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为集政治、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心城市,一直在探索求解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平谷区山东庄镇立足镇域资源禀赋和优势特点,以乡村休闲旅游为核心,融入设计元素,创新乡村发展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鱼子山村作为山东庄镇的试点村,紧扣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定位,以村集体经济为抓手,探索走出了一条“规划引领、设计赋能、集体主导、村民受益”的乡村创新发展新路径。
基本情况
鱼子山村位于山东庄镇东北,村域面积约17.8平方公里,占镇域总面积的1/3,生态资源优渥,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有设施农业大棚300余栋,红色革命遗址80余处,辖有4A级景区京东大峡谷,有休闲民宿32家、农家乐16家、咖啡馆3家。
近年来,鱼子山村围绕乡村旅游产业优势持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共积累集体资产超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8000万元,2020年—2024年村集体收入均稳定在1000万元左右。为了进一步挖掘乡村发展潜力,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夯实村集体经济实力,鱼子山村坚持政府主导、设计引领、农民参与的发展思路,在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引入设计学院等智囊团队,将原先的乡村闲置资源打造成电站美术馆等艺术场景,探索出村集体支撑、高校设计赋能、村民积极参与的“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主要做法
鱼子山村作为京郊典型的传统乡村,近年来不断摸索创新转型之路,尤其是在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如何盘活好、利用好、管理好这些老百姓关心的资金资产资源,需要区镇村齐商量、共推进。
全域谋划,整体规划。近年来,平谷区把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任务之一,鱼子山村所在的山东庄镇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存在区域差距大、乡村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因此,山东庄镇根据现实情况,先后编制完成了镇域国土空间、产业和休闲文旅业态三大规划,并以鱼子山村等发展较好的村为核心,制定整体性、系统化长效发展规划,为构建全域文旅深度融合大格局奠定基础。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农业生产、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功能分区,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留则留、宜整则整的原则,极大释放土地潜能;通过产业规划,提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明确产业体系、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实施保障等关键问题;通过业态规划,明确业态格局、品牌、设计、人才等发展方式,把鱼子山村41个发展项目以花园式生态步道廊道形式串联成连续、丰富的休闲旅游路线。
红绿融合,多维联动。在区镇级的规划和发展定位下,为了闯出一条突出京郊乡村文旅特色之路,鱼子山村率先主动探索,立足京东大峡谷景区,因势利导进行开发,建设了300多栋大棚集中发展设施农业,村内观光采摘业已颇具规模。与此同时,村里鼓励村民盘活闲置资产,积极开办农家乐、建设民宿,短短几年间已经办起了20多家民宿、30多个农家乐餐厅,真正做到了让游客来了有的看、有的玩、有的吃、有的住、有的带。立足红色历史资源优势,依托抗日战争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模式,打造出“红绿融合”的现代京郊旅游网红村庄。
设计赋能,塑造品牌。实践中,山东庄镇突破传统思维,提出走“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路线,通过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申报建设全市首家乡镇政府与高校联合共建的设计科技小院,把“艺术元素”和“设计思维”融入乡村振兴各个环节。同时,为了缓解文旅品牌影响力不强问题,山东庄镇坚持高品质追求,树立“IP引领全域运营”的理念,设计推出首个乡村文旅品牌——“与子·山谷”,品牌旗下包含电站美术馆、村民创造力活动中心、山谷菜主题餐厅等经营空间,不断促进品牌成熟化,实现乡村消费场、体验场、传播场、创业场“四场合一”。
集体经营,村民受益。为了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鱼子山村基于村庄独特的自然条件,利用京东大峡谷景区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同时,为了进一步盘活利用村庄资源和资产,村集体通过梳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工业、物流仓储用地的各类资源,将原来的鱼子山村旧配电室打造成电站美术馆。采取村集体自主经营的方式,选取村内两名有技术、有能力的返乡创业人员作为电站美术馆的经营人员,负责开展驻地艺术家计划、“PEACH桃”展览、亲子艺术文化活动,经营咖啡馆、对接当地农产品销售等业务,为村集体增收、农民增富拓宽路径。据统计,2023年电站美术馆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20余万元,帮助周边农户销售农产品约14万元。
经验启示
从鱼子山村的实践来看,一个乡村的发展,既需要把握好整体的发展定位和方向,也要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特色,还要不断挖掘新的发展机遇,需要兼顾多维度的要素考量。
乡村发展需要全域规划推动,延链扩链放大资源效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产业发展不应是“单打独斗”,而应全域谋划,串点成线,只有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才能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同时,要秉持开放积极态度,通过与高校、企业等主体合作,对外构建良性合作机制,形成乡村振兴“同心圆”,实现多方共赢。鱼子山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通过成立乡村振兴X设计中心,与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32位专家教授合作,为乡村产业转型发展注入了动力。
乡村发展需要盘活集体资源,激发集体经济内在活力。基于村庄独特自然条件和既有资源禀赋,村集体可以梳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工业、物流仓储用地,有效盘活村集体长期闲置的“沉睡资源”。采取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话语权。鱼子山村能够以电站美术馆为基础做出更多场景空间,关键在于村集体收回了闲置资产,拿到了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的主动权。
乡村发展需要因地制宜,不断提升把握市场规律和迎合市场需求的能力。乡村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充分用好一方水土,开发好乡土资源,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高标准建设,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比如,鱼子山村背靠首都,市民对艺术、美学等精神层次有大量的需求,民宿、露营、咖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结合丰富的本土红色、绿色资源,引进设计元素升级原有业态,打造“与子·山谷”乡村文旅品牌,是提高乡村识别度的关键,也是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乡村发展需要全民参与,推动村民和村集体形成利益共同体。乡村好不好,村民说了算。村集体在运营发展中,充分尊重和参考村民的意见与想法,在设计峡谷漫行步道系统时,5次修改设计路线,确保更多村民的需求得到满足,增强了村民对未来村庄发展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参与,引导设计师、艺术家、村民共同参与基层治理,让每家每户都成为一个小小的美术馆。鱼子山村通过改善村庄公共空间,为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提供了基础条件,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为调动农民积极性、厚植内生动力、实现村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作者单位:冯丹萌,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杨晨鹭、鲁煜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