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蜿蜒处 眉山见新绿
时间:2025-08-08 13:22:5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李贝贝 字号:【

  “坤维上腴,岷峨奥区。”四川省眉山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岷江穿城而过,农业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行走在眉山,处处可见生态含绿意,发展蕴生机——东坡区永丰村,高标准农田稻浪翻涌,连片起伏;丹棱县梅湾村,橘林凝翠,空气清新;青神县天池村,漫山修竹随风摇曳,郁郁葱葱……这一幅幅动人的乡村画卷,无不印证着“绿色是农业底色、生态是农业底盘”的深刻内涵。

  加快农业绿色转型,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亦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客观要求。近年来,眉山紧扣这一时代命题,深挖土地潜力,激活科技动力,释放改革活力,推进绿色发展,让新时代的“天府粮仓”既盈满谷粒,更装满智慧。

  观念向新

  从田间地头躬身实践的农技员,到积极探索绿色转型的农业公司,再到一个县域的主导产业,眉山的绿色发展,既塑其“形”,构建起坚实的产业支撑与生态屏障;又凝其“神”,汇聚起群众的生态自觉与行动共识。

  ——播撒绿色发展的种子

  在“柳江—东岳”万亩现代粮食产业示范片的田间道路上,记者见到了曾任洪雅县农业农村局农牧业科技教育与技术推广站站长的李世洪。

  近年来,他大力倡导“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的绿色种植模式,指导农户按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田间管理。

  40多年来,他主持修订了24个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先后主持实施并推广了包括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绿色大米生产技术等在内的22项农业新技术,有效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生态效益。为了让绿色生产技术真正“落地生根”,李世洪创新培训方式,精心编写了60余项实用技术资料,同时利用洪雅电视台《绿色田野》栏目平台,开展农业技术讲座325期。

  在他的努力下,当地农民不仅掌握了实用的水稻绿色种植技术,更显著增强了发展绿色农业的信心和底气。

  ——应用持续增效的设备

  盛夏时节,彭山的葡萄园迎来采摘高峰期。彭山葡萄不仅是富民增收的“甜蜜产业”,更是彭山现代农业的“闪亮名片”。

  在四川萄满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80亩的种植基地内,一串串青翠欲滴的阳光玫瑰缀满枝头。工人们正不停地测糖、标记,并分批采摘、装箱,葡萄园里处处是忙碌的场景。

  面对着累累硕果,公司负责人邱乾光却道出隐忧:“五年前一斤阳光玫瑰能卖到20元,今年却只有10元,品相稍差的只能卖5元。”与此同时,人工成本却不断攀升:“像今天这样的高温天,年轻人不愿来吃苦,需要开出更高的工资才能请到五六十岁的工人。”

  双重压力下,控制成本成为关键。那么如何破题?邱乾光的做法是:走优化水肥管理、增加生物肥使用的绿色发展之路。

  果园内每行葡萄都配备了6根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的管道,保证葡萄全生长周期都能“吃饱”营养,又能“喝足”水分。同时,靠近根茎处的土壤比其他地方高出几厘米,这种土壤深浅不一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将水肥精准送达根系,减少浪费。

  然而,彭山区丰沛的雨水给葡萄种植带来了另一重挑战:葡萄既不耐湿又易受雨水传播的病虫害困扰。“过去一下雨,果农就得赶紧喷药防治灰霉病,一年下来得打20多次药。现在有了避雨棚,再配合科学管理,喷药次数减少到了8次。”邱乾光介绍。

  推行绿色农业不仅是成本考量,更是市场倒逼生产环节。“我们的葡萄套袋后至少30天内不再接触农药。批发商来采购时,首先就要用仪器检测农残,葡萄达标后他们才会收货。”邱乾光认为,消费者对品质和安全的要求日益严格,这直接驱动了种植环节的绿色化。

  ——改变粗放生产的习惯

  茶叶是洪雅县的主导产业,其区域公用品牌“瓦屋春雪”,源自东坡诗“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后天”,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目前,洪雅县绿色有机茶认证面积已达2.7万亩,位居全省第一。为强化“洪雅高山生态茶”的品牌定位,全面提升茶叶品质,洪雅县计划以5万亩茶园为试点,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持续加强源头质量安全管控,最终实现全域茶园化学农药零使用的目标。

  为此,洪雅县茶叶产业服务中心专门制定了《洪雅县茶园禁售农药名录》,从源头上保障用药安全。

  “依赖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传统农事习惯制约了洪雅茶叶的快速发展,需要实施精准治理。”县茶叶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刘伟认为,“洪雅茶叶以原料茶的卓越品质为基础,在省内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当我们的原料茶供应给农夫山泉等大型茶饮企业时,他们对于农残的要求十分严格。数据表明,像水胺硫磷这类农药极易被检出残留。正是基于这些反馈,我们经过综合研判,最终制定了包含水胺硫磷在内的60种禁售农药清单。”

  “风物长宜放眼量”,洪雅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需要这份长远的眼光与坚定的行动。

  产业向绿

  眉山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以产业向绿推动发展持续向好,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精准化管控“减用量”

  徜徉在彭山区的千余亩数智水稻示范基地,每一步都被绿意拥抱。烈日当空,67岁的高月康仍在田边忙碌。脚下大地蒸腾着阵阵热浪,他顾不上擦汗,熟练地从车上抱起一袋80斤重的复合肥,快速倒入大疆无人机的料箱。旁边工作人员的操作器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进度:已作业83亩,还需完成4.32亩。“现在能根据监测数据定量施肥了,减少了化肥浪费,也减轻了环境污染。”高月康边忙边说。

  据基地负责人王程淋介绍,几年前,他从周边乡镇、村组流转了1.8万亩土地种植水稻和小麦,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耕、种、管、收等环节的社会化服务。

  王程淋18岁便开始从事农机服务,至今已有21年农业从业经验,谈起绿色农业他深有感触:“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依托大数据可为种地插上‘智慧羽翼’。”两年前,其基地投入了200多万元引进智能灌溉系统、虫情监测设备等,基本实现了田间管理智能化。

  轻轻点击一下电脑屏幕,实时更新的“水稻生产管理决策一张图”便可出现在眼前:下午两点,土壤温度30.5℃,墒情56.5%,电导率0.01秒每米,pH值呈弱酸性。智能化的设备为精细化农事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每年插秧的时候,浇水的同时侧深施肥,既可减少土壤中氮磷钾残留,又能达到减肥不减产的效果。地旱的时候,站在田边轻点手机,13个智能阀门就会打开,水流通过管道精准输送到每株秧苗根部,省力又高效节水。”王程淋介绍。

  “稻鸭共生”的立体高效种养模式是该基地的另一大亮点。每天,几十只小麻鸭会在稻田的水域上结伴畅游。它们穿行稻丛、啄食虫草的活动,能自然实现除草、除虫、肥田和刺激水稻生长等多重效果,显著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得益于较长的生长周期,这些麻鸭肉质鲜嫩,即使每只售价128元,仍供不应求。

  “种得好也要卖得好。绿色生态大米一斤能卖到8元,而普通大米只有2元左右。”王程淋认为生态大米有品牌溢价空间,去年,他利用几百亩稻田进行了绿色种植试点,坚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收获时节,每亩产量只有800斤,但是他却成功创立了“成林寿香稻”大米品牌。

  ——资源化利用“去存量”

  作为四川省首批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县,洪雅已建成10万亩种养循环示范区。依托“一根管网”,洪雅成功打通了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的“主动脉”,实现了畜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养殖粪污全消纳、种植业沼肥有保障。

  “大网”多覆盖。洪雅以现代牧场、新希望乳业为龙头,带动47家规模以上养殖场养殖专业户全部接入,编织了一张“区域大网”。同时配置了畜禽粪污追溯系统,实现了沼液输送灌溉立体化、全域化、可追溯化。据统计,项目累计投资6500万元,铺设沼液管网700公里,覆盖种植面积达10万亩。

  站在洪雅绿色种养循环示范片的沼液前置处理中心旁,现代牧业洪雅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建向记者介绍:“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奶牛养殖场,我们公司一年产生的粪污量大约有20吨。这些粪污经收集系统进入收集池和调节池,停留4到6小时进行水解酸化后,再进入发酵池进行厌氧发酵。固液分离后,约85%的液态粪肥进入场内储存池。最后,通过泵室加压,经管网输送到田间地头。”

  “小网”作补充。三大片区外的养殖场按照就近消纳原则,实行“1+1”小循环,一个畜禽养殖场配套一片种植园,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构建起众多区域性的“小网”。

  洪雅县中山镇前锋村党支部书记付志洪的实践,正是这种“小网”循环模式的生动范例。他既经营6000余亩茶园,又从事生猪养殖。通过“猪—沼—茶(果)种养循环模式”,提高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降低茶产业运营成本。目前,猪场存栏生猪1.5万头,年产生沼液约8万立方米,沼液还田使每亩茶园减少化肥使用约20公斤。

  通过构建“源头收集—专业运输—精准还田”的完整粪污处理链条,洪雅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5%。同时,县农业农村局还大力推广干湿分离、固液分离、厌氧发酵等新技术,每年约有60万立方米沼液通过管道精准还田,年亩均节本增效约300元。

  ——标准化种植“控增量”

  作为中国桔橙之乡,丹棱拥有20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和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橘新品种。近年来,丹棱持续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控制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使其不增加,实现了整个柑橘产业环境的深度净化。此外,丹棱以中国晚熟柑橘专家大院和四川丹棱桔橙科技小院为支撑,全域推广精细化管理与绿色种植方式。

  在丹棱县齐乐镇梅湾村,蓬勃的生机在绵延起伏的果树上流淌,构成一幅巨大的绿色织锦。每年11月,这片被精心呵护的绿意化作金黄橘海,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甜蜜芬芳。

  绿色发展,关键在于链条的延伸与融合。作为丹棱县柑橘生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梅湾村成功构建了“果—畜”协同的生态循环链条:将生猪养殖产生的粪污经科学处理,转化为优质有机肥,用于柑橘果园,既解决了粪污消纳问题,又解决了果园肥效问题,从而实现农业产品与农业环境的相互协调。

  生态效益的显著提升,直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梅湾村2024年年产收益约1.6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82万元。

  在追求规模与品质的同时,丹棱将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产业肌理,让土地在孕育丰收的同时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正是这份对土地与自然的敬畏,造就了享誉全国的“北纬30度的味觉奇迹”。

  生态向美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眉山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生态之美成为眉山永不褪色的风景。

  ——水田飞鹭 和谐共生

  “漠漠水田飞白鹭”——王维诗中的美景,已成为“柳江—东岳”万亩现代粮食产业示范片周边村民的日常画卷。轻盈飞舞的白鹭、即将抽穗的水稻与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生态美景。作为对水质等环境因素高度敏感的生物,白鹭的活跃正是这片稻田生态健康的证明。

  良田有保障,粮食才满仓。依托这片高标准农田,洪雅县今年启动了400亩高品质“东坡大米”试点种植。试点区内大力推广“化肥农药减量示范”模式:肥料方面,底肥亩施1000公斤商品有机肥,追肥亩施25公斤腐熟油枯,全程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方面,用生物源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曲病等病虫害,同时安装性诱捕器诱杀二化螟成虫,实现生物防治。

  此外,试点区并不追求高产,每亩仅插8000株稻秧,这种稀植方式可增强透风透光性,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栽种的时候,通过培育秧龄36天、叶龄达4龄的壮秧,减轻福寿螺对稻田产生的危害。

  得益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减少,片区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附近的青衣江更是水清岸绿,焕发出勃勃生机。

  ——垃圾回收 环境整洁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提升村民幸福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有效举措。丹棱县以创新的“一元钱”机制,成功破解了农村垃圾治理难题。

  2011年,丹棱县齐乐镇龙鹄村首创“户分类、村收集、县转运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通过每人每月交一元卫生费,公开招标垃圾清运承包人,村子实现了垃圾的集中清运处理,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100%。“丹棱模式”也逐渐在全省、全国推广。

  如今,丹棱通过鼓励“押金制”“有偿制”回收,已成功构建“农资门店押金制回收+道德超市有偿回收+有害垃圾回收+智联调度系统”四位一体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有效解决了基层“财政投入大、安全隐患多、政府包袱重、常态保洁难”的治理困局。

  在“一元钱”农村垃圾治理模式的推动下,丹棱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该县农业废弃物综合处理中心年处理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6万吨,生产商品有机肥3万吨。目前,全县病死畜禽、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及农业包装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或回收处置率均超过85%。

  ——流萤筑梦 翠竹生金

  坐落于岷江之畔的天池村,是青神县海拔最高的村落。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已蝶变为风光旖旎的竹林生态特色村。

  得益于竹林带来的良性生态循环,每年四五月份,规模大、种类多的萤火虫便在天池村青翠的竹林里翩翩起舞。绝美的生态环境使该村成为颇具名气的旅游胜地。村民们将田园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拓宽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了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据统计,2025年观萤季期间,青神县接待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

  如今,天池村正以竹为基、以萤为媒,通过可持续发展道路,将曾经的荒山真正变为取之不竭的“绿色银行”。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眉山通过构建循环链、完善生态链,有效提升了价值链,让诗意与绿意在此交融。从东坡词笺间的青绿山水,到岷江两岸生机盎然的生态田园,一脉相承的“绿色基因”在这里延续。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