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大省的责任首先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山东省滨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面对盐碱地占全省22%、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1/8的自然条件限制,通过创新实施粮食产能提升“0543”工程,全力推动滨州更高水平“齐鲁粮仓”建设,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7.6亿斤,较十年前增长25%,人均粮食产量达到全省的1.7倍、接近全国的2倍,成为全国首个粮食产业经济突破2000亿元的地级市,昔日的“盐碱滩”变身如今的“米粮川”,地方的“小作坊”成为全国的“加工厂”。
坚持“科技化”赋能。粮食增产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滨州市从良种、良技、良机等方面多维发力,推动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强化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组建育种团队,集中攻克一批关键育种技术,优选推广一批高产稳产多抗粮食品种,建成一批高标准制繁种基地,良种覆盖率达99%以上。其中,自主培育的“裕田麦126”优质强筋小麦品种,成功打入高端烘焙市场,种植推广面积达270万亩;选育的耐盐碱品种“京农607”亩产达到669.86公斤,创轻中度盐碱地高产典范。目前,全市种子企业达到25家,小麦繁种面积稳定在14万亩以上,除供应本地需求外,还销往周边地市及邻近省份地区。加大高产模式和技术推广,比如创新实施的小麦“全幅匀播”种植模式平均增产10%以上,盐碱地低产田可增产20%,目前全市已推广20万亩以上。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全市农机总动力569.98万千瓦,年内落实中央和省级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资金3053万元,新补贴各类农机具4400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64%,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市等国家级、省级荣誉。
推进“片区化”改造。以粮食高产特色片区为引领,重点打造高产创建引领区、沿黄产能提升区、盐碱地创新集聚区,以及100个粮食高产片“三区百片”,优化粮食生产格局。重点抓好邹平市、博兴县两个单产提升引领区“黄三角”片区建设,获批2025年邹平市、博兴县两个玉米整建制单产提升工程县项目,积极争取沾化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县、惠民县和阳信县设施农业更新改造项目。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完善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已累计建成522.7万亩,覆盖率近90%,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深挖盐碱地综合利用生产潜力,采取“排盐+配套灌溉+土地平整”工程治理模式,实施田间灌排、土壤改良、农田防护等工程措施,对具备条件的轻中度盐碱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灌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改造后的盐碱地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盐碱地稳产基础全面夯实,沾化区成功入选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试点,改造提升盐碱耕地2万亩以上。
加强“多元化”供给。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大农业观,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类丰富、质量上乘。2024年全市瓜菜总产量258万吨,果品产量83万吨,其中沾化冬枣种植30万亩,产值突破60亿元。肉蛋奶总产量96.86万吨,培育壮大畜禽规模化养殖场1800余家,畜牧产业年产值1368亿元,肉牛存栏量、出栏量、屠宰能力和屠宰量均位居全省第1位,生产的牛肉分别占天津和北京清真市场份额的50%、30%以上,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牛肉产品主要供应地。探索“上粮下渔”“渔盐一体”等生态养殖模式,对虾养殖面积80万亩、产量14.5万吨,占全省60%左右,率先建成全国首家行业领先的对虾联合育种平台,自主控制核心种源家系1000余个、约占全国1/5,滨州获评“中国生态盐田虾之乡”“中国白对虾种都”。推广盐碱地特色经济作物,扩大盐碱地苜蓿种植,发展优质牧草生产基地8个,苜蓿、燕麦草、黑麦草等种植面积3万余亩,发展高耐盐、高蛋白、高油种质芝麻2.5万亩,带动种植芝麻农户6000人以上。
推行“社会化”服务。围绕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等问题,积极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运行。2024年全市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达到5248个,从业人员2.3万人,服务营业收入10.3亿元,服务对象达59.9万个,6家合作社入选国家级示范社。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1230万亩次,累计争取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200万余亩、中央财政资金1.9亿元,成功举办全国农服进万家系列活动。成立全省首个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联盟暨农业社会化应急服务联合体,服务面积700万亩次,居全省第一方阵,社会化服务合同签订覆盖率达95%以上。
推动“产业化”提效。充分发挥滨州农产品加工大市优势,与农产品加工高效链接,做足产业特色、延长产业链条,推动粮食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打造形成玉米、小麦、大豆、芝麻四大粮油加工产业链条,2024年全市粮食食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畜牧水产全产业链总产值分别突破2006亿元、1600亿元。沿黄小麦、肉牛、大豆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70家,其中入围中国500强企业2家,山东民营企业200强企业7家。9家企业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4家粮油企业位居全国粮油企业10强。全市粮食年加工转化量达1500万吨,接近粮食产量的4倍;在滨州,一粒小麦、玉米、大豆分别可加工成600多种、100多种和210多种产品,打造形成了完整的粮食加工全产业链条;生产的玉米油、医用葡萄糖、芝麻食品分别占国内市场的75%、85%、50%,荣膺首个“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
注重“品牌化”发展。围绕“好品滨州”品牌打造,实施优质农产品提升行动,培优地方特色农产品,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全市“三品一标”总数达672个,其中地理标志产品达35个。创建省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42个;滨城优质小麦、沾化冬枣、阳信肉牛3个基地入围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名单,数量全省最多。创建“食域滨州”“粮油金三角”等区域公用品牌,全市33个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产品、占全国6%,70个产品入选“齐鲁粮油”产品、占全省30%。中裕食品荣获“第九届山东省省长质量奖”、首批“好品山东”形象标识授权企业;“阳信牛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10.26亿元,品牌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