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民的“四个跨越”
时间:2025-07-24 09:20:0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刘奇 字号:【

  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在现代化的农民。要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农民,需要完成四个阶段的跨越。即从小农人变为市场人,从市场人变为社会人,从社会人变为现代人,从现代人变为新农人,新农人就是现代农民。

  从小农人变为市场人。小农人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自食其力。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千年里,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人。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粮食丰产了,卖了钱,口袋里有了余钱就从事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最红火的时候,占我们国家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但是,农民是带着两腿泥走进二三产业,商品意识淡薄,市场经济知识更是缺乏,挣了钱就揣口袋,需要花的时候就掏出来花,什么成本核算、什么进账出账,统统没有这些意识。中央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在安徽阜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改革试验区,专门开展乡镇企业制度建设试验,后来延伸到整个农村综合改革。它使农民改变了过去该种时就种该收时就收,不注重效益的传统习惯,教会农民有了商品意识,有了市场知识,提醒农民知道思考“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什么农资最实惠”。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今天的市场经济复杂多变。一些新的市场形态、市场模式、市场业态都不断出现。过去,山东曹县是一个贫困县,就是因为抓住了淘宝卖货这么一个新的模式,很快就富起来了。现在全世界的演出服和汉服大部分都是曹县生产的。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都需要农民掌握新的市场知识。

  现在比较流行的叫情绪价值。淄博的烧烤、天水的麻辣烫,都属于发掘情绪价值的一种市场行为。

  从市场人变为社会人。成为市场人之后富裕起来了,至少两件事要做,一个是社会担当,另一个是社会合作。社会担当就是富了之后该尽的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必须尽。可以说,今天中国农民是5000年文明史上最幸福的。前所未有的衣食无忧,前所未有的居有所安。通过脱贫攻坚,吃穿住问题彻底解决。前所未有的轻松劳作,那些强体力劳动都被机械化代替了。前所未有的无徭无役,农业税成为历史名词。农民种田不仅不收税,还有补贴。前所未有的交通便捷,村村通全面实现。前所未有的隔空对话,不管在地球的任何地方,通过微信马上就可以面对面交流。前所未有的城乡两栖,想住城里就住城里,想住乡下就住乡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能只要权利,不讲责任和义务。

  第二个就是社会合作。今天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必须合作,合作人类才能发展,才能生存。合作不光是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社会合作大体分为五个层面,一是利益共同体,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二是情感共同体,共同的情感是合作的粘合剂。三是文化共同体,共同的文化是合作的路径。四是价值共同体,共同的价值观是合作的标准。五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命运是合作追求的目标。

  从社会人变为现代人。我们今天面临的是四个大爆炸的科技浪潮。IT时代,即互联网时代。DT时代,即大数据云计算时代。今天是AI时代,未来我们还将进入HI时代,人类智能时代。

  新的高科技浪潮使我们接受知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的传播路径、载体、方式、时序、温度都与过去大相径庭,知识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专家测算,今天我们每个人一天接收的信息,等于一百年前一个人十年接收信息的总和,大多数人一天要掌握一百年前一个人十年掌握的东西。

  在如此纷繁多变的背景下,我们要跟上时代步伐,需要把握好 “五个度”,一个叫高度。所谓高度就是拟定的目标与人生追求。比如,打工者都是去打工,有的人他不是只想挣钱,重点关注那个老板怎么经营,怎么管理,就学老板的本事。第二个层次,就是一心只想去挣钱,什么时候升职,什么时候提薪。第三个层次就是没追求,只要按时上下班,到月就发钱就行。不同目标对未来的发展就会大不一样,这是高度。第二个就是深度,所谓深度那就是对某项专业要精,要有一招鲜吃遍天的这么一个功夫,这个就是匠心。第三个就是广度,理论上叫可移动能力,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这个不行干其他的,要有这个本事。第四就是力度,市场瞬息万变,因此决策要有力度,快刀斩乱麻,不能优柔寡断。第五就是温度,现代人不能是个机器人,要有情感,用情感和社会成员搞好团结。西方人的团结主要是靠契约。靠契约形成的团结,那是机械性的组合,因为契约随时可以签订,随时可以解除。中国人的团结主要是靠情感。靠情感形成的团结,可以说是牢不可破,那是有机性的融合。要做个现代人,把握好这五个度最关键。

  从现代人变为新农人。现代人想变成新农人,还有许多方面的功课要做,有许多原则要遵循。在一些发达国家想当农民,就得有资格证。因此,要成为新农人、现代化的农民,至少以下几个方面要做好。

  一是常读“三本大书”。所谓“三本大书”,那就是天地之书、文字之书和视频之书,这是人类的阅读史。从事其他职业,只需要读文字之书和视频之书就行,而从事农业的人三本大书必须一起读,特别是现在极端气候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如果不注意观察气候变化,会吃大亏。

  二是树立三物思维,就是植物、动物、微生物要循环利用。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就是靠三物循环利用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农业产量虽然高,但产品质量仍不够高,主要原因是三物循环利用中的微生物没有参与循环。从逻辑上看,植物是生产者,动物(包括人)是消费者,只有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它把植物动物的残渣废料,包括人畜粪便分解还原,再作为植物的肥料进行下一轮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微生物就没有生存的地方,也会土壤质量越来越差。从土壤改良做起,才能提高我们农产品的质量。三物思维的关键就是多用有机肥,使微生物参与循环。

  三是遵循三大规律。工业品只需要遵循市场规律,赚钱就做,不赚钱不做。但是农业不一样,要遵循三大规律。一个是自然规律。农产品是自然之物,没有麦种种不出小麦,没有鸡蛋孵不出小鸡,是自然之物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第二个就是市场规律。要遵循市场规律,在培育乡村富民产业时,不盲目、不跟风、随大流,多听农民的意见,在增收上下功夫。再一个规律,就是社会的刚性需求规律,就是要保障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提供足够的食物,赚钱不赚钱,都要种,都要养。

  四是融合三次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去我们是重头轻尾,有头无尾,大头小尾,只重生产,加工销售管得少。今天要首尾相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个产业哲学问题。哲学回答的终极问题就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头就是从哪里来,尾就是到哪里去。农头工尾,畜头肉尾,粮头食尾,这符合农业的产业哲学思想。

  五是维护三大安全。保障食物安全、生态安全、文化安全是农业农村特有的三个功能。食物安全,食物大都生长在农村。生态安全,我国乡村面积广阔,从空间格局上,乡村是生态保育的主战场。文化安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主体是乡村文化,载体是村庄,我们现在非遗项目73%都在乡村。因此,保护乡村文化,就是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之源之根之魂。

  六是培育“三农”情怀。做“三农”工作要时刻保持这个情怀,没有情怀是做不好“三农”工作的。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人才不是光靠引进,引进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生于斯长于斯,有情怀的原住民才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人才。

  七是争做全科农民。现代农民,一定是一个全科农民。我们有全科教师,有全科医生,但农民更应该是一个全科的。农民不光要懂农业技术,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什么也都要会一些,什么都懂一些的通识型人才,才能成为一个全能型的现代化农民。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