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海防办事处立足盐碱滩涂资源优势,围绕品质提升,发展对虾养殖产业,打造“海防对虾”区域公用品牌。2024年对虾养殖面积达4.2万亩,年产对虾超1.3万吨,产值达4.2亿元,虾农亩均年新增收入2000元。
变“资源依赖”为“品牌引领”
坚持规划先行。制定《海防对虾产业品牌建设五年规划》,实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品牌”联动发展,提升“海防对虾”区域公用品牌整体影响力和价值。
聚力特色定位。利用大数据深入分析近年来对虾市场趋势,明确品牌定位及目标市场,提炼“卖点”“爆点”,制定品牌准入、管理、淘汰、推广“四大标准”,以差异化优势突围制胜。
专业包装运营。聘请第三方品牌运营公司设计品牌推广方案,搭建品牌形象体系和视觉识别体系,突出“盐田环境”和“卤虫饵料”两大核心卖点,增加市场附加值,海防对虾售价普遍比常规养殖虾高2元。
变“散兵游勇”为“抱团出海”
规范技术标准。制定《海防办事处南美白对虾养殖技术规范标准》,对虾苗、饵料、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范。对113名养殖户授权品牌使用,逐一签订责任书,保证对虾品质。
推动强强联合。山东博瀚堂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三胜水产养殖公司两大龙头企业共同成立渔业协会,采用“五统一、一自主(统一虾苗、饲料、管理、服务、品牌,自主销售)”运营模式,2024年实现对虾养殖亩均成本减1000元,亩均新增年收入2000元。
创新养殖模式。用好盐田这一特殊资源,推动外塘养殖和原盐生产相结合。利用盐田卤库梯度分布特点,在盐田里养殖对虾,实现原盐、对虾产业互补;在未利用盐碱地中建设生态设施温棚,实现对虾产出由原来一年一茬到二茬、三茬转变。
变“人放天养”为“精细管理”
注重人才支撑。成立“红旗专家团”,聘请山东省海洋发展研究院、滨州市海洋渔业局专家为“红旗专家团”团长,为对虾养殖提供全过程技术支持;建立对虾研究实验室,配备先进检测设备,开展对虾病害防治和品质提升研究;实施名师带高徒“青鸟”行动,培养本地“土专家”17名。
强化科技赋能。投资500余万元试点建设23个现代化高标准科技温棚,实现温棚温度、湿度灵活调节,为对虾不同生长阶段提供适宜环境,推动错时上市;2024年,基围虾、金刚虾试养项目成功开展,产值是普通南美白对虾的6倍;与海南对虾育苗基地深度合作,依照海防水样特点精准配比虾苗培养基提升虾苗成活率,在全区对虾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暨新品种苗种投放仪式投放定制虾苗230余万尾,虾苗成活率同比提高10%左右。
实行数字管控。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与水质预警监测系统等方式,实现养殖环境精准把控和远程管理,养殖户通过手机24小时实时监控水质、温度等参数,每个养殖户可远程管理40~50个温棚,单季温棚亩产量可达到2000斤。
变“酒香巷深”为“口碑载道”
搭建销售矩阵。打通“生产端—销售端”绿色通道,与京东科技集团、“食域滨州”等6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与新合作超市等15家大型商超合作开展订单销售。2024年参加“齐鲁农超·好品滨州”走进北京新发地采购交易会,现场签订订单70余笔。
拓宽宣传渠道。在“田间地头”开启直播带货,以海防对虾丰收为背景创作歌曲《大海看见》,获得全国村歌大赛总决赛第3名。
创新推广载体。深入挖掘海防渔盐特色文化资源,举办“海防对虾文化节”、省摄影家协会“相约海防·遇见美好”现场交流会,开展对虾美食大赛、钓虾比赛、网红地打卡等活动,讲好对虾故事,以渔盐特色文化“IP”助推农文旅深度融合,以文化赋能品牌价值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海防办事处党工委)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