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立足秦巴山区生态优势,将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通过机制创新整合资源,科技赋能升级生产,全链延伸拓展价值,构建起绿色产业体系。全县建成31.37万亩生态茶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超85%,茶叶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近10万群众增收,形成“名优茶国际领跑、大宗茶全链增值、茶文化多维赋能”的发展格局,为山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竹溪方案”。
基本情况
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腹地,县域面积3310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30个村,总人口38万。竹溪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达76.8%,PM2.5年均值18微克/立方米,负氧离子浓度达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5倍。竹溪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境内发现距今2000年的古茶树群落,唐代“梅子垭贡茶”享誉中原,现存百年以上古茶园28处。
立足“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生态优势,竹溪县锚定“中国高香型有机绿茶之乡”目标,构建“双核三带”产业布局。在海拔800米以上区域建设10万亩有机茶核心区,在300~800米丘陵地带打造15万亩大宗茶产业带,沿346国道形成茶文旅融合示范带。截至2024年,全县茶园面积31.37万亩,其中有机认证3.5万亩,年产茶1.4万吨,开发茶食品、茶提取物等6大类58种产品,出口欧盟、东南亚等20余国,茶产业综合产值占全县GDP的21.3%,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等称号,茶产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主要做法与成效
机制创新,整合资源链。一是产权改革激活沉睡资产。创新“三权分置+碳汇开发”机制,成立“两山”生态资源公司,对5.2万亩碎片化茶园实施经营权流转,发放茶园经营权证1.3万份。联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通过碳汇交易反哺茶农增收250万元,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通过产权改革,有效盘活茶园资源,提高了茶农收入。二是组团发展破解小散难题。组建竹溪灵芽茶业集团,整合60家合作社、160家加工主体,构建“五统一”管理体系,即基地认证、鲜叶收购、加工标准、品牌运营、市场销售统一。通过订单农业覆盖85%农户,鲜叶收购价提高30%,带动亩均收益突破6000元。组团发展模式结束分散经营的局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三是标准引领抢占行业高地。竹溪积极参与制定高香型有机绿茶国家标准,推动龙王垭、梅子贡等6家企业完善企业标准,通过欧盟、日本JAS有机认证,成为湖北省首个同时打开欧美日市场的茶叶产区。标准化建设为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升级生产链。一是绿色防控全域覆盖。实施国家农业绿色高质高效项目,推广“天敌昆虫+物理防控+生物制剂”立体防控技术。在龙王垭核心区布设太阳能杀虫灯50盏、诱虫板8万张,施用生物有机肥480吨,化学农药用量下降72%,32个产品获有机认证,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这些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助推茶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二是数字茶园精准管控。投资4200万元建设5G智慧茶园系统,集成环境感知、AI识别、智能水肥三大智能模块。环境感知系统布设墒情监测站42个,实时采集土壤pH值、含水量等12项指标;AI识别系统安装全景摄像头156个,智能识别早春霜冻、茶尺蠖等16种灾害,预警准确率达92%;智能水肥系统通过北斗定位实现精准灌溉,节水30%、节肥25%,亩均增产18%。该系统辐射1.2万亩茶园,管理效率提升5倍。三是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构建“茶-菌-肥”生态循环链,茶渣制成菌棒培育香菇,年产200万袋,产值1200万元;菌渣加工生物有机肥反哺茶园,年替代化肥1200吨;茶枝粉碎生产生物质燃料,资源化利用率达90%。该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65%,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全链延伸,拓展价值链。一是多元加工突破天花板。在抓好传统精品茶的同时推进机械化大茶生产,原来被直接丢弃的“粗枝大叶”变身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变“一季茶”为“三季采摘、四季制茶”。同时,引进浙江力石集团建设茶叶超级工厂,开发茶多酚、茶氨酸等提取物产品,纯度达98%,出口单价超2000美元/公斤。梅子贡茶业创新“低温冷萃”技术,将1吨鲜叶浓缩为50公斤茶膏,价值提升20倍,2024年精深加工产值占比达38%。二是数字营销重构新渠道。与蚂蚁集团合作开发区块链溯源平台,实现“一物一码”全流程追溯,消费者扫码可查看种植、加工等256项数据,产品溢价提升15%。建成鄂西北首个茶产业直播基地,孵化“茶乡竹溪”等20个本土IP,2024年电商销售额突破3亿元,占国内市场的23%。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大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茶旅融合激活新动能。打造“百里茶廊”景观带,复建唐代贡茶院,开发“唐茶十二道”非遗体验项目。在《去有风的地方》等热播剧中植入茶园场景,推出茶山瑜伽、茶陶制作等新兴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86万人次,旅游收入4.3亿元,获评“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茶旅融合、跨界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实现了产业价值“1+1>2”的良好效果。
政策护航,保障产业发展。一是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出台《茶产业链信贷投放暂行办法》,为解决茶企发展资金难题,设立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对智慧茶园、有机认证等给予30%~50%奖补,累计发放贷款3.2亿元,惠及主体320家,为产业发展注入了资金融通的强大活力。二是共织安全网络。增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建立茶叶价格指数保险,财政补贴保费80%,2024年赔付冻灾减产损失1700万元。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契约农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1.8万份,稳定农户收益。三是人才矩阵筑基提质。建立“院士工作站+乡土专家”培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与中国农科院共建秦巴山茶产业研究院,转化科技成果23项;实施“万名茶农培训工程”,培养高级评茶员136人、制茶工匠284人,多次在全国制茶大赛中取得骄人成绩。
经验启示
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是关键。山区农业绿色转型需打通“资源变资产”通道。竹溪县通过经营权流转整合零散茶园,运用区块链、碳汇交易激活生态价值,配套智慧管理系统提升效能,实现“碎片资源”向“规模资本”的质变。这启示同类山区在发展农业产业时,要注重建立产权交易平台、数字管理系统、生态价值核算体系三大支撑,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赋能,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全链升级与主体协同双向发力是引擎。“外部龙头引领+本土专精特新跟进”的雁阵模式成效显著。竹溪县引进头部企业攻克精深加工技术,培育梅子贡等本土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合作社组织农户标准化生产,形成“大中小协同、上下游互补”格局。各地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库,配套“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机制,促进全链升级和主体协同发展,突破产业发展的低端锁定困境。
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双重保障是基础。创新“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碳汇收益+务工收入”四次分配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增值收益,2024年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2.38万元,高于全县均值26%。同步构建价格保险、订单农业等风险防控体系,保障了产业发展的稳定性。这表明在产业发展中,需通过契约联结、要素入股等方式构建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政策设计与市场逻辑深度契合是保障。针对山区融资难、风险高等痛点,竹溪县创新“经营权证质押+财政风险池”金融工具,开发碳汇交易、区块链溯源等市场化解决方案。省级层面应设立农业绿色转型专项基金,推广“以效定补”“先建后补”等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政策设计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实现政策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打通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接下来,竹溪县将坚持茶产业绿色发展模式,持续推进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全链延伸和政策保障。在产业规模上,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茶产业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在品牌建设上,积极创建“全国有机茶示范县”,争创全国、全省茶叶特优区,提升竹溪茶叶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产业融合方面,开发更多特色茶旅产品和项目,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由“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的跨越式发展,为全国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
(湖北省竹溪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