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渠道。这种新型传播方式,以其短平快、互动性强等特点,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技术推广的模式格局。同时,农技推广短视频也面临着内容鱼龙混杂、传播效果不佳、甚至坑农骗农现象。亟需探讨农技推广短视频的发布传播规范,创新以短视频惠农强农的路径。
农技短视频发展现状
传播范围持续扩大。近年来,农技推广短视频传播范围持续扩大,从最初个别农技人员尝试性应用,到现在成为各级农业推广部门的重要工作手段。传播内容上,由单一种植技术扩展到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一二三产融合等多个领域。
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各级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开设的官方账号,通常体现出较高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农业科研、农技推广等专业人员创建的个人账号,内容通常与创作者本人研究领域直接相关,更多的是垂类科普与技术指导,具有较高的针对性。此外,大量的基层农民、农业企业开设的账号,更多是在田间地头分享技术应用经验。
服务形式更加创新。农技推广短视频从最初的技术步骤讲解,发展到现在多元化服务模式,一些账号不仅发布技术短视频,还开设直播答疑、线上诊断等服务功能。一些账号还探索出“线上传播+线下服务”的融合模式,通过短视频引流,组织线下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
存在主要问题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各级农业部门、专业科研院所账号推出的短视频内容,科学严谨度较高。少数个人账号或农业企业账号,所发布的内容缺乏专业依据。
平台管理有待规范。目前,各短视频平台对账号认证、内容审核、效果评估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一些短视频平台追求更多流量和用户黏性,在算法推荐方面更倾向于娱乐性强、吸引力大的内容。
传播效果存在局限。短视频受时长所限,在呈现较复杂的农业技术时很难做到全面完整且细节到位。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差异,影响部分农民观看体验和学习效果。
商业推广边界模糊。一些企业通过播发短视频,在农业推广中夹带“私货”,把技术推广变成营销噱头,使技术指导变成带货手段。边界模糊的商业行为,严重影响了一线农技人员的技术推广工作。
规范发展对策建议
健全账号管理机制。完善认证制度,建立分级分类的账号认证体系,对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科研人员、农技人员进行专业认证,对其他账号进行信息核实。强化内容审核,改变平台算法加持下的简单内容审核方式,对影响重要农产品农事行为的关键技术内容进行专业审核,建立内容回溯机制。规范商业行为,明确划分技术指导和商业推广界限,建立农资产品信息核验机制。
提升服务实际效果。加强内容建设,发挥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的优势力量,策划制作系统化专业化的技术课程,针对重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制作系列化、专题化的视频,弥补短视频的碎片化缺陷。开展效果评估,依托短视频平台定期收集农民观看效果反馈,分析总结技术传播效果,持续优化提升内容和服务方式。
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加强农民数字化技能培训,重点加强短视频制作、平台筛选使用、平台算法等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甄别使用短视频的技能水准。发挥农广校等公益性培训机构作用,为农民量身打造培训班,重点提高新媒体认知、信息传播、观点表达、权益维护等能力,从根本上实现优质农技推广短视频为农民所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