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农业贸易体系 筑牢全球粮食安全根基——第十六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侧记
时间:2025-08-08 13:18:3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杨钰 字号:【

  粮食安全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农业贸易连接各国粮食体系,在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地区冲突和气候变化等多重风险叠加,持续放大全球农业贸易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积极行动、“全球南方”的发展力量快速崛起、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提升粮食安全水平提供了重要机遇。

  在此背景下,以“贸链全球,共享粮安”为主题的第十六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于7月1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办,汇聚了中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的代表。与会代表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推动构建创新、韧性、包容的新型农业贸易体系,共筑全人类的粮食安全根基。

  共筑贸易规则体系

  促进贸易政策协调发展

  贸易政策是影响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变量,其作用具有双重性——既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球粮食安全水平,也可能因保护主义等因素加剧粮食安全危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当前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促进全球贸易政策协调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

  作为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推动粮食安全和全球农业贸易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业规则旨在平衡贸易与生产,通过限制扭曲贸易的支持措施,实现各国投资本国粮食体系的同时而不损害全球市场。”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让-马里·波冈介绍。然而,近年来由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气候变化持续冲击,打破了平衡局面,加剧了全球粮食安全危机,暴露了全球粮食体系更深层次的脆弱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贸易组织关于出口限制、国内支持的规则成为讨论的焦点。

  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原农业参赞、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贡锡锋同样认为,制定于30年前的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规则已经难以应对当前全球面临的危机。实现粮食安全与全球贸易政策的协同发展,需要平衡国家利益,改革世界贸易组织农业规则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减少贸易扭曲,推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强化危机应对机制,并通过国际合作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李兴乾介绍,当前,中国政府着力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体制机制,出台一揽子政策支持稳产保供,这将为各国企业开展对华农业贸易合作带来更多新机遇。他建议,共筑包容共享的贸易规则体系,坚定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抵制单边主义措施,积极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规则改革,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政策工具箱支持。着力削减涉农产品非关税壁垒,提升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让贸易规则真正成为惠及各方的“公约数”。

  把握贸易变化态势

  构建稳定高效贸易格局

  构建稳定安全高效的全球农业贸易格局,是增强全球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链韧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中国粮食安全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当前,全球农业贸易格局发生了新变化。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介绍,第一个变化是全球农产品贸易相对积极活跃,贸易韧性凸显;第二个变化是贸易重心转向中国、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市场集中度下降,多极化格局逐渐形成;第三个变化是产品结构总体稳定,集中度有所下降;第四个变化是贸易保护、地缘冲突导致贸易政策环境恶化,贸易不确定性增加。

  作为新兴经济体,中国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同时也是全球农业贸易需求的新引擎。如何从中国视角出发,为农产品贸易创造稳定安全高效的格局?

  陈洁认为,中国需要构筑稳定安全高效的农产品国际供应链。一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优势互补;二是推进多元化进口,提高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三是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培育壮大国际大粮商和跨国农业企业集团等农业对外开放主体;四是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治理,提升国际规则制定话语权。

  在南京农业大学钟山首席教授、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晶看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外部环境,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农产品贸易利用机制。“打造韧性,多元化是关键。”朱晶认为,要从贸易伙伴、食物种类、运输通道与进口路线方面构建多元化农产品进口格局,同时也要完善设施体系和制度安排,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和防范应急机制,构建更高水平的国家粮食供求平衡与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实现稳定安全高效的全球农业贸易格局。

  从地方实践看,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徐燕峰介绍,浙江2024年农产品出口额位居全国第四,形成了“出口有优势、进口补短板”的格局,农业贸易伙伴已增至167个。在深耕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的同时,浙江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贸易额五年增长90%,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国家贸易额增长55.2%,实现了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齐头并进。

  用好新技术新理念

  推动农业供应链转型

  传统农业供应链存在受天气影响大、流通效率低等系统性难题。在提高农业供应链的透明度和效率方面,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成为破解传统农业供应链系统性难题的必然选择。

  如何推动农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目前,世界各国均将智慧农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说,当前,智慧农业已进入多种现代信息技术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仍然面临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应用成本较高等瓶颈。关于推进我国智慧农业发展,他建议,首先要完善智慧农业建设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并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数据资源采集系统,以此为基础强力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与开发利用,以及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场景。同时,还要鼓励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单位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机制,此外还需加强乡村数字人才培训。

  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刘舰看来,智慧农业连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体现了数字经济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农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智慧农业面临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中的双重不确定性影响,所需资金具有长周期性和高风险性。这既需要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耐心资本”对科技创新的长期加持赋能,也需要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的全面支持。

  农业供应链不仅要数字化转型,也要绿色转型。“农食系统绿色转型涉及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球性议题。通过国际贸易,一个国家的生产标准会影响全球供应链。”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商务部原副部长钱克明说,要加强国际合作,在绿色农业转型中技术比较先进的相对发达国家要支持发展中国家。

  在推进中国农业绿色转型方面,钱克明认为,中国农业户均耕地规模小,生产经营分散,绿色生产资料和技术采纳的前期成本对小农户而言依然较高,其风险承受能力弱。这决定了中国的绿色转型不能简单复制美国、澳大利亚等以大规模、资本密集型农场为主体的模式。中国的政策路径核心在于如何将数以亿计的小农户有效纳入现代绿色农业的发展轨道,兼顾效率与公平。同时,中国农业绿色转型必须兼顾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这双重需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