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中长出“金豆子”——新疆阿勒泰地区种植沙棘战风沙、兴产业纪实
时间:2025-09-11 14:05:50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 字号:【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的戈壁荒滩上,一粒粒小小的沙棘果,曾默默生长在风沙之中,无人问津。直到一群倔强的人们,用整整二十年光阴,将这片荒漠中的苦果,种成了点亮家乡希望的“金豆子”,上演了一出关于荒漠重生、汗水浇灌希望的真实故事。

  风沙中的第一粒种子

  “石头地里能长金果子?疯了吧!”

  2003年的春天,青河县塔克什肯镇的风沙刮得人脸生疼。牧民朱桂芳和弟、妹三人站在一片卵石遍地的戈壁滩上,耳边不时传来村民的质疑声。他们刚承包了1700亩荒地,铁锹挖下去,“哐当”一声火星四溅。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和十字镐,一坑一坑地凿。雇来的牧民按挖坑数计酬——挖一个坑3毛钱,种一棵苗1毛5分钱。第一年,20万棵沙棘苗颤巍巍扎进石缝,像婴儿抓住母亲的手指。

  转机藏在政策和技术里。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推进到边疆,政府送来“两免一补”——免苗木、免水费,成活达标再补200元/亩。朱桂芳的沙棘林领到补贴熬过前三年。补贴政策实施的第10年,阿勒泰地区大果沙棘种植面积超10万亩。其中,青河县大果沙棘种植面积超7万亩,成为全疆种植面积最大的县。

  绿洲长出致富果

  2018年秋,靳慧林的沙棘林泛起金浪。工人们钻进密林采摘,在零下30℃的寒夜中打灯抢收,枝条上的尖刺划破手背。但笑声盖过风声——采摘一斤果挣2元,手脚麻利的一天能赚400元!昔日风沙肆虐的阔斯阿尔阿勒村,如今飞鸟野兔在林间蹿跳,沙尘暴少了七成。

  同一时期,哈巴河县的牧民达斯旦夫妻有了双份收入。妻子加依娜尔清晨到康元生物工厂分拣沙棘,月薪3500元;下班后直奔自家300亩沙棘田浇水。2016年他们领到企业免费提供的“深秋红”苗种,2018年首次采果就赚15万元。“以前放牛羊年入1万,现在盖新房、买汽车,儿子娶媳妇不愁了!”加依娜尔摩挲着饱满的果实,叫它“金豆子”。

  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出“定盘星”的作用。康元生物建起2万亩示范基地,以每公斤5元保底收购农户鲜果;汇源集团投资10亿进驻布尔津,打造5万亩种植园。戈壁滩上第一次有了冷链车——沙棘果不再烂在地里,而是变成原浆、果油、胶囊,远销德国和新加坡。

  一棵树的“三重奇迹”

  生态账本翻红了。朱桂芳的6000亩沙棘林像一块绿毯盖住戈壁。沙棘根系深扎地下数十米,牢牢锁住流沙;叶面星毛反射烈日,树下竟长出苜蓿草。“以前裹纱巾都挡不住沙,现在风都是清的!”她抚摸着挂满果的枝条,像在轻抚孩子的脸。

  产业链串起千家万户。在青河县富青合作社,理事长马玉瑶玩转“沙棘魔法”,林下种苜蓿喂千只羊,羊粪肥沙棘,年终利润近50万;采摘季雇50名村民,创造就近就业机会。村民巴特尔笑着说:“一个月挣6000元,比放牧强!” 如今阿勒泰沙棘深加工产品达30余种,从果酱到纳米硒油凝胶糖果,2023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亿元。

  沙棘小镇的童话。2023年秋,国际沙棘协会年会首次在阿勒泰召开。200余名专家住进汇源沙棘产业园的“童话木屋”,窗外是绵延十万亩的金色果海。游客穿梭在观光工厂,亲手榨一杯沙棘汁,而靳慧林正筹划他的下一个目标:“让城里人来摘果、喂羊、睡星空帐篷——沙棘能给的,比想象更多!”

  一粒果的旅程,映照着一片土地的振兴之路。当情怀扎根土地,风沙之地也能长出“黄金”。沙棘的故事没有终点——它正带着阿勒泰人的坚韧与温度,从戈壁走向世界,让边疆的绿与富生生不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