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作支撑 服务作后盾——河南省鹤壁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单产提升观察
时间:2025-07-04 09:11:22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韩晨雪 罗予若 字号:【

  六月的豫北平原,沃野流金。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庙口镇下曹村的麦田里,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戛然而止——动力轮突发故障。

  村民郭树法望着瘫痪的“铁牛”,额角汗珠混着机油滴进泥土。“正抢收呢,这可咋办!”他颤抖着手拨通求救电话。十几分钟后,中豫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的三名维修工迅速赶到。扳手飞转,油污满手,维修队长王会来抹了把脸,声音斩钉截铁:“夏收修农机,就是跟老天抢粮!”

  这争分夺秒的一幕,正是鹤壁“三夏”战场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挺膺担当的缩影。当传统“单打独斗”转向现代“集团作战”,一群深耕田畴的“新农人”,正以技术创新与专业服务,为粮食单产提升打通“最后一公里”。

  推技术:滴灌织网

  唤醒耕地新潜能

  浚县屯子镇,麦田翻滚着金黄波浪。种粮大户刘连顺指尖轻点手机屏幕,智能水肥一体机随即启动。地底传来“汩汩”轻响,水流携着养分顺着黑色滴灌带精准渗入麦根。

  “恁看这管子,之前县农业农村局组织咱去外地参观,我一眼就相中了,去年地里全铺上了。”刘连顺擦着汗笑道。

  “以前喷灌跟下雨似的,水和肥都顺着地皮跑,现在这滴灌带直接把水肥送到小麦根上,省水、省肥、省人工!”更让刘连顺高兴的是,使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后,刚收完的一块地的小麦亩产比去年提升了200斤左右。

  “藏水于管”的智慧,源自对技术瓶颈的精准突破。鹤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舒军表示:“近年来,鹤壁市着力探索集成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有效破解单产瓶颈,并依托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加速技术落地。”

  针对小麦土壤耕层浅、后期易早衰和玉米抗旱力弱等情况,鹤壁集成推广小麦与玉米单产提升技术模式,其中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核心引擎。

  2024年,全市精准滴灌技术推广面积25万亩,应用该套模式后,仅玉米一季,即可实现亩均节水超30%、化肥减施20%以上、增产约100公斤,节本增效成果显著。

  在鹤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是单产提升技术的“先行者”,更是将先进技术播撒到田间地头的“推广员”。

  “李大哥,咱家小麦亩产破纪录啦!多亏你推荐的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太感谢你了!”电话那头,河南郏县种粮大户任延旭的声浪几乎要穿过话筒,满是抑制不住的喜悦。淇县大周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文周笑着回答:“咱们都是种粮人,让大家都能增产增收,这技术才算是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通过政府搭台,大周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了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控—绿色高产创建实验示范项目10余项。

  通过整理历年来的实验数据,并结合本地生产实际,李文周逐渐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的规范化高产管理技术,并在市、县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通过组织培训观摩、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大力推广,加快农业技术转化,提高了种植大户经济效益。

  夯实中国粮仓,既得靠滴灌技术这类“硬核科技”提升产能,更离不开示范推广的带动作用。鹤壁市通过激活“新型经营主体示范”与“先进技术模式推广”的双轮驱动,培育了许多如李文周般的“乡土专家”,让先进适用技术从个别地块的“试验田”变成万亩农田的“标配项”。

  优服务:部门协同

  多环节服务筑防线

  “收割机趴窝就是军令状!”中豫合作社理事长刘合顺的维修车间内,配件堆积如山。“三夏”期间,合作社应急服务队24小时待命。

  “服务及时到位”的承诺背后,是多部门合作的成果。黄舒军介绍,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三夏”生产指挥部,组成由农业农村、财政、交通、科技、应急、气象等部门县级干部带队的指导组,就夏粮收获、夏粮收购、夏种夏管、服务保障、秸秆禁烧、安全生产6项内容开展指导,每日调度研判,督促县区抓紧抓实“三夏”生产各项工作。

  “三夏”期间,跨区接待站、应急队、农机专供加油站构建起了服务的保障防线。

  “从种到收,合作社能提供单环节或多环节的服务!”浚县连才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邢连才指着场院里整齐排列的播种机、植保无人机介绍。

  合作社创新推出的“经纪人对接小农户”机制,像一张细密的服务网络,将全县20余万亩农田纳入标准化作业体系。

  春耕时节,深松机打破犁底层,为小麦生长营造疏松的土壤环境;播种季,单粒精播机配合北斗导航,实现亩均播量少误差;生长期,无人机群实施“一喷三防”统防统治,较传统人工喷药效率提升数倍。

  “过去自己折腾累半死,现在当‘甩手掌柜’反而多收粮!” 淇县庙口镇农户赵文学蹲在田埂上,看着合作社的播种机划出笔直的垄沟感叹。去年他将50亩地托管给合作社,从耕整地到病虫害防治过程“零操心”,小麦长势喜人。

  “人勤地不懒,机勤粮满仓”。合作社年服务面积覆盖整县的背后,是现代农业服务体系让小农户也能享受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红利。

  “苗发黄咋办?立刻@专家!”刘连顺介绍,在全县种粮大户的微信群里,农艺师总能秒回技术咨询。

  鹤壁创新构建“农技员包联+农资主体支撑+种植大户带动” 三级服务网络。技术指导组的农技员下沉包联示范田与农资门店,为农户定制肥水调控方案;农资经营主体根据土壤墒情与作物长势,提供精准药肥配方;种植大户则通过田间示范,服务小农户,让新技术看得见、学得会。

  鹤壁市农业农村服务发展中心主任王会敏告诉记者:“关键农时节点,我们会推出‘新农谚’短视频,比如‘玉米密植滴灌好,省水省肥产量高’这种主题内容,在社交平台传播,有关农事知识也会通过短信飞入千家万户。”

  这种“线上答疑+线下指导+云端科普”的立体服务网,以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为突破点,构建起覆盖全生产周期的服务闭环。

  带农户:龙头引领

  小田块融入大棋局

  在浚县和淇县高产竞赛光荣榜上,上百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名字熠熠生辉。

  “玉米亩种植密度超4800株、产量破700公斤就奖励!”据王会敏介绍,鹤壁市以高产竞赛为抓手,点燃了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主体的“比学赶超”热情,并迅速产生了带动效应,引领全市小农户玉米亩均种植密度由原来的3800~4200株提高到4200~4800株,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

  鹤壁市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不仅在高产竞赛中率先示范,更在日常实践中,将分散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共同采用新技术、对接大市场。

  浚县财森粮食高产创建专业合作社的麦茬地里,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如同大地血脉,将精准灌溉的“活水”输送到每一寸土壤。理事长付太华正是这“血脉”的延伸者:“去年我发动周边20多户小农户,一起铺设了300亩滴灌带。”他还积极组织技术交流、示范观摩,让更多小农户亲眼看到、亲手学到先进技术。

  小农户不仅尝到了新技术带来的增产甜头,更在日益紧密多元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下,稳步踏上现代农业的坚实通途。

  走进淇县九强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顾银科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桌上的一份《技术帮扶协议》。“我们免费为周边200户农户培训滴灌技术,统一采购农资,一起开拓销路!”顾银科的话语中充满了带动小农户的决心。

  顾银科细数着“农场+农户”利益共同体的优势:周边农户小麦、玉米平均亩产提升15%~20%。农场优先雇佣本地村民,年人均增收超1.2万元,更提取农场收益的5%反哺村内教育养老。

  这种紧密联结,让技术带来的增产切实转化为农户口袋里的增收,编织起一条共富纽带。

  近年来,鹤壁市不断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小农户迈向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在“藏粮于技”与“联农带农”的共振中,筑牢大国粮仓根基,拓宽共同富裕的道路。

  夕阳下,淇县十万亩示范方镀上金边,收割机列队驶过,吐出饱满麦粒。浚县屯子镇种粮大户刘连顺抓起一把新麦,笑意从脸上漾开:“我们带小农户打胜仗,靠的是技术作支撑,服务作后盾!”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