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拥有完整的古木兰化石和茶树的垂直演化系统。境内分布着40余处117.8万亩野生茶树群落,有树龄2700余年的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树龄1600余年的邦崴过渡性古茶树和古老的人工栽培千年万亩古茶园。2012年“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这里涵盖了布朗族等少数民族茶树栽培利用方式与传统文化体系,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也是茶文化传播的中心节点。截至2024年底,普洱市茶叶种植面积221万亩。
近年来,澜沧县依托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坚持“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的思路,变种茶卖茶为观茶品茶,主推“茶旅+康养”“茶旅+山水”“茶旅+农业”,打造了古茶林文化景观观光游、普洱茶历史文化博览游、普洱茶现代产业链观摩游、山寨少数民族特色生活体验游等多元业态。创新古茶林景区运管机制,形成“管理局+镇+国资公司”架构。2024年景迈山接待游客55.2万人次,同比增长22.53%。
茶旅融合,构建普洱古茶产业发展新格局。茶产业发展方面,澜沧县联动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三大普洱茶主产区的产业网络,澜沧县茶企与百余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及初制所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辐射带动澜沧茶农增收9000余户,实现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当地普洱茶的龙头企业在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后,积极探索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入挖掘澜沧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三茶”统筹发展。通过开展茶研学、茶旅游、茶饮食等“茶山行”系列沉浸式体验活动,塑造澜沧茶文旅新IP,推动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加快景迈山茶文旅高质量发展步伐,有效促进民族情感交流与文化交融,使景迈山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会客厅”。
组团联动,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路线图。在做强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核心区景迈山茶旅融合的同时,充分挖掘澜沧县高原特色农业、民族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周边打造东回镇改新村“咖旅庄园”、东回镇班利村“摆舞之乡”、酒井乡老达保“音乐小镇”等各具特色的农文旅点位,并推动连点成线,形成优势互补、体验丰富、特点鲜明的旅游路线。从2024年暑期推出以来,得到了各类研学、旅游团队的广泛好评。
城乡共创,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近年来,乡村旅游热度逐渐提高,各种乡村项目百花齐放。如何打造特色,错位竞争,是当地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调研,当地将乡村面临的发展问题清单化、项目化,引入城市资源逐一解决,通过乡村参与城市分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探索推动乡村振兴、实践“千万工程”经验的新路径。比如,澜沧县借助东西部协作机制,通过对口协作的上海市黄浦区区域化党建平台引入上海市规划院,为澜沧县免费编制全域旅游规划,让城市先进经验和理念带动乡村农文旅发展。在东回镇改新村2024年的研学活动中,一方面让乡村小学生参与明谦咖啡公益挂耳的包装设计,由城市插画师带领小学生们绘出心中梦想,最终成为正式销售的公益包装元素;另一方面让城市青少年带着“任务表”帮助村里改善村容村貌,形成“六个一”系列任务,把助农理念融入研学过程,将一般的文旅体验,转变成深度参与的自我实现,得到了参与者的高度评价。
[作者单位:佘玥、张也弛,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朴素,云南省澜沧县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