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街巷游人如织,江畔营地座无虚席,景区联营饭店日日爆单,郧府茶馆宾朋满座,武当不夜城客似云来……2025年五一小长假,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累计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营收超90万元。这个由易地扶贫搬迁孕育而生的年轻行政村,正探索出一条以形态为韵、业态为骨、文态为魂、生态为基的“四态融合”发展新模式,实现了山水村互动、农文旅互融、村企民共兴。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3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338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150万元。
新形态立标
抓住大众审美点
精心规划,小院不小气。立足区位特点,聘请北京中艺创景团队科学规划村庄,把郧山汉水搬进村庄,把秦楚风貌融入社区,精心布局“花园、果园、菜园、游园、乐园”式村落。融合郧阳特色恐龙元素和传统农耕文化,新建房屋31栋,融合24个迁出村不同地形地貌、人文历史、地域特色,1:1复建泥墙青瓦小院24个,保留原汁原味民居风格。
一步一景,处处打卡地。建成村落文化记忆街承载乡愁记忆,传统民俗工坊街展示非遗与手工,古朴汉江风情街体现地域特色;建设爱源文化广场、振兴剧场、龙韵戏台、乡村影院、江畔营地等公共空间,精心设计园林绿化、景观小品。无论漫步于古色古香的老屋巷弄,还是置身于现代活力的文创街区,或是休憩在亲水临江的广场游园,一步一景,十步一画,“网红打卡地”让游客流连忘返。
内外兼修,村庄变画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实施”要求,配套园林绿化、微景观等各类基础设施,提升完善公共服务。以龙韵村史馆为载体,以村史和家史为双主线,带着泥土芬芳的家谱,为843户家庭建立专属档案,记录家史变迁与村庄奋进足迹,书写一部活的“家春秋”。配套建设中国红色报纸展览馆、中国红色少年纪念馆、清廉文化体验馆等红色场馆和图书馆、礼堂等文化设施,将村庄打造成一个开放式、活态的“乡村博物馆”和“文化画廊”。
新业态突围
激活市场新卖点
变单一供给为业态共生。突破传统乡村产业单一、链条短的局限,以“振兴剧场、体验渔场、生态农场、红色馆场、武当秀场”为项目支撑,构建“农、旅、文、商、学、艺”六业共融的产业生态圈,多种业态相互支撑、主客共享、效益叠加,形成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一二产业保基本,30万棒香菇基地、袜业扶贫车间托起167户增收底线;“夜经济”挑大梁,乡村沉浸式夜游项目武当不夜城汇集游玩娱乐、国潮美食、文创展览等营业主体200余个,一期开街半年游客即破200万人次,关联带动周边居民创业就业1000余人;“慢经济”塑品质,以三条文化街区为载体,吸引布艺坊、茶器馆、陶艺馆、奇石馆、字画馆、特色餐饮、咖啡馆等41家特色商铺入驻,实现稳定就业266人,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
变小店老板为乡村运营师。创新经营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让运营师凭借自己的热爱和专长,将个人兴趣与乡村资源相结合,形成可持续的“微经济”生态。孵化招引能人,帮助易地搬迁群众发展小作坊、小商铺等,开办农家乐、小餐馆等,招引懂行情、有经验、有审美的市场主体,支持赴杭州、大理、丽江等地学习深造,引导他们从小摊贩成长为有品牌、懂经营、善创新的乡村运营师。
变“卖产品”为“卖体验”。聚焦消费者的情绪共鸣、场景氛围和个性表达,为产品的实用功能附加情绪价值。卖记忆,郧府茶馆以怀旧情愫和亲民大碗茶还原了郧阳府数百年的茶馆文化,搭配地方民俗演艺,让游客体验到老郧阳的市井生活。卖时光,落日咖啡凭借滨江风光、艺术场景,将饮品与自然、露营、美学融合,让游客享受一段逃离日常的松弛时光。卖田趣,共享生态农场售卖的不只是农产品,更是一段唤醒身心、连接土地的沉浸式田园时光,游客步入其间,亲手播种、照料、收获,体验从泥土到餐桌的全过程,享受城市稀缺、真实可触的田园生活美学与心灵归处。
新文态铸魂
找准文化融合点
深挖文化资源,厘清文化脉络。立足自身定位,系统梳理整合区域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移民文化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厘清文化脉络。郧阳有见证地球生命奇迹的6500万年前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有将人类演化史向前推进百万年的“郧县人”遗址,有实证汉江流域五千年文明史的辽瓦店子遗址,有沉淀着治理智慧的600年抚治文化,还有18万儿女两度搬迁、三次移城的南水北调奉献故事。依托厚重且连贯的历史文化底蕴,龙韵村生动讲好郧阳故事,成为外界感知郧阳魅力的窗口。
拓展传播路径,吸引各地“读者”。构建起“党政研学+学生研学+单位团建+订制研学”的大研学格局。提供“菜单式”定制课程,既注重实用性,精准对接不同群体需求,开设如劳动权益保障、乡村治理实务、心理辅导等技能提升课程;深度融合郧阳文化精髓,开发特色鲜明的现场教学模块,打造“传红色基因、探调水之源、访人类老家、寻恐龙踪迹”等12条研学旅行课程线路。“中国郧阳·未来作家小镇”在此安家,“未来作家青苗计划”扬帆起航,《文学与少年》研学营落户郧阳,目前已接待北京市东城区、山东省滨州市、陕西省白河县等地研学群体超2.7万人次,呈现“一本好书传千里,八方读者聚龙韵”的局面。
激活传统篇章,赓续郧阳文脉。扎实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活态传承,手工坊街设立非遗工坊专区,邀请陶艺、编织、版画传承人现场展示教学,常态化组织郧阳二棚子戏、凤凰灯舞等非遗项目展演,让非遗真正见人见物见生活。价值转化,鼓励主理人和商户将文化符号融入产品设计,开发出手工饰品、特色工艺品、文化食品等,实现文化资源向市场价值的高效转化。精品创作,在振兴剧场演出《万古一地》等情景剧目,串联郧阳远古文明、红色历程与新时代成就。文明评选,常态化开展“十星级共产党员”“十星级文明农户”“最美龙韵人”评选,村规民约润物无声,家庭积分管理激发向上向善,共同赓续着“知恩感恩、自立自强”的龙韵精神。
新生态聚力
撬动共建支撑点
党建引领聚合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引领带动作用,形成村“两委”、社会组织、市场主体、村民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建立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纵向到底的党组织架构,和村委会、社团横向到边的自治、服务组织架构,让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村民之中。制定村规民约,村里的事由群众商量着办,重大事项决策必走“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前深入场院听民声,变自上而下为上下结合,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紧盯,形成“村党支部引领+专业公司指导+群众主体+形成决议”的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模式,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市场主导激活力。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发展路径,打破“等靠要”思想和“政府养市场”的惯性思维,转向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优化,在基础设施、智慧化建设、保险服务和适老化改造等方面为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活力迸发的营商环境。推动景区市场化运营,村委会独资或合资设立龙韵文化、农业、影业、旅游等9家村属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盘活门面、农居、农场、景区、产品等资源,千方百计降本增效,按照市场规律灵活调整景区运营模式,实施灵活用工及弹性工作制,淡季培养“一岗多能”骨干、旺季“专兼职相结合”应对旅游高峰。
各方参与添动力。积极构建“村企民”利益共同体,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灵活采用多元主体合资模式,国企投入资金、提供平台资源,村企整合土地资源与人力优势,民企带来技术能力和运营经验,推动各项目落地生根,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利用荆州对口协作专项资金,引入堰龙马公司规划设计,依托区属国有企业建设,整合柳陂新集镇周边72亩空闲土地,建成华中地区首个乡村沉浸式夜游“武当不夜城”项目,带动周边居民月工资从1800元/月增至2500元/月,周边房屋租赁价格从5000元/年升至1.2万元/年。推行免租运营、收益共享模式,将商户成长与村庄发展深度绑定,前期零租金压力,降低创业门槛,让创业者轻装上阵,后期运营公司根据经营情况按比例分成,吸引多元资本灵活参与,风险共担、激励相容,通过小支点撬动大产业。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委政策研究室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