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2024年纳入省政府75项“率先突破行动任务”之一,2025年纳入省政府C类重点工作。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1%,超出全国平均比率(88.1%)3个百分点,为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出了吉林贡献。
深化统筹推动,用好政策“指挥棒”。在组织领导上,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召集人,12个省直部门为成员的省级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在规划引领上,出台“十四五”规划,明确目标、区域布局、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创新举措,目前已启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在部署推动上,省领导先后作出9次批示,召开5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并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在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上,农业农村厅主要领导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同题共答的良好工作格局。在政策支持上,优先将现有秸秆综合利用试点、保护性耕作、“深翻+增施有机肥”等秸秆相关政策资金,向“1公里”范围内地块倾斜。对深松机、灭茬机、粉碎还田机等还田离田作业机具实行应补尽补。
实施秸秆变肉,激活转化“新引擎”。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工程。推广秸秆饲料化利用新模式,大力推广菌酶协同、秸秆青黄贮和茎穗兼收一次性作业等,让畜禽从吃干秸秆喝凉水向使用膨化发酵饲料转变。2024年,全省新增茎穗兼收机203台,作业面积达到55万亩,新增24万亩,同比增长77%;收贮量达到70万吨,新增30万吨,同比增长75%,带动减少饲料成本近1亿元。健全秸秆饲料收储运体系。全力推进秸秆收集方式变革,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由被动收集向主动收集转变、由千家万户和一家一户收集向合作社和专业化收集转变、由二次收集向一次直接收集转变。重点打造以养殖场自有土地实现自行供给的“自收自贮自用”模式,以中介组织提供专业化收储服务的“中介组织”模式,以秸秆收贮加工企业专业收储实现产业化经营的“统收统贮统销”模式,以大型养殖龙头企业与牧草供应商签订秸秆收购合同实现订单供应的“核心企业+”模式。2024年,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到1855万吨,占秸秆总量的46.3%,居“五化”利用之首,全省肉牛屠宰量由2023年的26万头增加至52万头,屠宰率由全国第26位跃升至第11位,屠宰量由全国第11位跃升至第5位。
坚持多措并举,找好利用“新出口”。大力推进肥料化就地还田。集成推广玉米秸秆覆盖、深翻、碎混、堆沤和水稻秸秆搅浆、深翻6大类10种直接还田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落实面积突破4000万亩,保持全国第1位。实施秸秆残茬科学处置。在秉持秸秆“应还尽还、能离尽离”的基础上,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生态环境厅,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和分级包保机制,统筹机械、人员、物资等资源要素,抢先抓早、倒排工期、不等不靠,多措并举加快离田,目前全省秸秆离田率达到97.47%。努力拓展多元化利用新路径。开展“氢动吉林”“醇行天下”行动,推广固化成型燃料、生物质能源、直燃发电等能源化技术模式,年利用秸秆600万吨。发展秸秆造纸、生物燃油、建筑板材、手工编织等技术模式,年消化秸秆10万吨以上。依托设施农业集中区,拓宽水稻育苗、花木、草坪基质等基料化利用新途径,基料化利用秸秆超过5万吨,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总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