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在接续奋斗中绵延——重庆市巫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践观察
时间:2025-07-24 09:18:33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张昆 字号:【

  绝壁“天路”凿通的回响尚未远去,新的奋斗足迹已在巴渝山水间绵延。从“天路”开凿时的绝境突围,到如今防返贫监测的未雨绸缪;从零散果树的“单打独斗”到脆李全产业链的“集群发力”;从曾经增收“路子少、挣钱难”,到现在“产业能增收、就业有门路、分红有盼头”——在重庆市巫山县,一幅幅温暖人心、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防返贫监测网如何织密织牢?乡村特色产业如何成为增收“活水”?就业收入如何托举起稳稳的幸福?答案,就蕴藏在这片由“天路”精神滋养的土地上,那从绝境突围,阔步迈向乡村振兴的奋斗足迹里。

  织密监测帮扶网

  筑牢防贫保障线

  这几天,巫山县两坪乡向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伍早清又来到脱贫户任珊迪家中走访。刚进院子,任珊迪就起身迎接:“多亏了伍书记,把我们这个家从悬崖边拉回来!”

  前两年,任珊迪的儿子彭吉山查出患有颅管瘤,做手术花了家中大部分积蓄。伍早清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了情况,于是立刻核实医疗支出账单,并快速组织村委会表决。村里得出结论后,立刻组织上报。县里经过数据比对、走访核实,最终将其识别为监测对象,并落实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一系列帮扶政策,让这个家庭重拾生活的信心。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至关重要。而要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既要做好有风险群众的精准识别工作,还要落实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对于易返贫致贫户,我们不仅做好监测识别工作,还通过安排产业发展、劳动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补助等,落实预防性措施和帮扶措施,帮助他们稳定增收,摆脱困境。”巫山县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万正西介绍。

  巫山县柑园村二组村民张兴海家里3个人生病住院,治疗费超支了40多万元。经营多年的小卖部也因为客源减少而不得不关掉,收入来源进一步缩减。村里了解他家里情况后,立刻核实并逐级上报至乡里、县里,最后将其纳入监测。除了帮助他家申请大病救助帮扶政策,提高治疗费的报销比例,还在帮扶措施上找路子。

  “村里给我家里两个人申请了低保,每人每个月可获得400多元的补助。我的妻子还被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个月有600多元的收入。”张兴海感激地说。同时,在政府的协调下,张兴海以1元一棵的价格购得了原价10元一棵的脆李树苗,开始发展脆李种植。如今,4亩地200多棵的脆李已经挂果,一年能有几万块的收入。

  为了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巫山县常态化调度,县、乡、村三级书记手里都有一份清晰的任务清单,按照“村级提名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定”的方式,建立了三级风险识别工作机制,确保一旦发现返贫苗头,就能早干预、早帮扶。

  10多个部门每月比对医保、住房、民政等数据,监测平台自动“清洗”整合信息,精准定位潜在风险户,大大减轻了基层反复填表排查的负担。每年还开展集中大排查,对重点人群、区域、问题“过筛子”。干部们坚持“在家必进门、在外必通话”,确保困难群众一个不漏纳入帮扶视野。

  识别出来,更要帮到位。巫山对监测对象开展“开药方”式帮扶:产业扶持强根基,帮农户在家门口找到“生财之道”;就业帮扶稳增收,送岗位、送培训,让有劳力的人有活干、有钱赚;盘活资产增效益,让沉睡的资源变“活钱”;综合保障减支出,用好政策兜底,减轻医疗、教育等负担。

  快速反应的监测网络、务实精准的暖心举措,为巫山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织密了“兜底网”,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巫峡镇青山村村民陆柳鲜的儿子确诊了淋巴癌,县里结合医保数据、走访排查,第一时间将她家纳入监测对象,医疗、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也同步跟进。“医保报销、大病报销这些政策给了家里很大的帮助。通过帮扶干部牵线搭桥,我老公在市里找了一份工作,每个月的收入有四五千块钱。”陆柳鲜说。

  截至目前,全县现有监测对象2267户6838人,累计落实帮扶措施9183个,户均享受帮扶措施4个。风险消除1389户4328人,其中今年已风险消除360户1189人,风险消除率62%,同比2024年底提升16.3个百分点,巩固成果成效显著。

  脆李产业结金果

  激发增收新动能

  从四川广安到重庆巫山,批发商刘学明的收李之路跨越500多公里,持续了七八年,每天收李3000斤左右。“巫山的李子脆嫩多汁、酸甜适口,而且和其他的李子相比,巫山的李子软了也不会烂。”在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村委会前,刘学明指挥着工作人员对新采摘的脆李进行分拣和简单包装,“巫山的脆李全国闻名,其独特的品质吸引着一批批采购商慕名而来。虽然山高路远,但到了采摘高峰期,前来收脆李的运输车得排队才能进村。”

  脆李作为巫山主导产业之一,助力这片曾因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土地摆脱了贫困的面貌。如今,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征程上,这颗小小的脆李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

  “能够过上今天的好日子,脆李产业发挥了很大作用。”柑园村一组的脱贫户陈双林表示。以前,陈双林在新疆从事外墙保温工作,看到家乡的脆李产业搞得有声有色,他决定回家种脆李。但是脆李怎么种、怎么管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县里、镇上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组织脆李种植、管理的培训,还给我们对接了专家,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答。”陈双林说。

  政府和专家肯帮忙,自己也努力,陈双林的种植管理技术越发精湛。如今,他家的脆李园已经挂果,早熟脆李的售卖价格稳定在5元/斤左右。而且,在空闲时,他还前往湖北兴山,重庆奉节、云阳等地提供修枝、嫁接等专业服务,日均收入可达500元。“一年下来,收入稳稳突破15万元。”陈双林表示。如今,陈双林老家翻新的宅院宽敞明亮,门前停着购置的小汽车,还在县城买了房,脆李切切实实改变了他家的面貌。

  脆李产业已成为巫山万千农户持续增收的源泉。今年,巫山县继续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争取培训资金129万元,围绕脆李、柑橘等5个专业继续培训250人,进一步助力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

  “除了种植技术培训,县里还组织了村播联盟,开展直播培训。”陈双林的妻子张玲高兴地表示,“我参加了培训,下一步准备直播卖脆李、柑橘。如果这个销路打通了,以后生活会更好。”目前,巫山县开展的村播计划已累计培育100余名村级直播能手,建成100个互联网矩阵账号,进一步助力巫山“山货”销向全国。

  “巫山脆李作为重庆三大宝贝之一,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事关上万农户增收致富,必须巩固好、发展好。”万正西表示,“要推进全链条发展,让巫山脆李走出库区,走进全国,走向世界,惠及更多种植户。”

  县财政每年整合资金1.15亿元支持脆李发展,同时创新农业产业免抵押贷款、惠农果业贷等金融产品,撬动银行放贷1.2亿元;围绕脆李,打造巫山“江南百里李花长廊”“江北千顷李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2个,发展乡村旅游主体2500余家,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11亿元,带动周边农民吃上“旅游饭”;改革“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全县低收入农户与6577个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土地入股、销售获利等多渠道增收;推广高效栽培技术与绿色防控技术,推动亩均效益增加3000元,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农户既赚得多又投入得少。

  “我们深知,脆李种得好才能卖得好,卖得好才能收入好。因此,村里持续推进标准化种植,推广并迭代新技术,精心管护的脆李个头大、口感好,一斤能卖25元,全村全年的农业产值超过一亿元。”权发村党支部书记孙祖勇介绍,“全村98%的农户从事果树种植,这一亿元可以说落实到了每家每户。如今,村30间客房及悬崖太空舱民宿已经投入运营,村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全村年收入超20万元的200户以上。”

  在巫山县共同的努力下,一颗小脆李,正在被打造成为强县富民的大产业。目前,脆李产业年综合产值已超21亿元,带动果农平均增收超过1.5万元,惠及脱贫人口3.5万人,为巫山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帮扶车间建村头

  顾家赚钱两不误

  走进位于巫山县骡坪镇义和村的悦宏针织厂里,“哒哒哒”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58岁的脱贫户段昌凤坐在机器前,十指翻飞,熟练地为运动手套包边。“这里好啊,离家只有一公里左右,走过来也就十几分钟,干一天就能赚70多元,关键是能照顾到家里,不用出去打工了。”段大姐的话语朴实而满足。今年38岁的庞梅香也深有同感:“还可以将材料带回家做,完成约定工序后统一交回厂里计件算钱,在家门口每个月就可以稳稳地赚到2000多元。”

  2020年,陈琼来到义和村创办了这间针织厂,吸纳周边像段大姐和庞大姐这样有劳动意愿的农村劳动力们在家门口就业。2022年,针织厂被认定为县级就业帮扶车间,政府一次性提供25.5万元建设补助资金,进一步帮助车间提升带动能力。“为保障帮扶车间持续发挥带动作用,县人社局还综合规模、带动就业与运行情况等因素,对帮扶车间进行评估,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帮扶车间最高可获得10万元奖励。”骡坪镇党委副书记袁宏炎介绍。

  目前,陈琼负责的帮扶车间带动农户就业24人,其中脱贫户8人,带动农户人均月增收2200元,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年增收7600元。该车间在人社局组织的绩效评估中获得“中等”评价,并因此获得了三四万元的奖励。

  “我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老百姓实现顾家工作两不误。在我们厂里工作的工人,如果家里有事,可以立刻回家处理,处理完后随时回来工作。”陈琼说,“对没有经验的村民,我们会组织相关培训。经过一天培训就能上手,当天就能计件赚钱。”

  近些年,巫山县加强帮扶车间培育和管理,累计认定服装手套加工、腊肉咸菜加工、铜工艺品制作、陶艺品制作等帮扶车间43家,吸纳就业农户1053人,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455人。

  这些帮扶车间像稳固的“定盘星”,为当地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注入增收动力,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有力支撑。

  更令人欣喜的是,在稳岗就业帮扶政策的推动下,一项项惠民举措正为巫山的农户们尤其是脱贫户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让他们的增收之路越来越宽。

  ——落实脱贫户、监测对象外出务工交通补贴2.7万余人471.4万元。全面宣传雨露计划补助政策,落实2025年“雨露计划”职业教育春季学期补助2899人次437.25万元。

  ——积极开展“春风行动”,举办双选招聘会11场,为农户提供8000个就业岗位。同时通过鲁渝劳务协作,输送就业人员85人,其中脱贫户52人。

  ——创建“陆海新”搬运工劳务品牌,吸纳农户就业1000余人,其中脱贫户130余人。认定乡村工匠34人,吸纳农户就业450人,其中脱贫户148人。

  “借‘天路下庄’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的东风,我将自家闲置的住房租给旅游公司开发民宿,每年仅这一项收入就有9000多元。”今年61岁的竹贤乡下庄村村民彭仁松脱贫后,赚钱路子越来越多了:兼职天路讲解员、党课讲师,一次100元;到周边务零工,一天200元;帮助村集体管理柑橘园,一年收入1万元左右。“有活干,有钱赚,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彭仁松感慨地说。

  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脱贫人口稳岗就业45438人,其中县内13877人、县外市内9987人、市外21515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易地搬迁人口稳岗就业13054人,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全部实现就业。

  从绝壁天路上回荡的凿石声,到脆李果园中飘散的采果声;从帮扶车间内轰鸣的机器声,到电商直播间里热闹的吆喝声,巫山正将脱贫攻坚的圆满句号,延伸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当全县97%以上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突破10万元,当脆李品牌价值跨越百亿门槛,连续6年蝉联全国李品第一,巫山那一条条用汗水凿出的奋斗之路,终将成为通往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正如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常说的那句话:“天路通了不算完,幸福路要代代传!”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