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安徽农业,世人多知其“中原粮仓”的赫赫声名。殊不知,这片被长江、淮河与巢湖滋养的土地,更是我国淡水渔业的翘楚——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710万亩左右,130多种鱼类在江湖溪涧中繁衍生息。其中,八百里皖江的刀鱼、鲥鱼,千里淮河的淮王鱼,流淌着千年诗韵的秋浦河花鳜,还有八百里巢湖的银鱼,已是闻名遐迩的安徽水产名片。而在皖南的青山绿水里,还深藏着两条身不盈寸的珍稀精灵——泾县琴鱼与东至麦鱼。它们汲取着皖南山水的精华,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是皖南灵动山水最精巧的活化石。让我们循着潺潺溪声,去探寻这两条小鱼承载的自然密码与人文微光。
琴鱼栖息于泾县境内青弋江支流琴溪上游的窄谷地带,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才在琴溪里一段长约500米的特殊河段出现。这里两岸峰峦叠翠,溪水清澈见底,当桃花漫山、溪水初涨时,便会上演“银鳞跃月”的奇观:暮色中,成群的琴鱼跃出水面,鳞片折射着月光,将整条山溪染成流动的星河。《泾县志》记载其“形若柳叶,色若白银,长不盈寸,鳞甲灿然”,恰似从水墨画中游出来的“精灵”。关于琴鱼的由来,当地流传着“琴高乘鲤”的传说:晋代隐士琴高,常于溪畔抚琴,鱼群闻声而来,渐通音律,竟能随着琴音翩然起舞。这充满诗意的传说,暗合着生态真谛——琴溪水质达国家Ⅰ类标准,溶解氧含量高达8mg/L以上,两岸森林覆盖率超80%,这样的“天然氧吧”,正是琴鱼繁衍生息的乐土。
若说琴鱼是青山与诗的邂逅,那东至麦鱼则是绿水与烟火的相融——它主要分布于东至县升金湖周边的溪涧与湖滩,这里曾是陶渊明种菊的故地。《东流县志》载:“麦鱼者,形似麦粒,闻麦香而游,故名。”传说古时有旱魃肆虐,百姓祈雨于神,神感其诚,降下麦粒般的鱼群纾解饥荒——看似神秘的传说,暗含了古人“以鱼补粮”的生存智慧。麦鱼体长仅2~3厘米,通体晶莹如玉,鳞片细密似麦芒,在阳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奇妙的是,当地百姓通过观察麦鱼数量预测天气:鱼多则汛期早,鱼少则风调雨顺,这种“生物气象预报”,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别看这两条鱼身形娇小,却是天地精华的浓缩。现代检测揭示了两条小鱼的营养健康价值:琴鱼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8.6%,每百克含钙350毫克,磷210毫克,更难得的是,每百克硒含量达0.035毫克,是普通鱼类硒含量的3倍,难怪古人说它“食之明目”。麦鱼则藏着另一种惊喜:DHA和EPA含量分别达0.8%和0.5%,蛋白质17.8%,脂肪却仅1.2%。如今,两条小鱼都戴上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桂冠。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自然的启示——离开皖南的清泉、沃土与云雾,便难以复刻出这般滋味。
两条小鱼的捕捞,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在泾县,琴鱼捕捞的规矩是“三不”:不用电鱼网、不违禁渔期、不捕幼鱼。清明前后,溪水初涨时,渔民以特制的竹编“琴鱼网”捕捞。网眼细密如纱,只容琴鱼通过,其他鱼虾尽可自在游弋。在东至,麦鱼捕捞讲“五限”:限时、限地、限具、限量、限尺。每年“蚕老麦黄枇杷香”时节,渔民将独门捕鱼工具“麦鱼箩”放在溪湾处拦截水流,竹编小箩内衬细纱布,静待麦鱼随溪水游进箩中。目前琴鱼已列入安徽省二级保护动物名录,琴溪镇“抓大放小竹篓生态古法捕鱼”及制作技艺获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几年前笔者去泾县琴溪镇调研,曾和一位七旬农民唠嗑,他那朴实的话语至今回响耳旁:“鱼是溪里的原住民,我们只是借口吃的,不能赶尽杀绝。”这种敬畏,让捕捞成了与自然的对话——取之有度,方能岁岁相期。
两条小鱼的食用之法别具一格,充满地域智慧。
新捕上来的琴鱼,当地人会取少许鲜鱼与嫩豆腐同煮,或与春笋一起清炒,都是难得的时令佳肴。更多的琴鱼是制成鱼干泡茶饮用:剖净内脏后以山泉水冲洗,入盐开水焯煮,加茶叶、食糖等调料旺火煮10分钟,捞起摊于竹篾,以木炭文火烘烤。制成后的琴鱼干,色泽金黄,蜷曲的身子形如柳叶,带着淡淡的茶香,放在特制的锡罐里,可长期保存。泡琴鱼茶时,取少许适量琴鱼干置于白瓷茶盏,冲入沸腾的山泉水。只见鱼干舒展如初,上下轻盈游动,恍若嬉戏溪中,如同回到了琴溪的怀抱。待茶汤渐染琥珀色,一缕若有若无的茶香萦绕鼻尖,轻啜一口,茶韵与鱼鲜在舌尖交织,鲜、香、咸、甜层层绽放;待饮尽茶汤,再将那完整的鱼干含入口中细品,酥脆中带着茶的回甘,鲜味在齿间久久不散。这般“茶中有鱼,鱼中有茶”的雅趣,让人陶醉。
东至的新鲜麦鱼以清蒸最妙,只需撒点盐,蒸出来的鱼肉嫩得像豆腐。这是当地待客的最高礼遇,土鸡蛋的绵密裹着鱼的鲜甜,一勺入口,仿佛吞下整个夏天的丰饶。晒制的麦鱼干,烹饪方法多为泡发后炒蛋、蒸蛋、汆汤或略煮后加麻油、酱油拌成冷盘或炒制食用,甚至与大米共煮,堪称“百搭食材”。当地“无麦鱼不成席”的俗语,道尽了这份舌尖上的珍视。麦鱼干也能入茶,与“东至云尖”同泡,茶汤里会浮起淡淡的麦香,当地人说,这是“鱼与麦的重逢”。
琴鱼与麦鱼的生存,是皖南生态的晴雨表。它们需要的是流动的活水、岸边的茂林、水底的卵石。目前,泾县琴溪的溶解氧常年保持在9mg/L以上,东至升金湖的水质达到Ⅱ类,岸边森林覆盖率超过80%,落叶入水化作养分,溪石缝隙成为庇护所,近乎原始状态。然而,谁能想到,20世纪80年代,工业化的烟尘曾经呛浊了溪水,农药化肥顺着山坡流进涧谷,生态环境遭遇严重危机,溪水里难觅银鳞的踪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当地政府和社区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生态恢复工作:退耕还林让山坡重披绿装,森林覆盖率从1990年的52%升至如今的78%;“河长制”让每条溪流都有了守护者,沿岸的小化工厂、养殖场尽数关停;人工增殖放流像撒下一把把银色的种子(2020至2025年间,200万尾琴鱼、150万尾麦鱼苗被放入溪中),直接补充了种群数量。两条小鱼被列入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核心区实行了严格的禁渔制度,划定保护流域界线专人值守;泾县琴溪镇还设立了“中国琴鱼原产地保护碑”,警醒世人精心保护这一奇特物种。2024年,两条小鱼的年产量逐渐恢复,琴鱼产量已由2010年的不足100公斤恢复至约800公斤,东至麦鱼则由不足200公斤恢复至约1200公斤,分别增长7倍和5倍以上。皖南双鳞,正从大山深处的清澈溪流“游”出深闺,“游”向市场……
如今,守护这两条小鱼,已成了皖南人民守护的一种生活方式。泾县的两位非遗传承人家里,常有年轻人在老渔民的指导下编织“琴鱼网”,竹丝在指间翻飞,像在续写一首古老的诗;东至县水产保护培训班上,00后学员用手机记录麦鱼的生长,传统智慧有了新的传承载体。生态旅游更让鱼与人的关系愈发紧密:2023年,3万游客来到琴溪看鱼跃桃花,2万访客走进升金湖听麦鱼故事,渔民们不再仅靠捕捞为生,导游、民宿、手作体验成了新的生计,绿水青山正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安徽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一位参与保护的年轻学者说:“保护琴鱼与麦鱼,是在证明人类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
八月的皖南,溪水流过青石,琴鱼在石缝间穿梭,麦鱼逐着飘落的桐花游弋,它们不知道自己承载着多少故事,只知道顺着水流,就能找到春天的方向。这两条小鱼,其实是自然写给人类的信:真正的富裕,是溪水里有鱼、山林里有鸟、田埂上有麦香;真正的智慧,是懂得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一味索取。让我们把这封信读进心里——守护每一条小鱼,就是守护我们与自然对话的可能;珍惜每一泓清泉,就是珍惜子孙后代的明天。毕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作者系安徽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学术委委员、研究员,安徽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