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7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从发布内容看,这份成绩单信息量很大,有两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一个是“稳”,再一个是“向好”。
从“稳”的角度看,一是“底色稳”,夏粮生产克服局部地区较重旱情影响,实现稳产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夏粮产量2994.8亿斤,是仅次于去年的历史第二高产年。二是“市场稳”,“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4843万吨,同比增长2.8%;牛奶产量1864万吨,增长0.5%。蔬菜水果供给充裕、品种丰富。三是“成色稳”,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稳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截至6月底,全国已累计帮扶超过680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3283.3万人。
从“向好”的角度看,一是全年粮食生产形势向好,在夏粮生产好的基础上,不管是从生产面积上,还是苗情长势上,秋粮生产基础也不错,加之农业农村部已经启动的“奋战100天抓夏管提单产抗灾夺秋粮丰收行动”,夺取秋粮好收成有了期待。二是畜牧业发展形势向好,生猪养殖连续14个月保持盈利,肉牛养殖总体实现扭亏为盈,奶牛产能适应性调减和养殖节本取得阶段性成效,养殖“拐点”有希望尽早迎来。三是乡村建设稳步向好,产业提质增效,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村庄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加力推动,乡村治理效能稳步提升。四是农业科技装备条件持续向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加快推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完成311万份样品测试化验工作。加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取得新进展。
总的看,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夏粮稳产丰收,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改革持续深化,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实支撑,这是一份来之不易的丰收成绩单。
(二)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这份成绩单不仅彰显了大国应对变局的底气和自信,更是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传递出的一个清晰信号:越是风云变幻,越要夯实“三农”根基。
如果把中国经济比喻成一艘大船,足以抵抗惊涛骇浪,它的定力一定源于筑牢农业这一压舱石。如果把中国社会比喻成一片大海,不惧任何狂风骤雨,它的定力一定源于夯实农村这一定海神针。
农业农村经济的“稳中向好”,绝非简单的数据增长,而是关乎国家安全、民生福祉的战略性成果。尤其在面临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发展环境时,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至少在三个维度上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安全维度的“定盘星”作用。以国内发展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稳产保供就是这一确定性的重要基础。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稳,这种能力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也必将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略筹码。夏粮稳产丰收,为实现全年1.4万亿斤左右的粮食产量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维度的“增长极”价值。上半年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9%。农业农村领域正从“传统产业”跃升为“新质生产力”试验场:智能农机、生物育种、数字农业等技术创新,带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乡村新产业蓬勃发展,“冷链物流+电商直播”等新业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全球治理维度的“示范性”贡献。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有效地巩固拓展,向世界再次表明,贫困不仅是可以战胜的,在建立起可靠有效的后续帮扶机制的前提下,是可以阻断、可以不再复发的。在全球贫困问题依然严峻的今天,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为世界提供的,不仅是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根源的具体政策工具,更是一种发展思维的革新。
(三)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克服内外部压力挑战,实现“稳中向好”,来之不易。
这份成绩单,是党中央一以贯之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就做好“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重大论断、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三农’工作在新征程上仍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
“三农”之重,重在关乎14亿人的饭碗,关乎安全和发展底线,关乎党对人民的承诺和责任。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上升。“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主动权”是关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越是应对风险挑战,越要夯实“三农”工作基础。这份重视直接转化为“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支持力度”。进入新时代,中央每年都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这份成绩单,是农业农村系统真抓善谋、攻坚克难的真实写照。善谋者,必谋底线。农业农村系统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有心者自会发现,大会小会,农业农村系统每一次会议,“底线”是不缺席的词。
“三农”之大,在于细。中国之大,大在守护好每一寸山河;“三农”之大,大在抓细抓小,积少成多。亩产多一斤,就能多出18亿斤粮食,足以多养活数百万人口。同样,亩产哪怕减一两,就是上亿斤规模的损失。从“一粒种”到“一碗粮”,从“一处宅”到“一片田”,从“地力提升”到“防灾减灾”,“三农”每一项工作,都马虎不得。“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地抓”,农业农村系统把作风建设融入日常工作、融入职能职责,既是将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强大动能的必然选择,也是基于对“三农”工作深刻认识而提出的明确要求。
“三农”之强,强在技。中华农耕文明五千年,不论是先进的思想智慧,还是精细化的农耕技术,都曾长期遥遥领先。当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农业新质生产力被有效激发,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农业农村要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发展势头,必然离不开持续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关键制约难题。
这份成绩单,是基层一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埋头苦干的生动图景。好的“三农”谋划、完备的工作部署,最终要落到一线的“干”。政策怎么落?任务怎么推?难题怎么解?成败在基层一线。
“今年夏粮小麦丰收,是‘防’回来的丰收、‘抢’回来的丰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对夏粮丰收的来之不易,深有感触。5月底,豫鄂皖接到大范围强降雨预警,三省调度机具昼夜作战,5天抢收小麦超1亿亩。6月初,江苏遭遇强降雨天气,全省投入烘干机1.9万台,3天抢烘苏北、苏中湿粮240多万吨。
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抓生产、谋发展、解难题,发挥出关键的战斗堡垒作用。亿万农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不辞辛劳,成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担当者。农技人员、农机手、经营主体,各施所能、当好助农兴农强农的帮手……正是有他们的这股子实干劲儿,才有了“抢”回来的丰收!
(四)
行百里者半九十。
当前“三农”领域面临难题和挑战不少。气象灾害风险较大、“天是常不帮忙”,病虫害防控压力较大、常要“虫口夺粮”,夺取全年粮油丰收挑战多;生猪产能过剩风险增加,稳定畜牧业发展面临困难不少;粮价低位运行,农民就业增收压力大。同时,一些管长远的工作方法机制尚不完善,一些重点任务推进质效还不稳固,等等。夺取农业的全年丰收,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稳中求进”,需要直面问题和挑战,主动作为,以更实的办法解难题,以更硬的举措抓整治,以更新的思路提效能,以更宽的视野谋发展,以更细的工作防风险,以更大的力度抓落实。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真抓实干、干字当头,全力以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切实抓好早稻收获和农业防灾减灾,抓实大面积单产提升,全力完成全年粮食产量1.4万亿斤左右的预期目标;压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度,着力保障“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强化产业就业帮扶,增强欠发达地区和脱贫人口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种业创新攻关,持续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扩大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等优质农产品生产规模,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农业经营体系,统筹推进农村改革等各项工作。
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既是过往实践的结果,也在未来发展的坐标系中标注出发展的走向和趋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还须“好上求进”,“以进促稳”,方能在风高浪急中守好战略后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的每一次前进,不仅关乎14亿人的饭碗,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