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砺韧 志守仓廪——2025年“三夏”生产述评
时间:2025-07-04 09:15:1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牛震 字号:【

  六月的华夏大地,迎来了热力奔涌的农忙时节。从西南麦区到黄淮海平原,从江汉沃野到西北灌区,夏收、夏种、夏管三战叠进,在希望的田野上展开一场与时间赛跑、同天气博弈的粮油保卫战。

  截至6月26日,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夏粮收获已过九成。冬小麦大面积收获基本结束,麦收主战场转向新疆、甘肃,黄淮海接茬推进夏播夏管;全国夏播粮食进度近八成,其中夏玉米、中稻播栽九成半,夏大豆播种过七成,双季晚稻预计7月中旬开始栽插。

  回望并审视今年的“三夏”历程,其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普通的季节性生产实践。这是在极端天气频发、国际粮价波动的严峻挑战下,政策、科技、耕地、主体协同发力,全民动员“与天争粮”的一场智慧突围。这份全年粮油生产交出的“期中答卷”,折射出中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坚定足音。

  政策惠农

  筑牢粮安底线的“压舱石”

  “三夏”生产从不是农人的孤军奋战。早在麦浪翻涌之前,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惠农政策与周密部署早已如春雨般浸润田野。

  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定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3月,《2025年中央财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清单》发布;4月,《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部署“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如春雷连串般破空而来,释放出国家重农抓粮的强烈信号。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超千亿元农业转移支付资金,为春耕备耕和“三夏”生产注入源头活水。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夏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层层压实责任,让政策温度直达田垄地头。

  政策的力量在基层转化为务实的行动。山东省临沂市,针对可能出现的“烂场雨”风险,当地政府提前调配千余台履带式收割机,组建应急服务队,确保特殊天气下“有机可用、有队可调”。江苏省淮安市,依托“农机直通车”平台,实现了农机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作业效率大幅提升。“政府提前给咱吃了定心丸,农机调度、烘干服务、收购保障都安排妥当,我们就只管把地种好、把粮收好。”山东省临沭县种粮大户朱孔兵的话语里满是踏实。

  粮食收购是政策落地的关键节点。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预案,要求严格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确保“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中储粮系统开足马力,腾仓并库,优化服务,让农民卖上“放心粮”。“价格透明,结算快捷,钱直接打到卡上,心里亮堂!”安徽萧县的粮食收购点上,卖完粮的王老汉感慨道:“现在有了‘售粮通’APP,在家就能预约烘干服务。”安徽省推行的“两优先、两统一、一预约”收购模式,通过智能调度实现错峰售粮,让农民每亩多赚30元。河南新乡农户出售新麦时,中央储备粮库以1.23元/斤敞开收购,地方储备库同步启动优粮优价订单,每斤多卖0.1元。细节处见真章,卖粮环节正是政策红利的鲜活注脚,这些共同构成了“让农民种粮不吃亏”的政策闭环。

  政策惠农的精准滴灌,是稳住粮食安全大局的核心支撑。当尿素价格从2000元/吨涨至2400元/吨,农资价格动态补贴机制启动,每50亩地农户可获400元补贴。20%的成本抵消,稳住的是千万农户的种粮信心。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韩一军指出,“新麦价格稳中有升,为全年粮价走势开了好头”。这背后正是政策杠杆平衡市场波动的生动体现。

  科技赋能

  绘就现代农业的“新图景”

  回顾2025年“三夏”,如果说政策是生产保障的“骨架”,科技则是驱动变革的“肌理”。希望的田野上,科技之光正在重塑“靠天吃饭”的传统图景。

  良种配良法,良田出效益。抗逆高产的“济麦”“郑麦”等新一代品种加速推广,成为单产提升的核心引擎。沃野深处,精细化耕作渐成主流:测土配方施肥让养分供给更科学,节水灌溉让每滴水物尽其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守护粮食品质……现代农业的实践与突破,正从“盆景”变为“风景”,悄然提升着生产的效率与抗风险能力。

  新农机纵横驰骋,是“三夏”战场上最亮眼的风景。广袤的华北平原上,无人驾驶的收割机依托北斗卫星导航,划出一条条笔直且精准的收割轨迹。驾驶室里,农机手只需监控仪表盘上的数据和影像。搭载智能测产系统的收割机,在行进间便精确计算出亩产量,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河北邯郸农机手赵师傅感叹:“以前收麦凭经验估摸,现在机器一扫,产量、水分、杂质清清楚楚,心里有本明白账。”南方水田区,高速插秧机如行云流水,将一株株翠绿的秧苗精准植入泥土,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今年“三夏”期间,全国投入各类农机具超1650万台套,机械化作业水平持续攀升,成为抢夺农时的核心力量。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变,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更让千年农耕文明有了标准化、可追溯的现代基因。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科技的触角早已超越机械本身。在陕西关中平原的“智慧农场”,矗立在田间的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着土壤墒情、养分、温度以及作物长势。农民通过手机APP,何时浇水、追肥、喷药,皆有精准数据作为决策支撑。农技专家通过远程平台,可同时为多片区域的作物“把脉问诊”,开出科学的“田间处方”。大数据预测模型结合气象信息,更精准地预判天气变化和病虫害风险,指导农民提前应对。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一个趋势:作为“新农资”的数据,已成为生产逻辑变革的关键要素。

  如今,在农业强国的道路上,科技的力量更“青睐”可持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喷灌、滴灌取代了大水漫灌,在节约珍贵水资源的同时,也让水肥利用更高效。精准施药技术的应用,大幅减少了农药使用总量。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日趋成熟,粉碎还田、加工饲料、制作基料,昔日的“废弃物”变身宝贵资源。绿色,正成为“三夏”生产画卷中动人的底色之一。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科技赋能奏响了农业现代化迭变的交响曲,让“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在田野间实现和谐共生。

  风雨砺韧

  与天争粮的硬核底气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2025年的夏粮生产,注定是一场与气候变化的激烈博弈。

  这一年的夏粮生产周期,再次见证了气候变化对农业“露天工厂”的残酷考验。主产区相继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旱涝交织、冷暖急转等极端天气事件。广西、河南等地遭遇的阶段性干旱,让禾苗在拔节期“喊渴”;湖北、安徽的干热风,则如利刃般威胁着灌浆期的小麦。春季以来,江淮、黄淮部分麦区温湿条件适宜,导致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多种病害态势偏重……面对“天公不作美”,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市场,从科研机构到生产一线,一场围绕“虫口夺粮”“龙口夺粮”“霉口夺粮”的协同保卫战全面打响。

  科学抗灾减灾是关键。农业农村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赶赴重灾区,深入田间地头科学评估灾害影响,迅速制定发布灾后田管技术指导意见。针对受冻麦田,指导农民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和叶面肥,促进小分蘖成穗,尽可能弥补主茎损失。针对渍涝地块,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全力组织排水降渍,为根系恢复活力创造条件。在病虫害防控上,加强监测预警,抓住降雨间隙的短暂窗口期,动员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利用高效植保机械开展统防统治、应急防治,力争将病虫害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事实证明,在极端气候日益常态化的背景下,协同高效的应急机制和精准有效的应对能力,是保障农业生产韧性的关键所在。山西远鹏智慧农场的胡天妮至今难忘这个春天里“连续80天无有效降雨,1000多亩小麦在烈日下卷曲发黄”的景象,“那段时间急得白天吃不下、晚上睡不好”。关键时刻,政府调配的引黄水如甘霖般滋润土地,配合智能滴灌系统的精准调控,最终将损失率压至5%以内。

  在抗灾中,科技展现出强大的“破局”能力。白银市靖远县的植保无人机搭载北斗导航,以“变量喷施”技术实现农药用量减少15%,同时确保每亩小麦均匀吸收200克药剂。安徽石头镇的示范方里,稻麦条播机将行距精确控制在20~23厘米,种子利用率提升5%,出苗率提高10%,每亩节约成本80元。这些创新实践,让农业在极端气候面前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韧性。

  从“虫口夺粮”到“霉口夺粮”,这场保卫战的背后,是政府、市场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共振。当农业农村部门的务实举措、科研机构的精准服务、社会化组织的农机调度与农户的田间管理形成闭环,中国农业便有了穿越周期的底气。

  沃野作卷

  续写大国农业的时代新篇

  “三夏”的主旋律,终究由千千万万的农民谱写。他们是这场生产战役中最坚韧、最生动的注脚。

  在湖南益阳的洞庭湖区,年逾六旬的种粮大户李进良,皮肤黝黑如土地本身。他凌晨四点便起身,组织人手抢收早稻,紧接着又投入到紧张的晚稻插秧中。汗水浸透衣衫,泥巴裹满裤腿,他嗓音沙哑却目光炯炯:“累是真累,但看着这一片绿油油的秧苗插下去,心里就舒坦,秋天的希望就在眼前!”

  在黑龙江三江平原的黑土地上,“90后”新农人陈志超驾驶着大型农机驰骋田间。作为农业合作社的年轻骨干,他不仅娴熟操作各类智能农机,更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开拓新销路。“种地不再是老一辈的做法了。我们这代人,要用科技让土地生金。”他的话语中充满自信。

  “三夏”生产中,无论是坚守传统的“老把式”,还是创新求变的“新农人”,都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前者代表着农耕文明的坚守基因,后者则彰显着现代农业的创新活力。同样,在各地活跃的农机合作社、植保飞防队,则体现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高度组织化。他们提供耕、种、管、收、销等环节的服务,成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桥梁。

  春争日,夏争时。站在“三夏”收官的节点展望,全球气候异常、国际粮价波动、国内成本高企等挑战仍在,但农业现代化路径愈发清晰:农机装备将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迭代升级,无人农场将从示范走向更广泛实践;数字技术将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深度融合,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水平将大幅跃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更加多元、精准、高效,覆盖更多小农户;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将更加健全有力。

  当夏粮归仓,秋粮播种,2025年的“三夏”战役落下帷幕。这场战役,是政策之舵、科技之帆与亿万农民合力驱动的巨轮破浪前行。每一粒归仓的麦穗,每一株扎根的秧苗,都凝结着大国粮仓的责任与担当,映射着古老农业拥抱现代科技的坚定步伐。

  仓廪实,则天下安。守护大国粮安的征程,呼唤更坚实的耕地保护、更澎湃的科技动能、更有力的政策支撑。让我们以实干与智慧,在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上,奋力续写最美的时代诗行。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