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蒙山脉的雄浑脊梁到珠江源头的粼粼波光,云南省曲靖市广袤的乡村大地正在上演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故事:会泽县新城的教室里,孩子们在云端课堂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宣威市安置区的卫生室里,家庭医生详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方案;陆良县万亩蔬菜基地的大棚里,农户弯腰采摘的身影,与碧绿的菜畦构成动人的丰收图景……
近年来,曲靖市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压倒性位置,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教育保障方面,义务教育阶段脱贫家庭学生实现“零辍学”;医疗保障方面,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参保率达100%;就业帮扶方面,38.84万脱贫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一串串数据,见证民生“温度”。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近日,记者深入曲靖实地探访,看当地如何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学有所教: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走进宣威市复兴街道第二小学,琅琅的读书声如山涧清泉般清脆悦耳,为整个校园注满生机。与学校一墙之隔的,便是曲靖市第二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复兴佳园。
“以前天不亮就要走山路去学校,现在从新家到学校只要两分钟,我们都非常喜欢新学校。”五年级学生赵子贤的这句话,道出了800余名搬迁学生共同的心声。易地搬迁之后,上学的新变化不仅体现在上学时间上,更印证在孩子们的学习条件上。
据宣威市复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宁德建介绍,学校按宣威市一流小学的标准建设,分为教学区、食堂区、运动区等几大板块,图书馆、美术室、音乐室、足球场等设施一应俱全。硬件提升的同时,学校还增设了各类兴趣课,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拓宽视野、发展特长。
从“担心迟到”到“享受校园”,这一转变正是宣威市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的生动写照。
“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学习成绩稳步提升,我们老师都感到非常有成就。”复兴街道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唐英表示,考虑到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比较高,学校还会经常开展留守儿童帮扶活动、关爱讲座,让他们能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这些来自脱贫家庭的孩子,比同龄人更早懂得学习是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我想带爷爷和弟弟去北京看看天安门,我想知道长城有多长,我想更加努力学习。”从复兴街道第二小学毕业的李路西相信,每一页翻过的课本,都是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台阶。
“补齐脱贫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短板,要让脱贫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信念不仅在宣威市生根发芽,也有在会泽县绽放异彩。
过去,会泽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县,教育基础十分薄弱。2020年,会泽县8.2万名群众入住集中安置点,实现幸福跨越。在搬迁过程中,会泽县把教育有保障放在重中之重,建好14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实现了1.5万名搬迁群众适龄子女“全覆盖、零门槛、无障碍、不落一人”入学,既为易地扶贫搬迁进城群众“挪好窝”、进城学龄儿童“铺好路”,也为会泽县破解“县中衰落”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五年,会泽县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超26.3%。其中,“雨露计划”投入0.8亿元,资助学生2.59万人次。此外,会泽县还积极探索县域普通高中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不办超级中学,让优质教育资源遍地开花。自2010年以来,200名学生考上清北,其中51人是脱贫户子女;6.8万名学生被本科院校录取,其中30%是脱贫户子女,大批脱贫家庭的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曲靖教育发展成效清晰可见。据了解,2024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3.56%,位居全省第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62%,位居全省第二。沾益区被认定为云南省首批“全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宣威市被批准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会泽县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入选国家基础教育优秀改革案例。
在曲靖这片热土上,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病有所医:从“看病发愁”到“医路畅通”
医疗保障是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搬迁群众尤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夏日的午后,阳光洒在复兴佳园整洁的步道上,已过古稀之年的范茂艾正在悠闲地散步。“我是2019年冬天从田坝镇搬进城里的,住了6个年头了,这里生活条件好。就看病来说,我得结肠癌很多年了,以前看病得走十几公里山路,现在家门口就是卫生院,再也不用为看病发愁;老伴去年做了胆结石手术,医保报销了九成,医疗费再也不是压在心上的大石头了。”范茂艾感慨道。
“医生每个月都来量血压、测血糖,比儿女来得还勤快!”范茂艾介绍,孩子们都在外打拼,平常很少回来。卫生院的家庭签约医生团队知道此情况后,不仅根据老两口的身体状况,定制了饮食方案,还给他们提供家庭病床、治疗护理等居家医疗服务。
从“看病发愁”到“医路畅通”——这样的变化,正在曲靖接续上演。
在陆良县三岔河镇清河社区,65岁的张竹美正在荷花里蔬菜基地中除草。这个蔬菜基地就在张竹美的家门口,没事的时候她就来干些零活儿。多年前她丈夫因病离世,儿子婚姻破裂,女婿又患上尿毒症,照顾孙子、外孙女的重担压在了她的肩上。
1523元的住院费,108元的自付金额,这是张竹美去年冬天看病的真实账本。“我这一身都是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颈椎间盘突出,每天都需要吃药。以前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不舍得去医院,现在住院能报销这么多,再也不用心疼钱了。国家的政策好啊!”对于张竹美来说,“病有所医,医有所保”是她晚年最大的幸福。
“我们通过联合县医保局整合医保、医疗救助等资源,全县各公立医疗机构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全面推行‘一站式’结算服务,方便了脱贫群众就医和报销。这不仅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也优化了医疗服务的报销流程。”陆良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织密健康帮扶“惠民网”,陆良县对于大病患者应治尽治,重点患者应签尽签,就医人群应报尽报。
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从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更多像范茂艾、张竹美一样被病痛折磨的人真切感受到了“病有所医”的踏实与温暖。
据了解,曲靖市持续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医疗保障,动态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缴费工作,全市9.8万三类监测对象81.74万脱贫人口100%参保缴费。
劳有所得:从“就业无门”到“稳定增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质量完成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各项任务,才能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仲夏时节,宣威市板桥街道永安村的3000亩玫瑰花进入盛开期。层层叠叠的花海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不仅绘就了美丽乡村的生态画卷,更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金色名片”。
永安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朱治平夫妇既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两年前,他们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朱治平在村里既当保安又管绿化,游客多时还负责烧烤;妻子则在玫瑰花田里除草、摘花。
简简单单的就业岗位,托起脱贫群众“稳稳的幸福”。“前些年老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又得了脑瘤,两个孩子正在上高中。为了照顾家庭,我们没法外出打工,可家门口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朱治平望着自家新盖的砖瓦房,满怀期待地说:“如今生活变好了,全家一年的收入能有七八万元,现在就想着多挣钱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一些!”
同样因就业扶持而重燃生活希望的,还有陆良县三岔河镇脱贫户金燕玲。几年前,工地上的一场意外导致她的丈夫一级伤残。作为家里唯一的劳动力,39岁的金燕玲不仅要照顾卧床的丈夫,还要赡养年迈的公婆,供3个孩子上学,可选择的就业机会不多,而陆良县蓬勃发展的蔬菜产业为她的生活带来了转机。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供应区、“南菜北运”重要“菜篮子”保供基地,陆良县现有蔬菜种植面积90万亩,产值达70亿元。其中,三岔河镇凭借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灌溉条件,大力发展现代化蔬菜种植,带动了周边脱贫户就业增收。
通过当地就业帮扶政策,金燕玲进入云南曦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蔬菜分拣包装工作,每月有了稳定收入,生活渐渐有了起色。“像我们这样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出去找工作太难了。包装藜蒿这个工作也不累,每包能挣6分钱,一年下来能有两万多元的收入。”金燕玲说。
对脱贫群众而言,就业是稳增收、防返贫的“压舱石”。近年来,曲靖市把稳就业作为增强脱贫人口内生发展动力的根本举措。据介绍,全市3.01万户监测对象均实施了精准帮扶,其中产业帮扶9725户、就业帮扶14507户、公益性岗位帮扶4652户。沉甸甸的成绩单背后,是曲靖市相关部门针对不同类型的脱贫人口精准施策,倾尽全力端稳就业“饭碗”。
在云岭大地的乡村振兴画卷上,曲靖正用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让脱贫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