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达359.5公里。依托靖西市、那坡县水质、地理等自然资源条件,百色市通过政府引导、优化管理、合作社抱团、稻田升级改造、市场运作、项目扶持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稻鱼综合种养,助推稻田黑鲤特色产业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粮渔双赢”的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边境地区群众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基础稳固。百色黑鲤稻鱼复合种养模式已有15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百色市靖西市和那坡县,历史上由于战争和民族迁徙等原因,稻田养殖黑鲤成为当地的传统习俗,百色黑鲤也逐渐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土著水产品种。百色黑鲤作为2021年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中的主要养殖品种,在稻田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勤劳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山地稻田,发展“稻+鱼”复合种植模式,实现鱼稻双收,这些成功的经验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推广,稻鱼复合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截至2024年底,全市推广百色黑鲤稻鱼复合种养面积5万亩,稻鱼产量2900吨(单产100~120斤/亩),有机优质稻谷2.03万吨,鱼产值达1.45亿元。
产业要素聚集整合。2021年11月,百色市靖西市、那坡县的山地稻鱼复合系统荣获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定,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百色市高位推进,成立稻鱼综合种养工作专班,将稻鱼综合种养列入《百色市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先建后补”的形式支持打造稻鱼综合种养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做大稻鱼综合种养。市场监督管理局部门颁布《百色黑鲤》《百色黑鲤稻鱼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百色黑鲤山地稻田人工繁育技术规范》3个地方标准,以标准规范、示范推广“稻鱼共生”生态技术模式。同时创建濒危物种百色黑鲤的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模式,即“田头繁育、田间生态开发”模式,创建百色黑鲤育种核心群和核心保护区,传承并创新推进百色壮族稻鱼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品牌建设不断强化。百色黑鲤也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逐渐成为百色一张靓丽的名片。注册本地稻鱼品牌商标“婻波鱼”,树立品牌效应。打造本地特色高品质稻鱼产品,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创业,辐射带动人口2000多户,实现鱼粮双丰收,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
百色市农业农村局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百色黑鲤稻鱼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规划引领、规范发展秩序、推广生态模式、创建示范基地、突出产业振兴、推进科技创新、开展技术服务、注重品牌建设、推动产业融合9大重点工作,努力推动百色黑鲤稻鱼综合种养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观光、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百色黑鲤稻鱼综合种养与美食餐饮、特色民宿、农事体验、休闲垂钓和科普教育等业态融合。
“力争到2025年,把靖西、那坡、德保和隆林等传统稻田养鱼区发展成稻鱼综合种养区,以龙头企业、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为发展重点,规范开展田间工程建设,对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打造以粮为主,稻鱼共作种养区,建设一批百色黑鲤繁育基地和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园区,实现全市稻鱼种养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百色市农牧渔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陈强表示,“我们要让百色黑鲤综合种养产业成为一方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亮点,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农业生态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