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珠海市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引领,建立健全向海图强政策链、耕海牧渔产业链、海洋科技创新链、陆海联动协同链,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形成海上“生绿电”、水下“鱼满仓”的生动景象。截至目前,珠海市成功获批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成功创建国家级金鲳鱼优势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珠海市总养殖水体约117万立方米,其中养殖平台6座,养殖水体18.5万立方米;重力式网箱365口,养殖水体约98.5万立方米。
健全向海图强政策链
完善海洋发展机制
创新海洋强市统筹机制。珠海市成立市现代海洋渔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市海洋发展局、省内第一家地级市海洋发展集团,优化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管理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属地、企业“三海联动”协同推进新格局。编制《珠海市海洋经济产业现状及规划空间布局图册》《珠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进一步调整用海使用年限,将新型设施养殖用海的使用年限由原来的不超过5年延长到不超过15年。在全省首创“用海保障一张图”,探索“标准海”模式,梳理可用海域约18万公顷、可用岛基3座,助推项目“拿海即开工”。2024年用海获批40宗,用海面积共3388公顷。
健全兴海政策协同机制。出台《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珠海市深海养殖和远洋捕捞扶持措施(暂行)》等政策措施,明确市级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集中投入海岛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
强化蓝色金融护航机制。推动建立海洋牧场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系统,研发超高分辨率“陆面—海洋—大气—生态—人类经济活动”一体化预报模式系统,实现对台风、风暴潮等海洋气象灾害的精确预报。率先在全省探索完善海洋牧场政策性保险制度,创新出台《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海洋牧场养殖风力指数保险工作方案》,在万山区进行养殖的渔业企业可享受保费60%财政补贴。积极引导珠海银行和保险机构推出更多“蓝色金融”服务,创新“保险+信贷”模式,形成“政银保”合力,有效解决海洋渔业经营者“融资难、贷款贵”难题,2024年累计为购买海洋牧场保险的农户提供保额12.55亿元。
创新渔业装备登记机制。率先在全省出台《珠海市海洋发展局关于做好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装备登记备案指引工作的通知》,有效解决了装备登记难问题。该措施不仅为养殖装备抵押贷款开创先例,也为后续养殖装备投保奠定基础。目前,已登记1座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50口重力式深水网箱,助力企业贷款2800万元。
建强耕海牧渔产业链
推动养殖挺进深蓝
推动养殖平台建设“提速”。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海洋养殖向大型化、深水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创新建立桁架类养殖平台、重力式网箱等为补充的组合模式养殖平台。在“澎湖号”“德海1号”等养殖平台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升级,启动建设国内首座配备可自主升降折叠网箱的智能化养殖平台“珠海琴”,以及“伶仃海洋牧场1、2、3号”等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目前自主研发设计的轻型半潜桁架式养殖平台“格盛1号”已正式下水养殖,养殖水体规模是“澎湖号”的2倍,预计年产值超5000万元。联动广东能源集团建设珠海金湾海洋牧场示范项目(一期),打造“新能源+海洋牧场”建设新模式。
助力海洋牧场装备“出圈”。成立珠海市海洋装备研究院、格盛科技有限公司、海洋绿色能源与装备联合实验室,形成海工型养殖装备设计、建造、施工和运维等全产业链条,申请获得国家专利5项,截至目前已获山东、浙江、福建、海南、广东等省内外订单38份、近12亿元,成为目前国内海洋牧场的主流装备之一(占国内总数的56%),助力推动珠海海洋牧场装备技术创新“建模出海”走向全国,打造“珠海造”新名片。
深化“补改投”资金改革。助力市海洋发展集团获两笔“补改投”资金共计1亿元,支持引导该集团作为一级开发主体开展“补链、强链、延链”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具有珠海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范式,为打造全省海洋牧场新标杆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渔业园区布局“升级”。印发实施《珠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2021—2030年)》,投入超10亿元建成全国示范性现代化渔港——洪湾中心渔港,形成大港带小港创新模式。建成总投资2.2亿元东港兴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业企业东港兴公司捕捞作业拓展至西非毛里塔尼亚、南太平洋瓦努阿图等海域。成功创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海洋渔业省级产业园,由海洋发展集团统筹养殖海域面积近一万亩,将打造以“伶仃牧场”系列网箱平台为核心的24万立方米养殖水体,形成四个海洋牧场片区(隘洲岛、蜘洲岛、横洲岛、三角岛)、六大基地(海发蓝色种业产业园、白蕉海鲈产业示范园、白蕉海鲈产业服务中心、澳龙船艇制造基地、竹洲标苗养殖基地、桂山岛岛基产业配套基地)等项目布局。
激活海洋科技创新链
推动种苗繁育攻关
实施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等载体作用,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种苗自主化、海上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截至目前,全市海洋领域创新平台35家,在珠涉海高校有7所,涉海研究平台(团队)超60个。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力度,组建“双首席”研究团队,吸引科技人才超1200位,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超120人,全市涉海单位发明专利授权量668件。
实施水产种业强芯工程。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突破性的水产种业科技成果,建成全省首个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初步构建海水养殖动物样本与基因资源库1个、海水养殖动物遗传信息资源库1个、重要海水养殖品种活体种质资源库1个,发布黄立鱼、拟穴青蟹等6个物种高质量基因组,构建卵形鲳鲹(金鲳鱼)快速生长新品系“鲳丰1号”育种核心群体。采集、保藏鱼类精子、细胞、DNA、组织等资源样本4000多份,保藏遗传信息数据量超过11TB。
实施科研成果转化工程。扶持种业龙头企业,实现四指马鲅在国内率先突破量化繁育生产,实现海鲈、黄立鱼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苗繁育技术突破,全市水产优质苗种产量近千亿尾、产值约4亿元。以海鲈种业示范园区、珠海蓝色种业创新园为载体,将重点开展海鲈、金鮸、黄立鱼、石斑、章红鱼等品种繁育,预计每年可培育优质海水鱼苗约3亿尾,年产值超2亿元。
强化陆海联动协同链
推动渔业转型升级
陆海接力拓展交易市场。深入挖掘“经珠港飞”“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政策红利,建成洪湾渔港冷链仓储加工基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海产品交易中心,创建洪湾中心渔港鲜活出口中转场,做强线下冰鲜、冻品、活鲜及高价值渔获交易功能。开放国内首条海岛无人机常态化公共物流航线应用场景,成功开通国内首条海岛无人机常态化公共物流航线“唐家港—桂山岛”,相较传统货运方式省时80%,鲜活海鲜半小时直达市区。首创白蕉海鲈“急性升盐”技术,有效提高其品质和经济效益,实现价格翻4倍;试验白蕉海鲈“陆海接力”养殖,建立完善养殖技术规程。
水产加工带动三产融合。以“地标产品+港澳特色+装备制造”推动预制菜行业发展,加快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建设,推动祺海水产、丰帆汇食品等21家企业进驻。2024年以来,珠海预制菜核心产业链产值近345亿元。牵头成立省预制菜装备产业发展联合会,举办首届预制菜装备产业大会,依托“中国海鲈之都”“中国黄立鱼之乡”“中国桂虾之乡”等美誉构建“年鱼经济”。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实现倍增,水产品加工能力基本覆盖全市水产品总量,海鲈加工率由2021年的20.5%提升至约30%、流通范围扩大到国内80余个大中城市。近年来,全市水产品加工带动三产产值近150亿元,年加工能力超30万吨。
产业融合推动富民增收。2024年推动南水镇獭洲—大岛、小青洲、荷包岛三大养殖区2.7万亩海域养殖项目投产,每年可为本地村民集体增收约2000万元,每人年增收2000元。加快建设投资海之舱和九洲浮岛等项目,建设万山群岛潜水基地,举办“万山论钓”等系列精品赛事,打造“珠海国际垂钓之都”国际海钓精英赛的精品品牌,通过探索构建“市属国企+合作社”“市属龙头企业+合作社”“民营企业+村企”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成立万山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带动渔民转产转业,2024年以来万山镇接待海钓人数达1.3万人次、带动村集体每年固定增收33万元以上。
(广东省珠海市海洋发展局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