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如何走好农文旅融合之路——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村为例
时间:2025-07-04 09:06:14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张召兵 朱晓翠 字号:【

  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冯卯村凭借传统村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岩马水库的生态资源优势,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实施“乡愁唤醒+生态旅游+电商赋能”的发展模式,成功打造“桃红岩马·水韵冯卯”地域特色品牌,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村、产业强村、治理旺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农文旅融合驱动的创新实践

  党建引领聚民心,筑牢发展根基。冯卯村党支部抓实组织建设,将主题党日活动与文旅项目谋划紧密结合,通过“党员包户”机制有效动员村民参与乡愁唤醒工程,2024年累计修复传统石屋23处,整理口述史档案120余份。在此基础上,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村民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通过举办文化节庆、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升服务品质等方式吸引游客体验乡村文化。同时,注重培养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其在文旅项目中带头致富。此外,依托冯卯讲习所打造“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开设“党建+文旅运营”“非遗传承人培养”等课程,年培训基层干部、村民超3000人次,并将此治理方法推广至周边6县市,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聚焦乡愁铸魂,激活文化基因。以入选全国第四批传统村落为契机,冯卯村编制了《冯卯村石屋建筑保护导则》,复原了黄烟站、柳编工坊等传统场景,并开发了“古村夜游+非遗手作”体验项目,游客留存率提升30%以上。在此基础上,村庄深挖文化内涵,举办“乡愁”文化活动,邀请当地老艺人现场展示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艺,组织“乡愁记忆”摄影展展出历史变迁照片。同时,打造“乡愁文化课堂”,邀请文化学者、民俗专家讲述冯卯村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说,丰富游客文化体验。此外,村庄还推进乡愁IP产业化,推出“岩马水库移民记忆馆”,通过老照片数字活化、库区移民后代口述纪录片等形式,打造“一个人的乡愁”文旅品牌。为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还策划了“乡愁寻根之旅”“移民文化体验日”等活动,开发了纪念册、明信片、手工艺品等相关文创产品。

  生态产业相融,推进渔旅融合。依托岩马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与生态养殖产业,冯卯村与渔业合作社打造“渔文化”主题旅游景区。通过建设观鱼平台、渔家乐体验区,以及举办渔文化讲座、垂钓比赛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渔趣,年旅游收入近500万元。同时,还与周边手工艺品制作人合作,推出以鱼为元素的鱼形木雕、刺绣鱼包等特色纪念品,既丰富了旅游产品,又带动了当地手工业的发展。岩马渔业合作社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水质、鱼类生长等情况,以智慧渔业助力产业升级。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基础上,岩马湖渔业合作社积极申请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认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通过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电商平台推广等方式,岩马湖渔业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产品远销多地,甚至迈向国际市场。

  依托镇域优势,开发桃文化IP。冯卯村所在的冯卯镇种桃历史悠久,依托万亩桃园的资源优势,打造了一条集观光、采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桃产业链。引进了先进的果品加工技术,开发出了桃干、桃酱、桃汁等多种桃制品,提高了桃子的附加值。利用桃木的独特材质,开发出桃木梳、桃木剑、桃木摆件等多种桃木工艺品。此外,设计“桃夭”汉服巡游、“岩马湖桃酿”品鉴会等特色活动,开发桃木雕刻、桃花染等6大类32种文创产品,进一步丰富了桃文化的外延。2024年冯卯镇以万亩桃园为基础创办冯卯桃花节,打造电商直播基地,实现“云赏花”慢直播,观看量达400多万人次,预售鲜桃1500吨、桃木工艺品260万元,带动农家乐入住率峰值达95%。随着桃花节的成功举办,冯卯镇深化桃文化的挖掘与传播,与多家文化机构合作,共同策划了一系列以桃为主题的文艺创作活动,如桃花诗词大赛、桃主题摄影展等。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冯卯镇的桃文化IP逐渐立体起来,成为促进冯卯村文旅发展的一大引擎。

  电商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新消费模式。冯卯村巧妙融合电商与文旅,打造“线下体验+线上销售”新模式。游客体验柳编后,只需扫码,即可轻松购买,享受极致便捷的购物乐趣。2024年电商销售额近4000万元,复购率达73%。为增强顾客黏性,冯卯村推出会员制度,提供专属优惠。线下则举办柳编技艺展示,传承非遗文化。

  面临的现实挑战

  在地文化叙事薄弱。岩马湖移民文化未与桃文化交相辉映,“山—水—人”共生关系展示不足。乡愁唤醒工程偏重物质空间修复,库区移民精神谱系及冯卯民俗活态传承有待加强。库区移民精神谱系、冯卯民俗活态文化亟待挖掘。需重新审视在地文化叙事,促进岩马湖与桃文化交融。乡愁工程应注重精神挖掘与传承,让库区移民精神、冯卯民俗生动呈现。

  产业融合韧性较弱。生态养殖受气候波动影响,2022年干旱导致鱼产量降30%,对经济效益及长期规划带来挑战。需增强养殖系统的适应性和抵抗力。同时,电商流量下过度依赖短期营销活动,缺乏品牌忠诚度培育,客户黏性不足。活动结束后,流量和销量下降,难以形成稳定客户群。

  品牌协同效应不足。桃花节旅游热度波动大,花期经济与常态运营难以无缝对接。目前,“山映桃红”和“水韵冯卯”品牌形象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品牌合力。同时,桃木工艺品与岩马湖鱼作为地方特产,未能携手打包成主题礼盒,错失了提升品牌价值的良机。

  人才结构性短缺。乡村振兴培训基地讲师团队中,外部专家占据主导,“土专家”参与度远远不够。同时,合作社电商运营团队的本地化率也仅为45%,这意味着大量的人才资源尚待挖掘和培养。

  相关对策建议

  创新“党建+”治理实践。推行“党员乡愁守护岗”,将保护与传播纳入考核,激发党员责任感。同时,组建“红色文旅服务队”,党员带头开发库区移民精神研学课程,让红色基因在旅游中传承发扬。多培育党员文旅带头人,将党建与文旅收益紧密结合,实现联动发展。

  构建全域乡愁生态圈。打造“一库一村一链”数字系统,让游客戴上AR眼镜,就能穿越时空,亲眼见证历史场景的变迁。同时,设立“乡愁创客基金”,激励库区移民后代挖掘乡愁故事,创作乡愁IP衍生品,让乡愁文化焕发新生。

  打造“抗风险”产业矩阵。建立“生态养殖保险+气候预警”双重保障机制,为水产养殖业保驾护航,同时开发预制菜加工线,延伸水产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继续携手抖音乡村计划,培育“冯卯乡愁推荐官”本土主播矩阵,用镜头记录乡愁,用故事传递温情,实现常态化内容输出,让冯卯的乡愁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推进“数字桃园”建设。以数字赋能桃产业,让赏花不再受季节限制,将桃花节的热门流量巧妙转化为常年私域流量,为冯卯桃产业注入持久活力。加强与盒马鲜生的合作,搭建“冯卯桃产业链数字化平台”,实现从花期管理到产量预测、再到电商预售的全程智能化、数据化,让冯卯桃产业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构建协同并进的人才生态。一是打造“在地化”电商人才孵化链,分层次培养,建设乡村创客空间;二是完善引育留用政策,精准对接人才回流,制定新职业资格标准;三是用数字化工具管理人才,构建“人才一张图”,开发在线学习平台。提升本土人才利用率,形成“外部输血”与“在地造血”协同并进的人才生态。

  (作者单位:张召兵,烟台大学;朱晓翠,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