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渠道
时间:2025-07-04 09:00:5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王一杰 字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不能就“三农”谈“三农”,而是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更能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在实践中,推进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机制障碍,拓宽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畅通返乡人才服务乡村的渠道,促进各类人才积极到乡村就业、创业和兼职、兼业,以人才流动带动资金、技术等要素平等交换。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人才支撑不足

  在城市红利的吸引下,乡村人口尤其是其中的中青年劳动力往往倾向于向城市移动,以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这导致乡村现有人才质量和数量与建设农业强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

  城乡的现实差距是人才向乡村流动难的根本因素。当前,乡村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壮大、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等。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到2.34: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缩小。但是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在一些乡村地区,其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工资、福利、社保等方面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获得更优质的资源、更高的薪酬、更好的福利保障,乡村中青年劳动力往往会选择向城市流动,这是乡村人才外流的根本性因素。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标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任务,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短板相对突出。一是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更深,但保障能力不足,农民出现“未富先老”情况。2024年,全国人口老龄化率已达到22%,乡村人口老龄化高于城市8个百分点以上。农民因年老逐渐退出农业生产,一些青年人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而向城市流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二是乡村多元化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大。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这些振兴不仅需要产业人才,也需要文化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当前,乡村人才不仅是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也存在结构性不足。

  人才向乡村流动已具备充分的现实可行性

  城镇化进入新阶段,乡村发展的基础更足、空间更大。其一,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乡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之间的“时间距离”进一步缩短,在乡村工作回城市生活成为可能,为人才城乡流动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其二,乡村的价值进一步拓展,不仅限于农业生产,更涵盖了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多领域,这带来更多元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人才到乡村可从事的领域更多。其三,乡村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部分地方的居住环境甚至达到了城市水平,人才到乡村发展的保障更充足。

  支持人才在城乡之间流动的政策逐渐增多。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这为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提供了根本指引。各级政府和部门密集出台“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科技特派员、基层成长计划、大学生村官等专项人才项目,提供补贴、安家费、项目资助、职称评定倾斜等支持。针对返乡创业者、青年农创客、艺术家等群体,提供金融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土地流转便利、园区孵化等服务并探索解决人才在乡村发展的后顾之忧(如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

  对生活品质的认知悄然转变。城市过度竞争、高生活成本、环境污染、“内卷”压力等因素,促使部分人才重新思考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内涵。乡村的生态宜居环境、较低的居住成本、相对宽松的节奏、浓厚的乡土人情文化,对追求身心健康、工作生活平衡的人群形成巨大吸引力。到乡村创业的人才往往能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找到价值认同和归属感,他们可以在追求品质生活与实现社会价值中找到平衡。

  推动人才到乡村发展的建议

  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好人才的关键作用,蹄疾步稳,加快改革步伐,急人才之所急,解发展之所需。

  深化精准化、差异化政策供给,突破关键瓶颈。深入调研不同地区乡村的主导产业、发展阶段和人才短板(如农业科技、文旅运营、电商营销、乡村治理等),建立“需求清单”和“人才画像”。避免“大水漫灌”,实现人才引进与本地需求紧密对接。设立“乡村振兴特聘专家”岗位,采取“项目合作”“候鸟服务”“周末工程师”等灵活方式引入,解决重大技术难题和战略规划。在土地、融资、项目审批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和更大力度的政策,也可以设立“返乡创业风险补偿基金”,降低初创期风险。

  做强做实产业平台,创造“能干事、干成事”的广阔舞台。围绕当地资源禀赋,集中力量发展1~2个主导产业(如精品水果、特色养殖、乡村旅游、手工艺、康养基地),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为相关领域人才提供充足岗位和发展空间。在中心镇或特色产业村,建设提供办公空间、网络、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等服务的低成本创业基地。吸引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科技企业设立试验站、工作站,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技术人才提供应用场景。支持打造特色民宿聚落、文创街区、研学基地等标杆项目,吸引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市场营销、非遗传承等专业人才。引导龙头企业吸引专业人才加入,通过合作社联结小农户,形成稳定利益链。要厚植人才发展的土壤,改进城乡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城乡人才评价、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双向认定制度。

  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双向流动。一是要建立服务于乡村振兴的人才、资本、科技成果的体制机制,破除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壁垒,实现乡村充分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二是建立城乡居民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改革进程中要推动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逐步走向一体化、均等化。当前,农民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点,构建完善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人才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关键作用,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力量。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政策方针,切实吸引和使用优秀人才。以人才双向流动带动人群的双向流动,进而拉动其他经济社会要素的平等交流,带动乡村百业兴旺、社会和谐稳定,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