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西北部,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这里历史底蕴深厚,壮、瑶等民族文化交织,不仅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更孕育了诸多养生资源与珍稀物产,是中国第一个被国际、国内双认定为“国际长寿之乡”和“中国长寿之乡”的县域,被赞誉为“上天遗落人间的一片净土”。
曾经的巴马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贫困发生率为25.5%。脱贫攻坚期,巴马凝心聚力战贫困,齐心协力谋发展,在2020年5月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过渡期以来,得益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政策,巴马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凭借长寿品牌资源优势,聚焦当地特色产业,充分发挥粤桂协作机制作用,走出了独特的重点帮扶县乡村振兴之路。
依托自然禀赋
念好康养“文旅经”
甲篆镇坐落于美丽的盘阳河畔,是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的核心区。这里青山如黛,风光旖旎,清澈碧绿的河水犹如绸带一般萦绕在逶迤峰峦之间。优美的风景、良好的生态成为众多游客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甲篆镇与茂雄实业合作打造巴马生态康养农业产业园,总投资2亿元,以“农业+康养+文旅”三产融合为核心,建设1300亩高端蔬菜与富硒农产品基地,年产值超1亿元。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村企合作、文旅经营四大机制,帮助300余户农户年增收约700万元,年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带动周边村发展起文旅康养产业。
位于产业园周边的“凤儿在巴马共享养生社区”是最近很火的网红民宿,吸引了众多“候鸟人”(为避寒或避暑季节性迁移的退休人群)前来康养旅居。脱贫群众李美玉在民宿配套餐厅“三好食堂”从事后厨卫生清理工作,每月能有3千元的劳动收入。餐厅这一片地原来只有两间土房,是李美玉一家的老宅。近年来,通过“公司+农户”模式合作,由当地政府引入专业的运营团队,在老宅旧址上新建了餐饮设施和民宿酒店。李美玉高兴地介绍:“这里一楼是食堂,二楼以上都是民宿客房,每年有1万元的租金收入,日子变好了,收入也变多了!”
紧抓自治区赋予的“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广西大健康产业龙头基地”三大战略定位的良好契机,巴马现已形成“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养生”等多业态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切实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群众受益的发展优势。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合作或创业兴建民宿,吃上了“旅游饭”,鼓起了“钱袋子”。2024年,巴马接待国内外游客1002.37万人次,同比增长17.79%,实现旅游总收入107.307亿元,同比增长20.51%,直接或间接带动近5万人就业增收。
发挥资源优势
奏响产业“奋进曲”
在好合村弄九屯的香猪养殖基地里,致富带头人张自建的一声声吆喝下,一头头毛色油黑发亮的小猪从场内飞奔而来,欢快地摇晃着尾巴。这些小猪正是巴马最具代表性的特产之一——巴马香猪,由其制作的美食,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赞誉。
好合村位于典型的大石山区,以前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发展受限。近年来,好合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母香猪循环养殖,从最初的10头小猪仔发展壮大到目前1000余头的养殖规模,实现全年收入3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脱贫群众稳定增收。“接下来我们打算扩建养殖基地,争取存栏量有所增加,同时要拓宽销售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双联动,把来自大山里的香猪品牌擦得更亮。”对于未来,张自建充满了信心。
随着巴马联合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开展巴马香猪医用研究,巴马香猪在生物科技前沿领域大放异彩。2025年3月,《自然》杂志发表全球首个将基因编辑猪的肝脏移植给脑死亡人类受体的成功案例,该猪供体就来自于经过特殊培育的巴马小型猪。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副研究员、巴马香猪工程中心主任张永进介绍:“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我们研究开发巴马香猪烧伤皮肤、眼角膜、心脏移植等医用产品,发展基因修饰猪作为异种器官移植供体产业,全力打造香猪全产业链。”
2022年,巴马香猪入选广西“桂字号”农业品牌目录区域公用品牌。在科技与机制的加持下,传统养殖业正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蜕变。目前,全县已建成巴马香猪原种场1个、规模生产养殖场5个、养殖专业合作社22家、加工企业5家,养殖范围覆盖10个乡镇,带动养殖农户8295户。2024年,全县巴马香猪出栏规模达31万头,产业总产值高达3亿元,养殖户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目光延伸至其他特色产业,当前巴马富硒农产品生产规模10万亩以上、特色水果规模5万亩、中草药5万亩、糖料蔗1万亩、桑园2万亩、火麻5万亩,建成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7个、小谷鸡养殖基地26个、食用菌基地8个,“巴马香猪”“巴马山茶油”“巴马丽琅”“巴马火麻”等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统筹特色产业布局,深挖“土特产”资源,巴马已逐步构建起大健康长寿食品产业体系,现代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深化粤桂协作
谱写振兴“新篇章”
“把弩握紧,瞄准红心,放!”在老师的指令下,小朋友们身着壮族传统服饰,纷纷将手中的短箭射向前方。在巴马第五幼儿园的射弩学习基地,老师每周都会带领孩子们体验古时壮族狩猎的传统技艺。
巴马第五幼儿园,又名“深圳巴马幼儿园”,是粤桂协作以来,由深圳市大鹏新区对口协作援建的一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总投入1100万元,其中粤桂财政资金806.04万元。2019年5月建成并开园办学。幼儿园位于老乡家园六能易地搬迁安置区内,这里的住户都是从大石山里搬迁出来的脱贫群众。园长王冬妮说:“巴马第五幼儿园是巴马县域内面积最大、设施最好的幼儿园,主要接收安置点的脱贫群众子女,我们把孩子们带好了,家长放心,也为巴马发展作贡献!”
近年来,幼儿园在大鹏新区的支持下打造“民族教育特色实验园”,发展“瑶风壮韵”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巴马特有民族文化,开展了一系列灵活创新的特色教育活动,把民族特色歌舞、传统手工艺、民族体育竞技融入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协作成果不止局限于教育领域。过渡期以来,巴马与大鹏新区的协作越走越近、越走越亲,合作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逐步成为粤桂协作共赢发展的标杆典范。2024年以来,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成功招引12家企业在巴马投资,年度新增投资逾4.2亿元;探索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投入超6000万元资金,其中粤桂协作资金2559万元,共建巴马食用菌产业示范基地,帮助产业提质、扩量、增效;推动巴马6大供深基地和18款“圳品”建设,巴马农特产品销售至东部地区,金额超1.85亿元;扎实开展劳务协作“春风行动”,两地通过劳务协作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7311人,其中脱贫人口7002人……
同饮一江水,两广一家亲。来自大鹏新区的挂职干部,巴马县委常委、副县长王锐表示:“未来巴马、大鹏两地将抓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和社会协助,加强优势互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领域拓展合作新空间,推动两地协作走深走实。”
盘阳河畔,流水潺潺。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巴马充分发挥重点帮扶县政策倾斜支持作用,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推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长寿之乡”的乡村振兴故事仍在不断续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