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光阴流转,自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以来,这项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战略举措,已步入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五年来,农业农村部把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工作任务,以“一年起好步、管得住,三年强基础、顶得住,十年练内功、稳得住”为行动纲领,跨部门开展“渔政亮剑”“春季护渔”等专项行动,实施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旗舰物种拯救行动……铁腕手段下,母亲河正重获新生的曙光。
长江十年禁渔首五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安置保障工作筑牢民生底线,14.5万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22万名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万名生活困难渔民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现了“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承诺。管理秩序构筑起坚固防线,沿江执法力量织密巡查网络,昔日“电毒炸”“绝户网”等疯狂捕捞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长江水域重现安宁。最为可喜的是水生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四大家鱼等常见经济鱼类资源量显著回升,土著鱼类比禁渔前增加36种,消失多年的长江江豚、鳤鱼、刀鲚等在显露活泼身影——这些“微笑天使”的回归,正是长江生态系统初步修复的生动注脚。
居安思危,长江保护非一日之功。当此承前启后之时,我们既需珍视阶段性成果带来的信心,更需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为后五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筑牢根基、开拓新局。
民生保障应“扶上马再送一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提供定制化、菜单式技能培训,重点提升水产养殖、生态护渔等技能水平,变“输血”为“造血”。依托长江生态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鼓励渔民组建合作社参与生态渔业管护、增殖放流监督等,支持发展绿色水产养殖、渔文化生态旅游,让渔民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建立健全常态化跟踪帮扶机制,及时识别返贫风险,对困难群体实施分类救助。多措并举织密兜底保障网,让守护长江的生力军无后顾之忧。
执法监管之网要“织密织牢”。深化区域联动,完善跨省市、跨部门(渔政、公安、市场监管、交通)信息共享、线索移送、联合办案、应急响应机制,实现“一盘棋”作战。注重科技赋能,构建“水陆空天”一体化监控网络,利用AI图像识别技术、大数据等,分析非法捕捞活动规律,实现精准预警和靶向打击。强化法治保障,持续完善配套法规,对构成犯罪的非法捕捞、危害珍贵濒危水生动物等行为,坚决追究刑事责任。通过“技防”与“人防”深度融合,持续保持高压震慑。
生物保护需注入更多“主动作为”。加大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技术研究力度。加强以长江珍稀濒危物种为重点的水生野生动物研究保护力量,培育领军人才和团队。开展科学增殖放流。优先放流长江土著、生态功能重要的物种,开展自然繁殖试验。持续深化重要栖息地修复,大力恢复水生植被,为小型鱼类、虾蟹和底栖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创新模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特定物种或区域的认养保护。
五载耕耘,成效初显;未来征途,道阻且长。当长江的波涛中再次充盈生命的壮阔交响,那将是对一个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最高礼赞。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