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行走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康巴诺尔湖畔波光粼粼、天高云淡、绿草如茵。康保县位于河北坝上西北部,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河北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过去这里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落后,村庄空心化严重,“房堵窗、户封门、村里见不到年轻人”现象十分普遍。
生存环境制约了当地群众的发展。脱贫攻坚期间,康保县积极顺应城镇化趋势,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采取县城经开区附近、乡镇政府所在地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和互助幸福院安置为辅的安置方式,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共搬迁83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11766户29315人,有力促进搬迁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
过渡期以来,康保县紧紧围绕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实施新型城镇化这条主线,持续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扶持壮大特色产业,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为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好服务推动社会融入
易地搬迁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生活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康保县共建设有16个集中安置点,共安置9102户25171人,占搬迁人口的86%。在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水、电、暖、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满足搬迁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现实需要,重点围绕提升治理能力、创新管理模式、优化公共服务三方面,努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不敢想象,住进新家以后,用水、用电都很方便,上楼有电梯,冬天有暖气,逢年过节还有各种活动,生活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家住张纪新城的张厚元老人拉着老伴儿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感慨万千。
张纪新城是康保县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之一,也是11个行政村、6019名搬迁群众的新家园。新城总投资4.74亿元,占地1500亩,建有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供热站、便民服务中心、太极广场、卫生院、幼儿园、互助养老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
在便民服务中心一楼的政务大厅,工作人员正在熟练地为社区居民办理业务。张纪镇社区工作人员李浩男介绍:“服务中心一楼除设有政务服务外,还配备老年人餐厅,二楼有医务室、法律援助室、儿童娱乐室、居民活动室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社区服务。”
在网格化管理方面,张纪新城推行“党员+网格员”双到位服务模式,组建“小红”党员、“大白”医生、“黄马甲”公益岗和“迷彩服”物业4支服务队,为社区居民提供政策、健康、保洁、维修等上门服务。近年来,新城常态化开展“四季村晚”、群众太极拳大赛、“庆元旦、迎新年”群众文艺演出等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让搬迁后的生活更安心、更舒适。
好保障夯实发展基础
易地搬迁不只解决生存环境的制约,更要为搬迁群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康保县抢抓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机遇,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周边合理配建教育、医疗、生活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同步推进社区环境整治提升,兴建体育场和文体活动中心等,让搬迁群众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康保县怡安康城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的县城集中安置区,建有95栋电梯楼,安置了全县15个乡镇94个自然村2万多名搬迁群众。这里区位优势明显,搬迁群众可以享受到与县城居民同样的配套保障,500米内就有县人民医院、朝阳小学、北关小学、县第三中学等,真正满足了搬迁群众门口就医、就地上学的需求。
王润果一家2020年搬迁到怡安康城社区,今年已是第5个年头。“我以前患有重病,住在村里看病不方便,家里离不开人照顾。搬到县城后,有邻里和社区关心,对面就是咱们县医院,看病拿药都很方便,现在病也好多了!”谈到搬迁后的生活,王润果显得很激动。现在自己能照顾自己,她的爱人和孩子就可以去外地打工,家庭收入增长了,生活得到明显改善。
为解决乡村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等问题,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康保县投资新建顺安寄宿制小学。下午四点半,走进顺安小学,正值学生社团活动时间,多间教室里,孩子们写大字、跳芭蕾、弹古筝、练钢琴;操场上有的进行足球比赛,有的排练街舞表演,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据顺安小学校长武龙介绍,“我们学校建有一栋4层教学楼和两栋4层宿舍楼以及餐厅、浴室、风雨操场等建筑,将全县农村13所学校和县城有寄宿意愿的小学生全部集中到一起就读,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同县城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学生中不乏搬迁群众家的留守儿童。在这里有24小时宿管老师陪孩子同吃同住,还实行“代理爸妈”制度,随时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
“经过几年的实践, 我深切感受到来自农村的孩子们变得更加阳光自信、开朗大方了。”武龙说。顺安小学托起的不仅是农村娃的上学梦,还有他们无限的未来。
好产业促进增收就业
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和千方百计促进搬迁群众就业是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核心环节,也是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的关键支撑。
近年来,康保县立足资源禀赋,围绕绿色农牧、文体旅游等主导产业,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通过配套衔接资金、完善要素保障,发展了以荞麦、燕麦、马铃薯、胡麻油、有机蔬菜等为主的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国内市场。同时鼓励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产业落地安置区,带动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稳定增收。
康保生态循环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坐落于张纪新城安置区周边,建有适合高寒地区四季生产的双层全钢架节能智慧型日光温室78栋。温室内种植、养殖面积共300亩,其中绿色蔬菜种植面积230亩,年产各类绿色蔬菜1000万斤以上,年销售额超过2300万元;鱼菜共生种养面积70亩,年产淡水鲈鱼、鳜鱼、黄颡鱼70万斤以上,年销售额超过1500万元。园区负责人介绍,“我们采用温室工厂化养鱼、地面有机蔬菜种植的立体循环种养模式,为附近搬迁群众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每年人均增收4万~5万元。”
为推动搬迁群众多元化就业、多业态创业,实现每个搬迁家庭至少1人稳定就业,康保县还多措并举开展就业帮扶行动。康保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小龙介绍:“我县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智能就业系统,录入用工就业信息,精准匹配用工就业岗位,3700多名搬迁群众实现自主择业。在社区建立零工驿站、帮扶工厂,每月为600多人次搬迁群众提供灵活就业服务。安置区联合家政公司开展技能定向培训,2000多人走上了物业、护理等岗位。500多人通过零售餐饮、直播带货等实现创业就业。依托1个创业孵化园、7家帮扶车间和21家开发区企业,吸纳就业2800多人。16个安置区开发公益性岗位2536个,帮助弱劳力、半劳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家住怡安康城的搬迁群众孙玉忠是康保县就业帮扶政策的受益者。他说:“我身体不太好,在家中只能算半个劳力,社区为我安排了公益岗,在楼下打扫卫生还有收入,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孙玉忠爱人身体硬朗,经过社区组织的就业培训后,在附近的帮扶车间实现了就业。一年下来,两人能有4.6万元的工资收入,生活有了保障,也有了奔头。
让搬迁群众融入城市发展脉络,让幸福生活如康巴诺尔湖一样璀璨夺目,这是康保的承诺。近3万名搬迁群众有了新房子新工作,也有了医疗、教育保障和更优质的公共服务,“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正在实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