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以乡村全面振兴为“课题”,千差万别的乡村如何精准“解题”,书写出适合自己的高分答卷?
近年来,福建各地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因地制宜,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4年,福建在全省范围组织开展了乡村振兴机制创新案例征集活动,并公布了53个乡村振兴机制创新优秀案例。这些案例,正是福建交出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份份答卷。
因地制宜
巧解资源转化课题
“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行走在八闽大地,山川俊秀,流水淙淙,生态美景如画;现代农业,特色发展,产业蓬勃兴旺;群众生活红火,文明乡风拂面,乡村处处澎湃着勃勃生机。
福建靠山面海,资源丰富。如何让沉睡的资源流动起来,让资源变资本,激活发展动能?各地不断探索,创新转化路径。
福建林地资源丰富,漳州市引导村集体(村民)以提供林地方式入股林业项目经营,将林地折算成投资份额,制发的股权收益凭证,通过“以票分权”“按票分利”“拿票变现”机制,为社会投资上山入林和林业资产变现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通道,探索出了一条林区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三明市沙县区则是将不宜居住、可开发为农用地的老宅区,核发对应价值凭证,并引入交易机制,盘活利用闲置农房。通过“村集体+闲置农房+公司”发展模式,沙县区成功引进第三方公司,盘活沉睡的农房资源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小吃三产、红色研学、文旅康养等乡村旅游新业态,为多元化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促进村集体、村民双增收提供参考样板。
在福州市连江县,蓝色“碳票”让海洋碳汇有了“身份证”。通过创新渔业碳汇金融产品,完善海洋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连江县实现海水养殖碳汇价值量化,推动生态资源变资产,增加渔业养殖“绿色收入”。
各类“票”子千变万化,都是福建各地对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机制创新。通过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打破发展瓶颈,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康庄大道。
多元合力
破解分散发展难题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合力,是破解分散发展难题的“法宝”。在发展过程中,福建各地创新联动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更见实效。
泉州市以乡镇为主战场,将全市133个乡镇分为三种类型,逐步构建起“强镇引领、以镇带村、连村成线、村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在推进过程中,泉州市针对乡村建设资金投入缺口大、村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全市推行以镇带村、村级抱团的发展模式,建立“县级统筹、部门联动、乡镇谋划、村抓落实”机制,着力盘活利用闲置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莆田市则以跨村联建、组团发展的模式,将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承的多个乡村联结起来,创新打造木兰溪流域“荔林水乡”“梅妃故里”“桂圆产业”等7个乡村振兴重点片区,覆盖5个县区8个乡镇32个村,以片区打造为抓手和切入点,引领带动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建设,着力破解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机制生才
引育人才携手解题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有更高的要求。
对此,各地纷纷“出招”,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破解农村人才短缺难题,并通过各项政策机制,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也更有信心。
宁德市针对农村缺少“领头雁”的难题,首创乡村振兴指导员制度,从机制上畅通干部人才下沉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担当作为的通道,让人才沉下去,发展强起来,精准架设人才“供需桥”。
龙岩市创新新农人“引育用留”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新农人协会,构建完整的乡村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不断优化提升新农人创业“生态圈”,让新农人愿意回、安心留、放心干,实现乡村人才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厦门市创新引入台湾青年参与乡村治理和社区项目管理,共同打造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村庄。
仙游县创新“1+2+N”校地结对共建机制,将9所高校资源与仙游地方实际和需求紧密结合,共建大学生实习实践及镇村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基地,将学校的科技、人才和服务高效下沉,精准编制接地气、可落地的村庄规划、产业规划,推动乡镇多维特色化发展。
触达细微
灵活切入基层议题
乡村振兴关乎基层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福建各地聚焦乡村振兴落实的细分领域和“末梢神经”,谋划推出的切口小、见效快的创新机制,解决了农村养老、教育、卫生、治理等难题,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元化路径。
在福州市平潭县,聚焦留守儿童文化教育需求,上攀村与实验区文联、旅游文化服务中心等单位共建“上攀学堂”,围绕艺术普及、艺术帮扶、振兴乡村、服务社会主题,开设实用性艺术功能课,丰富农村留守儿童课余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留守儿童享受更加均衡的教育和文化资源。如今,依托专家资源,留守儿童通过培养化身岚岛语族考古基地讲解员、“文化使者”,成为“德智体技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儿童,为乡村振兴发展储备人才。
在三明市大田县,围绕山区老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专业化社会组织大田泽惠养老服务中心承接运营,建立了全县智慧养老数据库,创新“互联网+点菜式”服务机制,构建起县、乡、村(社区)、居家四级养老服务网络。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或其家属在手机下单后,一分钟内即可收到养老服务平台的响应,30分钟内享受到家服务。
在南平市光泽县,为破解乡镇村集体收入来源单一问题,探索创新出“村工程乡代建‘四全’工作法”,建成由12个村集体联合出资参股的乡建公司,采取统一派工派料的方式,承接农村小型建设项目,同时将工程产生利润的分配到项目所在村,壮大村集体经济。
特色振兴路,铺就山水间。这些经验做法,不过是福建万千机制创新探索的一个个缩影。如今,福建仍上下求索,矢志创新,蹄疾步稳,迈步向“新”,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贡献“福建经验”。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