡村治理新风“碚兴”
“爱嬢嬢吗?”“爱她噻!”炎炎夏日,东阳街道西山坪村便民服务中心内充盈着热闹的欢笑。村里的耄耋老汉们无一例外手中捧着鲜花,有的还单膝跪地,向站在面前的妻子深情告白。
“正值七夕,我们提前为村里金婚、银婚的叔叔阿姨们拍摄照片,采买鲜花,帮他们在平日生活之外增加了一些小小的仪式感。听他们说着不擅长的情话,真切地感受到了甜蜜和温暖。”北碚区东阳街道西山坪村驻村第一书记、“安村”书记冯飞翔说。
向所有行政村选派“兴村”书记,向有产业发展需求村选派“富村”书记,向治理重难点村选派“安村”书记——“三村书记”是北碚区创新探索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三名书记聚成“一团火”,深度赋能村庄建设发展。
面对多年来生产不稳定、集体不增收、群众不团结的难题,西山坪村的突破口,正是抓文化。担任安村书记两年来,冯飞翔和兴村、富村书记以及村“两委”一起,从在院落开展文体活动入手,逐渐探索出了坝坝舞公益培训、“点亮”乡村夜生活露天电影放映、包粽子吃饺子大宴席、金婚银婚分享等众多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西山坪村创新建设“好戏坪出”文化品牌,开设“三个书记”网络账号,直播文艺活动、销售土特产。如今,从“书记带头干,村民跟着干”到“书记村民一起干”,大家的心更齐了,村里产业更旺了。西山坪村村民们时常感慨:“没想到咱西山坪也可以这么亮堂!”
文化激活了北碚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更激荡起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近年来,北碚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乡村治理实践,截至目前,已派出373名“三村书记”扎根乡间,探索出了以“缙云会堂”为主,“静观夜话”“施家茶馆”“院落微治理”“云端议事”等为子品牌的乡村治理矩阵,以善治构筑起和美乡村的新风貌。
良好的文化生态引来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近年来,北碚创新通过项目合作、挂职锻炼、志愿服务、交流展演等方式,吸引优秀文化人才返乡。“大地流彩”文艺演出舞台上,复兴街道复兴小学美术教师欧兴德将农村儿童线描画展示给数万名线上线下观众;花木蟠扎技艺大赛上,非遗传承人胡克成用川派经典“滚龙抱柱”工艺制作的罗汉松盆景,荣获“静观十大蟠扎”荣誉称号……
“近年来,北碚通过设立‘青年创客基金’,开设‘新农人学院’,实施‘艺术家驻留计划’,选派‘文化艺术专员’,形成人才的‘虹吸效应’。成立‘缙云’文化团队9支、建设基层文化示范点68个、培育文化指导员2000余名,拉起一支‘不走的乡村文化队伍’。”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林旭阳表示,“未来北碚将重点做好‘五个一批’:发展一批乡村文艺特色产业、打造一批艺术乡建典型案例,培育一批乡村艺术民宿集群、打响一批乡村文艺节事品牌、实现一批艺术强村民富成果,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文化也给村民带来不小的变化。在澄江镇柏林村,“小院家”院落微治理与“点单式”文化服务创新,“我们的节日”艺术展演、“缙云诗会”“碚城同读一本书”等品牌活动让更多村民离开麻将桌;在施家梁镇,公共空间成为充满艺术色彩的“院坝治理角”,矛盾及时化解,村民之间更和睦;在东升村,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与村民共同执笔,将闲置农房变成七彩画廊,每年游客量达到50万人次,人均增收超过5000元,曾经的空心村焕发新生……
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工作室,这些在城里才有的文化空间、娱乐空间,渐渐在北碚不少村庄接连出现,成为各方力量开展乡村振兴事业的能量站;歌舞队、读书会、彩绘群,辛苦劳作的农民在沉浸文化世界时寻找到另一种自我实现的机会、打开了更多扇人生的窗户。
在北碚,乡村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当《旭日东升》获中国村歌大赛总决赛三等奖,当村BA的呐喊声响彻田野,当200万人次云端共赏北碚“村晚”,我们看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座山水之城交相辉映,北碚乡村生命力正愈发蓬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