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发展与乡村多元价值的实现
时间:2025-07-04 09:18:0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朱启臻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乡村民宿,作为乡村产业融合的生动典范,近些年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成为乡村新业态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选择。但当前民宿发展存在同质化,缺乏特色与核心竞争力,一些民宿盲目模仿“网红”风格,缺乏对当地文化、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深度挖掘,导致“千宿一面”,提供的服务内容单一,缺乏深度文化体验与特色活动,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民宿的本质绝非局限于提供住宿的物理空间,真正的民宿,应是乡村多元价值得以充分挖掘、生动呈现,并实现良性转化的载体和枢纽。乡村价值是民宿灵魂所系,唯有承载并彰显了乡村多元价值的民宿,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与可持续性。本文从乡村的生产、生态、生活、文化、社会、教化六大核心价值维度出发,剖析民宿如何成为激活与实现乡村多元价值的引擎。

  生产价值:民宿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纽带

  乡村的诞生与发展,根植于以定居为典型特征的农耕文明的需要。它天然形成了适应多元化乡村生产的空间结构——从基础的种养业,到庭院经济、地方手工艺、特色食品加工,再到依托村落形态而生的服务业、旅游度假、康养休闲等新兴业态,构成了乡村特有的生产价值谱系。

  民宿,恰恰是串联这些分散价值、催化产业融合的重要节点。某村拥有悠久的米酒酿造传统与非遗传承人,后来衰落了。村支书敏锐抓住这一特色优势,组织村民恢复传统米酒酿造,举办年度米酒节并引入专业评比。这张“米酒名片”迅速激活了乡村活力——围绕米酒文化,乡村宾馆拔地而起,民宿和特色美食街应运而生。一个曾经的低收入村,由此蝶变为富裕村。民宿在此扮演了乡村特色产业价值发现、价值放大与产业融合连接器的角色:民宿是旅游接待空间,也是当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展示、体验、销售的途径,是产业链延伸和乡村多元价值实现的有效载体。

  脱离了乡村生产价值,民宿就失去了乡土根基与独特魅力。单元楼里的“民宿”,不过是城市酒店的苍白复制,丧失了乡村产业价值赋予的生命力。

  生态价值:民宿是生态文明的守护者

  乡村是理解生态文明的天然教科书。从依山傍水的聚落选址、就地取材的民居建造智慧,到种养结合的循环模式、物尽其用的节俭传统,无不体现着尊重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乡村生态系统不仅维系着水土安全与生物多样性,更孕育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观。

  民宿,正是将这种生态价值转化为可视化、可体验产品的理想平台。婺源油菜花海闻名遐迩,但使其成为摄影者天堂的,绝非仅仅是油菜花本身。其灵魂在于有灰墙黛瓦的徽派村落与自然山水共同构成的层次丰富、天人合一的生态画卷。这里民宿的特殊性便在于最大化地“框住”这份生态之美——通过精心设计的窗景、露台、院落,将云雾缭绕的油菜花梯田与古村落变成住客朝夕相对的“动态壁画”。除了乡村的景观价值,优良的乡村环境、健康的土壤、洁净的水源和新鲜的空气是生产无污染农产品的天然基础,还有丰富的野生食材、药材等,成为满足乡村康养需要的天然资源;乡村的农田、林地、水系构成复杂生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存空间,可带动生态旅游、自然研学等活动的开展。

  生活价值:民宿是乡村慢生活的体验空间

  乡村独特的生活价值体现在对人性化节奏、自然共生关系、社群温度以及精神归属感的深度回归。这种价值在城镇化进程中尤为珍贵。乡村提供了一种低风险、低成本、慢节奏、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与大自然节律同频共振的生活节奏,低碳自足、人际和谐的生活方式,恰恰是治愈“城市病”的良方。

  民宿的核心吸引力之一,不仅仅在于提供一张床,更因为它营造一个养心、养身、养老的“三养”微型社区环境,在于它为都市人提供了沉浸式体验这种“理想生活”的入口。在乡村民宿,人们可以亲近自然,推窗见绿,四季有声。农田、山林、溪流构成生活背景,种菜、养鸡、采果等劳动,让人直观感受生命成长与季节更替。院落、田园、山水,舒展的物理空间为人们提供自由活动空间。

  成功的民宿,重构了一种符合人性的、舒缓的、与土地紧密相连的生活场景。它们将乡村生活价值提炼、优化并打包呈现,使之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和疗愈功能的体验场所。城市人在此可暂别城市压力,体验晨起耕作、夜观星斗的悠然,品味自种自收的有机食物,感受邻里互助的温情。劳动与休憩、个体与社群、人类与自然、传统与现代在民宿中碰撞融合。这种价值不能简单用GDP衡量,却是治愈现代性焦虑的一剂良药。因此,民宿发展的核心,或许不是让乡村变成“微缩城市”,而是守护这些不可复制的体验,并为其注入可持续的现代活力。

  文化价值:民宿是乡土文化活态的基因库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与核心载体。它保存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基因:多样的农业生产技艺与知识体系、独特的地方习俗与节庆仪式、反映地域特色的衣食住行方式以及蕴含其中的乡村艺术、乡土文学与手工艺宝藏。这些乡村文化构成乡村的独特IP,是村民自豪感、归属感与幸福感的源泉。

  民宿,在挖掘、展示、活化乃至创新乡土文化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民宿作为连接城乡的“文化接口”,其发展对乡村文化的活化与传承具有多维度的催化价值。它不仅保护静态文化遗存,更激活了文化在生产、生活场景中的动态生命力。民宿可以将地方非遗技艺融入生活装饰或开设体验工坊,通过茶道、手作、方言故事分享在地文化,通过参与制作土特产、编织竹器、学唱田歌,使文化习得从“观看”转向体验和学习;将特色民居作为体验空间和文化展品,如将废弃老屋、夯土房、粮仓改造为民宿,避免传统建筑因无人使用而坍塌,还保存了榫卯结构、夯土墙等传统修缮工艺,传承濒危匠艺;将传统节庆转化为民宿的年度主题活动;将地方美食作为重要吸引物,等等。民宿通过空间叙事与文化沉浸,使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把当地农耕文化、地方习俗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让人们通过民宿自然地感知地方文脉,实现了文化价值的有效传递与增值。

  社会价值:民宿是乡村治理的参与主体

  乡村熟人社会的自治传统、互助精神、共同规范,是构建和谐社区、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乡村的空间结构深刻影响着其社会结构与文化形态。民宿作为嵌入乡村的“社会细胞”,与村民、土地、文化及公共事务天然地关联。当民宿有意识地将自身发展融入乡村治理与共同体构建时,便能超越单纯的经济功能,被视为激活乡村的引擎。真正支撑民宿可持续发展的,并非资本或流量,而是乡村自身蕴藏的治理智慧、社会信任网络与文化伦理体系,这些内生动力为民宿构筑了城市酒店无法复制的独特环境。

  首先,民宿对整洁环境的需求,反向驱动经营者主动投入乡村生态治理,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行动。民居改造与环境美化,既提升游客体验,也重塑乡村风貌价值,实现空间美学溢价。其次,民宿要求和谐的社会关系,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热情、礼貌、秩序等文明乡风是令人愉快和幸福的,这些看似无形的“乡情”,实为民宿宝贵资源。最后,民宿要求民宿主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他们常常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村民与游客的桥梁。民宿主人要懂得地方文化和待人接物的礼仪,如果他们还是非遗传承人,那这样的民宿更具吸引力。

  需要指出的是,乡村民宿在环境、社会、文化等维度的优势并非外部输入或强加,而是源于乡村自身社会价值与治理智慧。理想的民宿模式,是让乡村文明按其自有逻辑生长。熟人社会的信任、对自然的敬畏、道德舆论力量的约束,可能会成为破解当代民宿经营困惑的密码。

  教化价值:民宿是行为涵养与价值重塑的微环境

  乡村蕴含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教化力量。其空间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家规家训家风、邻里关系与乡村舆论、习俗与仪式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无形的“教化场域”,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道德规范、交往礼仪与价值观念。

  民宿虽非学校,但其营造的特定乡村生活微环境,具有天然润物无声的教化功能。当都市来客,尤其是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踏入这片迥异于城市的天地,一场深刻的行为塑造与观念洗礼便悄然开启。如农事躬耕让人们在泥土的芬芳与劳作的汗水中,收获生命成长的喜悦与对自然馈赠的敬畏,培养人们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如民宿生活所展现的利用边角料制作手工艺品,修补而非丢弃旧物的物尽其用、顺应天时的理念,在资源消耗的现代社会弥足珍贵。如见面时真诚问候,就餐时礼貌地谦让,对邻里相助的由衷感激,这种由乡情编织的礼仪与习俗文明之网,随时随地让人感受到人情温度,滋养内心的文明素养。又如清晨鸟鸣,夜晚的星空,作物随节气更迭生长,花开花落,这种大自然的启迪塑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民宿所处的自然环境无声地诠释着“万物共生”的法则,进而唤起对生态环境的珍视与保护意识,重建一种敬畏与和谐的生态伦理观。

  一些具有前瞻眼光的民宿,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环境自带的教化潜力,并主动将其融入核心定位与活动设计,使乡村教化价值从“无形”走向“有意”,从“自发”升华为“自觉”。如亲子研学型民宿,寓教于乐,将乡村生活体验转化为系统性的成长课程;节气文化沉浸民宿,围绕二十四节气,组织观测物候、制作时令美食、体验传统农事、学习节气诗词与养生智慧。让人们在循环往复的岁时节令中,触摸中华农耕文明的脉搏,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乡土故事活化民宿,通过围炉夜话等形式,邀请村中长者讲述地方传说、家族历史、传统美德故事,鲜活的“乡土伦理课”,让抽象的道德规范有了具体可感的载体,在孩子心中播下文化认同与价值观的种子;手作匠心传承民宿,开展编织、陶艺、木工、印染等传统手工艺活动。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专注力、耐心和创造力,同时感悟匠人精神与器物之美。

  因此,民宿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歇脚之处。它是乡土中国活态文化的微型展陈馆,是环境教育的天然课堂,是传统伦理的实践基地,更是现代人寻求精神复归,重建与土地、传统及自我内在连接的珍贵空间。乡村民宿的生命力,在于其是否深刻理解、精心挖掘并成功转化了乡村所固有的生产、生态、生活、文化、社会、教化等多元价值。理想的民宿应该追求乡村多元价值的集约化呈现、创新性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