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中国碗”里多装粮、装好粮——专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农牧办主任,自治区农牧厅(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厅长郭占江
时间:2025-07-24 09:23:46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徐刚 罗予若 字号:【

  有“北疆粮仓”美称的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增至820.1亿斤,居全国第六位,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每亩779.7斤。2025年,内蒙古如何稳中有进,再多贡献一点,让“中国碗”里的“北疆粮”分量更重、成色更足?带着这个问题,近日,本社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农牧办主任,自治区农牧厅(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厅长郭占江。

  记 者: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党中央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内蒙古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

  郭占江: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农牧系统上下凝心聚力,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粮食生产实现“量质双升”。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5亿亩、居全国第五位,总产量达到820.1亿斤、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六位,面积和产量增量均居全国第三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建成53个“无底肥”核心试验示范区、32个“看苗选肥”和15个“对症选药”示范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76%;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5943万亩、统防统治5859万亩,新增水肥一体化310万亩、达到3097万亩。累计推广高强度地膜3047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308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1.8%。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2024年建成单产提升示范区1040万亩,同比增加496万亩,带动吨粮田面积达到855万亩。示范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1395.8万亩,是上年的4.4倍,玉米、大豆、马铃薯等6类作物创大面积示范区最高单产。带动粮食亩均单产达到779.7斤,同比增加24.2斤,增量居全国主产区第一位。

  记 者: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要求稳面积,攻单产,提品质,确保粮食稳产丰产。内蒙古在推动单产提升上有哪些新的部署安排?

  郭占江: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专题部署。今年,内蒙古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两个一千万”行动(建设1000万亩单产提升示范区和1000万亩“吨粮田”),着力构建“1+1+N”单产提升工作体系。第一个“1”是出台《高质量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稳定粮食增产的若干措施》,针对制约增产卡点,提出推行上图入库、培优示范主体、扩大服务范围、紧盯关键环节、深化四良融合、规范分区建设等6条17项细化措施。针对制约增收难点,提出鼓励试点先行、实施以工代赈、优化金融保险等3条8项细化措施。针对制约增效堵点,提出加强项目统筹、明确建设标准、强化科技支撑、做好宣传培训、创新管理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等7条16项细化措施。确保实现“政策资源精准落实到田、技术红利充分释放到户”,力争粮食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稳定在80%以上。

  第二个“1”是制定《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细化形成“两个一千”工作方案、布局图和工作日历。并在面积上突出改布局、改作物、改思路、改机制“四改”,扩大水稻、马铃薯、向日葵、杂粮杂豆等作物示范范围,支持80多个旗县建设示范区,当前已建成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1087万亩。内蒙古继续加强与7位院士和专家团队合作,成立单产提升专家库,实行“大户带小户”机制。在技术上,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深度融合,实现“同种一块田、共收一吨粮”。在机制上,实行纵向推动、横向协动、政策调动、资金撬动、项目驱动、辐射带动“六动”工作模式。

  第三个“N”是重点聚焦项目管理制度和工作方案等,配套出台N个方案。目前已印发7个项目实施方案,7个分领域工作方案,正在谋划出台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系列项目管理制度。同时,今年6月以来,启动夏管话增产“四讲五唱”宣传和征集大面积单产提升标语活动。通过系列方案和制度建设,为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记 者:突出“四良”融合、关键环节、主体带动,在精耕细作上下功夫,对提升粮食单产和品质十分重要。内蒙古在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上有什么具体举措?

  郭占江:刚才提到的《高质量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稳定粮食增产的若干措施》,重点聚焦科技支撑和改革创新。

  一方面,强化科技支撑。一是鼓励各地联合科技部门设立单产提升科技专项。二是在农业农村部指导下,探索推动建立科技支撑单产提升“321”工作机制,建立院士专家揭榜领办样板田、科技包县、农技员进村包户联主体下沉一线服务等3个硬机制,搭建科研成果评价和科研命题凝练等2个软机制,制定1项技术服务清单,做到“一市一清单、一县一方案”。三是拓宽科技助农渠道,组织全区1.4万基层农技人员和500余名特聘农技员、乡土专家,建立起覆盖全区的科技服务网络。

  另一方面,注重改革创新。《若干措施》聚焦5个方面改革创新。一是在“精准”上有创新,对项目、主体、技术、管理等精准施策,特别是推行项目和主体的精准匹配,打破当前“项目等地、主体等钱”壁垒,有利于实现均衡增产。二是在“分区”上有创新,提出单产提升示范区“分区设置、精准落地”原则,纠正各地示范区建设混乱现象。同时,自治区在49个国家级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基础上,扩大示范区旗县数量,支持65个自治区级整建制推进县。三是在“增收”上有创新,首次将促进农民增收纳入单产提升政策措施范围,并首次在种植业项目探索实施以工代赈。四是在“机制”上有创新,提出问题、任务、责任“三单管理”,春季播种、夏季田管和秋季收获关键节点“三到现场”。查示范区台账、核建设面积;查示范区主体、核技术措施落实;查示范区产量、核示范区带动增产效果“三查三核”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五是在“服务”上有创新,重点提出支持建设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带动小农户增产增收。

  记 者:内蒙古在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增产、增收、增效”上取得了哪些新成效?下一步工作重点在哪里?

  郭占江:增产上,紧盯春夏秋三个关键时间,深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规范示范区建设,将示范区分为百亩和千亩核心区、万亩示范区、十万亩或百万亩带动区和辐射区等“四区”,并推行示范区上图入库管理,年度间进行动态调整;建立单产提升项目承接经营主体储备库,培优项目示范主体;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鼓励建设现代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推广“菜单式”服务。

  增收上,探索部分项目开展“先建后补”试点,在国家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鼓励协调银行出台专项金融产品,保险公司开发“单产提升指数保险”。

  增效上,加强单产提升项目统筹,精准将单产提升类项目分为基础设施类、示范区建设类、扩面类和政策补贴类等四类并分别明确补贴标准和项目调配原则;强化科技力量支撑,鼓励联合科技部门设立单产提升科技专项;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启动大面积单产提升“培训月”“政策落实月”活动,推行“蒙农创”科技110服务模式,组织开展高产竞赛,把测产重心放在万亩、十万亩、百万亩等大面积上;建立奖惩机制,全面压实相关单位责任。

  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谋划出台新政策。在现有政策措施基础上,继续提高政策含金量,自治区政府拟出台大面积单产提升领域政策措施。二是配套出台管理制度。拟配套出台建后管护等单产提升项目管理制度,加快形成“大面积普及、多品种并进”的均衡增产格局。三是培训宣传到位。通过举办技术培训、征集标语、宣讲政策,依托主流媒体、视频网站、公众号等,全方位宣传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