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昌县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批“缩小收入差距”领域试点县,聚焦“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3万元家庭”,于2024年启动实施低收入家庭“挂单奔中”三年行动,通过“一户一档”“一人一策”,构建“镇镇有基金、村村有工坊、家家有方案、人人有帮扶”低收入群体综合帮扶体系,探索“挂单销号、梯度奔中”机制,分类推动帮困帮带帮创,实现共富路上一个都不掉队。截至目前,全县低收入群体增收8382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万元6735人(超全县低收入群体的四分之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23年的1.8下降至2024年的1.77。
制定标准、摸清底数
确定低收入家庭分类帮扶清单
确定低收入家庭标准,合理划定帮扶对象范围。围绕家庭成员结构、收入状况、帮扶需求等内容开展多轮摸排核实,将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以下的家庭确定为低收入家庭,共1.5万余户26641人纳入帮扶范围,占全县人口的6.5%。多维分析家庭成员能力、致困原因、社会关系等,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收入低、增收慢家庭,即老龄化程度高、弱病残比例高、文化水平偏低、收入来源不稳定的家庭;负担重、生活难家庭,即生活压力大、存在因病致贫等临时性困难情况的家庭;意愿强、潜力大的家庭,即拉一把、帮一把就能达到中等收入标准的家庭。
摸清低收入家庭底数,形成分类帮扶清单。按照帮扶对象的收入水平、就业能力和创业意愿,将1.5万余户 26641 人划为帮困、帮带和帮创三类群体。帮困群体主要是在册的特困、低保和低边对象,共6053人。帮带群体主要是从事传统农业,增收能力弱,或因病、因灾等因素造成入不敷出的群体,共11951人。帮创群体主要是有就业创业意愿,年龄相对较轻,但因就业信息闭塞、就业渠道单一、职业技能匮乏等造成收入低的群体,共8637人。
分类施策、精准帮扶
多渠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
突出政策帮扶,提高帮困群体保障水平。以提高兜底保障水平为重点,实施“小切口”增值式帮扶政策。一是加大医疗补助力度。设立“暖心无忧”基金,对政策支付范围内个人负担超过10%以上的医疗费用给予专项补助,对年度个人负担超过5万元以上的医疗费用给予兜底补助。2025年一季度,全县帮困群体医疗费用综合保障率88.4%,较实施前提高1.4个百分点。二是加大疾病筛查支持力度。免费开展高发疾病筛查服务。为年满60周岁帮困群体发放“健康爱心卡”,用于抵扣医学检查等费用,2024年共发放爱心卡3200余张,实际受惠群体1200余人次。三是创新“劳动积分+助餐”服务。鼓励帮困群体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从事手工劳动,采用积分换服务方式,兑换老年就餐费。城南乡在养老助餐点组织帮困群体参与手工制作等来料加工项目,鼓励通过劳动积分兑换餐费,实现“吃饭有保障、增收有门路”。
突出就业帮扶,提高帮带群体就业增收能力。为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开发“家门口”就业岗位,实现就近就业增收。一是打造共富工坊促就业。实施“村村有工坊”行动,组建共富经纪人队伍,承接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加工订单。小将镇改造原小将中学、村文化礼堂,建成7个共富工坊,培养5名专业共富经纪人,承接宁波、义乌等地U形枕、小灯笼等特色加工业务,累计吸纳就业200余人。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拓就业。立足天姥山、十九峰等4A级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引入经营主体,创造就业岗位。东茗乡下岩贝村依托十九峰景区资源优势,引进“山中来信”等民宿,开发就业岗位60余个,当地低收入群体月均增收超3000元。三是加强搬迁安置稳就业。加大对搬迁户的就业托底安置,盘活迁出地土地资源,统一流转、集中管理,复垦后列入农业招商项目。儒岙镇在安置点周边流转50亩土地用于“共富菜园”建设,开发采摘、包装、运输等就业岗位40余个。
突出创业帮扶,拓宽帮创群体增收渠道。立足特色资源,鼓励乡村创业,提高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茶产业升级促增收。推进企业规模化运营,组建农户基地稳定供应,通过直播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全产业链模式。澄潭街道11个村实施“农富茶”行动,成立茶产业公司,与龙头茶企签订合作协议。2024年,该项目吸引300余名低收入茶农参与,收购茶青超3万斤,带动低收入茶农增收近100万元。二是乡创项目带动低效资源盘活增值。片区化规模盘活农村低效林地、农地、闲置农房等资源,开发乡村文旅等项目,以市场化方式引入企业经营,带动低收入农户创业。东茗乡下岩贝村实施闲置农房激活计划,通过“低息贷款引入第三方运营”“房屋改造自主经营”“房屋出租联合专业公司”等方式,打造规模化民宿集群,累计盘活闲置农房50余幢,打造35家特色民宿,21户低收入家庭年均获得房租等财产性收入超120万元。三是能人带动创业增收。建立能人经纪人帮创机制,手把手传授创业经验。农创客投资建设茶树良种数字化繁育苗圃基地,通过免息借钱、传授技术、统购包销等举措,扶持帮创群体“零成本”创业种植茶苗,累计帮助52名低收入群体创业,实现人均年增收12万元。
集成资源、闭环管理
建立低收入群体集成帮扶机制
整合部门资源,提升政策集成帮扶效果。整合各类帮扶政策,打造集就业、创业、医养、救助等措施于一体的“政策工具箱”,提升政策帮扶精准度。一是创新政策精准触达机制。依托全县低收入家庭数据库,将“精准画像”与“政策工具箱”进行匹配,形成“一户一策”方案,推动实现帮扶政策精准触达、及时兑现。目前共归集全县32个部门针对低收入家庭出台的相关文件,整合帮扶举措125条。二是统筹盘活各类政策性资金。县财政每年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量的2%定向用于低收入家庭帮扶。统筹使用上级补助资金和县级财政投入,整合使用效率不高、帮扶成效不明显的部门沉淀资金,村级资金以及社会资金。2024年,共统筹资金近2亿元,其中部门沉淀资金3000余万元,社会资金4000余万元。三是设立多级社会慈善帮扶基金。出台新昌县低收入家庭“挂单奔中”帮扶基金实施方案、帮扶基金使用管理办法等政策,设立“1+N”定向基金,即1个县级帮扶基金,每个乡镇街道设立定向基金,专款用于低收入群体救助、帮扶、关爱、就业等项目,2024年共募集资金1400余万元。
建立动态监测闭环管理机制。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县发展和改革局统筹,集成建立“挂单奔中”工作体系,实现一个方案引领、一个体系出力、一套机制管理。一是承诺挂单。每年年初由乡镇街道按照户申请、村申报、乡审查、县审核的程序进行认定,认领挂单任务,作为民生实事列入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二是督导跟单。县级层面加强跟踪督导,对部门帮扶事项实行全过程跟踪和评估,镇街层面将帮扶工作纳入村“两委”工作任务,压实村(社区)责任。三是动态销单。建立“本人认可、乡镇自查、调查核查”销单流程,对达标家庭进行及时销号,并实行为期一年的跟踪帮助,持续关注其收入稳定性和生活状况,必要时重新纳入帮扶范围。四是年底晾单。加强工作闭环,年底对各镇街销单情况开展工作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工作举措,确保帮扶行之有效。
(作者单位:周婷婷,浙江省新昌县农业农村局;俞松霞,浙江省新昌县发展和改革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