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特色富民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基于陕西省潼关县酱菜产业的调研
时间:2025-07-04 09:07:0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王军 字号:【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近年来,陕西省潼关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坚持把发展壮大特色酱菜产业作为全县“3+N”绿色现代产业体系的一部分,以传统酱菜生产为依托,以低盐酱菜研发为主线,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聚力推动潼关酱菜从传统化加工方式到工业化生产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先天优势

  酱菜作为潼关的传统特色产业,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是潼关的一张亮丽名片。其创始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种类丰富,有酱笋、八宝酱菜、酱瓜等,其中以潼关酱笋最负盛名。

  潼关酱笋在清道光年间被列为皇宫贡品,称为“廷笋”。原料是铁杆笋,潼河川道和凹里、十里铺、西北一带是铁杆笋的最佳适生区。这里独特的气候、水质和土壤,造就了铁杆笋挺直坚实、个大皮薄、粗壮肉嫩、清脆可口、粗细均匀的优良品质,为潼关酱菜的独特风味奠定了坚实基础。潼关酱笋以其独特的风味和精湛的技艺,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知名的传统美食。2011年,潼关酱笋被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目前,全县从事酱菜生产的企业有6家,其中县酱菜食品厂、万盛园酱菜厂和二肖湾酱菜厂3家企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大。现有注册品牌6个,“潼冠”酱菜获得“中华老字号”,“万盛园”酱菜获得陕西著名品牌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全县年生产酱菜1000余吨,年产值1500多万元,直接间接从业人员500余人,酱菜产业已成为当地富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的问题

  潼关酱菜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在推动酱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生产工艺相对落后。企业生产中酱洗菜、笋削皮、酱缸翻晒、搅拌还是人工操作,生产效率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酱菜新产品研发投入少,烹饪方法推广不足,亟待推出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的低盐、低糖、清淡和营养的产品。

  生产标准不统一。在整个酱菜产业中,各个企业和个体户的工艺标准存在差异,缺乏统一规范。这就导致不同品牌、不同批次的酱菜在品质和口感上难以保持一致,不利于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

  工业化程度较低。尽管酱菜产业有所发展,但整体仍未完全摆脱传统化加工方式,距离工业化生产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在酱笋腌制环节,很多还是依靠传统的大缸腌制,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应用较少,无法精准控制腌制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影响酱菜的质量和生产周期。

  酱菜生产原料供给不足。酱菜厂所需的铁杆笋、地留、苴莲、银条等蔬菜需求量大,县域内蔬菜生产面积小,产量低,供给能力严重不足。

  销售渠道相对单一。酱笋产品以线下销售为主,消费者以老客户居多,且多用于潼关人与外地亲友之间的礼品赠送及来潼旅游人员回去捎带的特产。

  对策建议

  针对潼关酱菜产业的阶段性特征,需以全产业链思维统筹规划,聚焦标准化、工业化、品牌化、融合化四大方向,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

  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产业发展新机制。一是成立专项推进机构。设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酱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农业农村、工信、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资源,重点推进产业规划实施、项目资金整合、品牌营销策划等工作。每年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和原料基地补贴。二是编制全产业链规划。委托专业机构制定《潼关酱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0年)》,明确发展目标。重点规划“一核两区三带”空间布局,即核心加工区、原料种植区、文旅融合区,潼河沿岸铁杆笋种植带、台塬区杂菜种植带、城区电商物流带。三是健全行业自律体系。推动成立潼关酱菜行业协会,制定《潼关酱菜生产技术规范》《地理标志产品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原料检测-过程管控-成品追溯”全流程质量监管体系。推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运营”三统一模式,严禁劣质产品滥用地理标志品牌。

  聚焦科技赋能,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一是建设智能化加工示范基地。支持万盛园等龙头企业申报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引入全自动清洗生产线、智能控温腌制罐、低盐冻干设备等先进设施,建设年产2000吨的低盐酱菜智能化示范工厂。推动规模以上企业机械化率达80%以上,腌制周期缩短至30天,产品含盐量降至10%以下。二是深化校地合作攻关。依托陕西科技大学食品工程学院,共建“潼关酱菜产业研究院”,重点突破低盐保鲜、风味物质提取等关键技术。推出“开袋即食酱笋”“低盐酱菜礼盒”等新产品,进行“药食同源”酱菜(如枸杞酱瓜、陈皮酱笋)的研发与量产。三是构建稳定的原料供应链。实施“铁杆笋振兴计划”,在南刘村等适生区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由政府提供种苗补贴和技术指导,企业以保护价收购(不低于市场均价10%)。同步开发荒坡沟地,种植苴莲、地留等原料,实现主要原料本地供给率达80%以上。

  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竞争新优势。一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矩阵。注册“潼关酱菜”集体商标,设计以“古关楼+铁杆笋”为核心元素的品牌标识,制定《区域公用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对符合标准的企业授权使用。整合“中华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等品牌资源,推出涵盖13种传统与创新口味的“潼关十三酱”系列产品,形成“母品牌+子品牌”的品牌集群。二是创新营销推广模式。搭建“线上+线下+文旅”立体营销网络。线上开设抖音、拼多多官方旗舰店,开展“直播带货”“非遗技艺云展示”等活动;线下入驻永辉等全国连锁商超,在西安、郑州等周边城市开设“潼关酱菜”专卖店;文旅融合方面,开发“酱菜工坊体验游”,建设酱菜文化博物馆,将酱菜制作纳入潼关古城研学课程,年吸引体验游客10万人次以上。拓展高端市场渠道。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开发低盐、小包装的即食酱笋片、酱菜调味包等高附加值产品,进入便利店、精品超市等渠道。对接高铁餐饮食材供应商,推动潼关酱菜成为高铁快餐佐餐标配。

  完善要素保障,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双百人才计划”,每年选拔50名种植能手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项培训,培养50名懂技术、会管理的产业经理人。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食品加工专业实训基地”,定向培养酱菜生产、质量检测等技能型人才,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二是强化政策资金支持。落实《潼关县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对新认定的省级龙头企业给予50万元奖励,对智能化改造项目给予设备投资额30%的补贴。设立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广“保底收购+溢价分红”模式,确保农户每亩铁杆笋年收益不低于5000元,带动1000户以上农户增收。鼓励企业开发“酱菜+文旅+康养”新业态,吸纳脱贫劳动力参与种植、加工、旅游服务,实现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惠及本地群众。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委政策研究室)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