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万物并秀,内蒙古大地生机勃发。
这里,阴山巍峨北疆,黄河润泽沃壤,马头琴声与发展强音交响共鸣;这里,千年牧歌唱晚,万里农耕不息,草原文明与农耕智慧交融共生;这里,青纱帐接穹苍,一亿亩翻绿浪,镌刻下牢记使命保粮安的北疆担当。
当习近平总书记将“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这一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交予这片土地,内蒙古以骏马奋蹄之姿,闯新路、进中游,把大面积单产提升作为粮食增产的重中之重,支撑粮食连年丰产稳产,让“中国碗”里的“塞外粮”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近日,记者踏上北疆沃野,近距离观察这片土地如何将单产提升的蓝图绘就成塞外粮仓担重任的壮美画卷。
扛鼎担责
擎护大国粮仓“北大门”
六月底的内蒙古,大田玉米正值拔节盛期。放眼望去,齐腰高的青苗织成无边的墨绿海,绿浪随风层叠,铺展至天际线。茁壮成长的青纱帐,在骄阳下蒸腾着勃勃生机,正孕育着秋日粮仓的千万吨金黄。
这片曾以“风吹草低见牛羊”闻名的沃土,如今正以国家重要“粮仓”的崭新姿态惊艳全国。
底气体现在数据中——2024年粮食产量首次跨入800亿斤台阶,达到820.1亿斤,稳居全国第6位;比上年增加28.5亿斤,增量居全国第3位,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从昔日粮食调入区一跃成为今天全国第四大粮食调出区。
粮食连年丰产的背后,是内蒙古牢记领袖嘱托、勇答时代命题,以北疆“粮仓”守护“国之大者”的挺膺担当;是聚焦稳产增量、深挖自身优势,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的生动实践。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再次强调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念兹在兹、殷殷嘱托。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嘱托,坚定提出:内蒙古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往“中国碗”里多装粮,装好粮、装好肉、装好奶,粮食安全形势越是严峻,越是要体现这种担当。
聚焦稳产增粮持续发力的步履铿锵,筑牢了北疆“粮仓”的丰收底气。
看目标,方向更明——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力争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稳定在80%以上,切实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看决心,力度更大——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条例,以法护航粮食生产;自治区党委、政府强调,“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在大面积单产提升上,不断增强保障粮食安全能力”。
既谋全局之略,又重实干之策;既布“过河”之任,又解“桥船”之题。“我们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持,提升服务水平,全方位支撑多种粮。另一方面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力支撑多增粮。”自治区农牧厅党组书记、厅长郭占江告诉记者。
今年伊始,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一场以科技赋能为核心的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展开。以建设1000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吨粮田”达到1000万亩为目标,内蒙古启动了“两个一千万”行动,通过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的深度融合,重塑传统农业生产格局。
“单产提升,示范区是手段,‘吨粮田’是目的。”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玉生表示,与往年相比,示范区建设面积和作物进一步扩大,通过观摩示范、社会化服务扩大辐射带动半径,让各类作物单产水平都能实现大幅提高,其中玉米和马铃薯的高产田力争达到“吨粮田”水平。
这场单产提升行动,并非某个部门单兵突进,也绝非某项政策零敲碎打。强化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加强部门协作,内蒙古构建起“1+1+N”工作体系:专项出台1项核心政策、制定1个总体方案、配套N项具体制度。这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如同精密齿轮般驱动全链条协同推进。
目前,“两个一千万”行动已覆盖87个旗县、惠及19.4万个经营主体,单产提升示范区落实面积1087万亩,一幅“仓廪实而山川美”的北疆新图景正徐徐铺展。
上下同欲,驭势前行。树立全局思想、锚定战略定位,把系统集成作为关键方法,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战略主动,内蒙古扛起的是国家粮食安全如山重任,聚集的是端牢“中国饭碗”磅礴势能。
科技培元
打好四良融合“组合拳”
202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南岸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考察。乌拉特前旗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刘俊回忆起与总书记面对面的时刻,依旧十分激动。他说:“我们向总书记汇报,应用了北斗导航自动耕种、智能灌溉等新技术,目前‘巴麦13号’这个品种的小麦,每亩能产1100斤。总书记听后特别高兴。”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如今,示范园区里,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和数字化系统,让农业生产不仅高质而且高效。
纵观农业史,每一次农业生产力的跃升,都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自治区农牧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林利龙表示,稳产增产的秘诀,就在于“向科技要粮”。内蒙古把目光锁定在科技种田上,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协同发力,已成为提升粮食产能的“良方”。
近年来,内蒙古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团队,围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推广,重点推广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精量播种、耐密高产宜机收品种选择和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可实现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在包头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杨新宇看来,“每个环节增产一小步,粮食产量就能大跨步。”
良田筑基、良种强芯、良机给力、良法赋能,“四良”配套叠加的科学种植管理模式,将亩产“天花板”不断顶高。系统梳理“耕种管收、地种肥药”全链条短板,靶向发力构建“四良”协同的综合性种植方案,全环节、全要素挖掘单产潜力,将技术力量转化为现实产量,正是内蒙古的增产之道。
据自治区农牧厅植保植检中心副处长闫东介绍,全区已在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作物上,熟化集成一批领先技术模式。玉米密植精准调控、大豆大垄高台、马铃薯抗旱节水绿色高效生产等10项主推技术“遍地开花”,今年推广面积有望达4000万亩,技术集成效应正不断放大。
与此同时,组合试验同步开展,探索生产要素最优配比,在品种技术的耦合创新中,持续叩击单产“天花板”。
走进土默特右旗沟门镇威俊村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示范区,试验田如棋盘般铺展。在密度梯度试验区,标识着6734株、8085株、8200株的三组数字牌格外醒目。“多一株怕太密,少一株怕减产,每个品种的黄金密度,我们都要一点点试出来。”土默特右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田丰说。
这些精确到个位的数字,这种多一株少一株的较真,正是内蒙古不停实验、反复验证,力求“最优解”的生动诠释。全区从东到西,多品种、多密度、多技术的组合试验正在各地铺开,探求适合自己的“黑科技”。
在邻近土默特右旗的托克托县,新营子镇黑城村玉米单产提升万亩示范片里,种植密度主要集中在5000至6000株之间。为啥不加密度提产量?“咱地力薄些,拼不过人家,但找准密植区间,单产照样提了近500斤,重在自我突破嘛。”托克托县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恒点破关键。
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内蒙古深谙,增产绝非数字竞赛,盲目追求“高密神话”可能适得其反。不盲目攀比、不脱离实际、不超越阶段,把提升单产水平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生产要素相匹配的基础之上,让土地产能释放与自身潜力相契合。
这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遵从,使内蒙古的单产提升之路走得稳健而扎实。
多元赋能
驱动技术推广“传送带”
大面积单产提升不是造“盆景”,而是要将试验田高产真正转化为整乡整县整市大田产量。面对从“小面积高产”转向“大面积增产”这道全国性考题,内蒙古将如何发力,交出怎样的答卷?
“粮食种植试错成本高,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常有顾虑。”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牧业发展中心粮食科科长马军成认为,关键是让农户们亲眼见证、亲手体验,从深表怀疑到深信不疑,从“观望者”变成“追新族”,主动拥抱现代农业技术带来的金色希望。
这正是内蒙古的破题之策:打造单产提升示范区、“看禾选种”“看苗选肥”“对症选药”、科技小院等多个载体平台,集成技术、做优示范,为农民提供真实的技术展示场景,不断扩大技术覆盖范围,持续提高技术到位率。
“从前是浇地,现在是浇苗。”在乌拉特中旗乌加河镇联丰奋斗村,种粮大户王海林笑着介绍,之前看示范区使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滴灌,观望一年后果断跟上,在专家指导下,配合使用密植技术,去年核心示范区玉米最高亩产蹿到1473.5公斤,他的350亩玉米地现在成了周边农户观摩学习的“田间课堂”。
王海林并非个例。今年,内蒙古进一步扩大了单产提升示范区建设面积,在49个国家级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基础上,再支持65个自治区级整建制推进县。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田间实验室”,用看得见的丰收成果示范新品种、新技术。
一粒良种,万担好粮。如何把优质、可靠的种子更好推广到农民中去?
在包头市级玉米“看禾选种”基地里,不同品种玉米“举牌”列队,“高矮胖瘦”一目了然。“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村民岳强像逛超市一样仔细比较着示范品种,深有感触:“以前选种靠试,好坏没底。如今有了这地头展台,每个品种长势产量看得真真切切,选种风险小多了!”
自治区农牧厅连续4年,每年建设60个“看禾选种”平台,12个盟市同步推进市级平台建设,重点打造7个自治区级综合性平台,集中示范粮食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品种2000余个,搭建起农民选种用种“田间超市”,从根本上解决品种多而杂、农民选种惑而难的问题。
如今,“看禾选种”已经成为农民良种选用的看台、种子企业品种比拼的擂台、农牧部门新品种推荐的平台,共筛选推介9类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经济作物优良品种267个,带动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在示范推广良种的同时,配套适宜的栽培技术开展产量提升攻关,进一步挖掘品种增产潜力。
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马卜子村,“统种共富”模式悄然兴起。农民自愿以土地入股,村集体统一规划后,委托合作社统一耕种管理,云博农业公司提供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服务。如今,这个聚焦良种引进与先进技术应用的“共富平台”已在10个盟市落地试点。
在土默特左旗玉米“科技小院”里,飞岳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南云飞又来“取经”。“以前守着‘稀植大棒’的老法子,现在都奔密植高产了!”南云飞说,自己是小院常客,去年在院里瞅见密植效果,跟着把密度从3800株提到5500株,一亩地多收了三四百斤。
呼和浩特市农牧技术推广中心任永红将这些平台形象地称作现代农业技术的“传送带”——试验田“探路子”、示范田“亮效果”、经营主体“当师傅”、千家万户“铺开用”,环环相扣搭起从“试验数据”到“田间收成”的转化通道。
最好的传播效果是用而不觉。当农业技术如春雨般无声浸润、化为农民的生产日常,当千万亩试验田从“盆景”变“风景”,内蒙古正以大面积单产提升之“进”,筑牢国家粮食安全之“基”。
绿富同兴
走稳生产生态“双赢路”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内蒙古,是祖国北疆“亮丽的风景线”“万里绿色长城”,更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202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市考察时再次强调了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
曾几何时,“产粮缺水”是内蒙古农业发展的“紧箍咒”,底层逻辑则是对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的认知偏差。
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同样重要,提升粮食产量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为此,内蒙古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和抗旱品种,各类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在全区广泛铺开。
“以前种地没有‘环境’这个意识。现在种地要算两本账,一本是产量账,去年玉米亩产提高200斤;另一本是生态账,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省水30%、省肥20%,成本降下来了,效益却提高了。”在乌拉特前旗流转了约34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白恩泽感受颇深。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同时肩负保障国家粮食、生态安全的重任,内蒙古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立足本地区农牧业资源优势,优化布局和生产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向绿而行”。
若说脱离生态保护搞粮食生产是“竭泽而渔”,那么离开粮食生产抓生态保护便是“缘木求鱼”。内蒙古的智慧之处,正在于深刻洞悉了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本应相生相长、互为依托。只有“生产”与“生态”统一,“产值”与“颜值”才能同在。这归根结底,是立足长远,学会算整体账、综合账。
而这份智慧,正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催生出生动的实践,铺展出一条生产生态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值全国土地日,记者来到乌拉特前旗额尔登布拉格苏木阿日齐嘎查,72岁的杨福喜边用指尖搓着泥土,边跟记者念叨:“地力是根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土地。”在他心里,无膜浅埋滴灌技术的“效益账”明明白白:增在哪?不覆地膜让玉米根深秆壮抗倒伏,滴灌精准“喂”水肥,亩产噌噌往上蹿,收入跟着节节高。减了啥?每亩省下30到40元的地膜投入,彻底告别田间“白色污染”。如今,土壤越种越肥,生态、生产和经济账在他手里算成了一本共赢账。“效益好了,这地种着更有奔头喽!”杨福喜脸上笑开了花。
如今,内蒙古各地在控水、控肥、控药、控膜,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下降,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以上。这片土地正以科技重塑水土关系,用创新平衡生态与粮安,为农业转型发展书写塞外方案。
从“风吹草低见牛羊”到“科技赋能粮满仓”,现代化农业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既是“蒙古马精神”的时代诠释,更是北疆儿女对“中国饭碗”的铿锵承诺。
(采访组成员:徐刚、周嵘、罗予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