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宁夏平原,宁夏农垦前进农场一片曾经泛着白碱的玉米地里,如今涌动着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蹲下身,指尖捻起一撮土,感受到的不再是曾经的黏重板结,而是带着湿润的松软感——这正是水肥一体化技术赋予这片盐碱地的新生。一条条滴灌带如同精细的“脉络”,悄无声息地将水分和养分精准送达作物根系。“我们将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到盐碱地改造上,让耕层盐分下降20%,关键是不再用大水漫灌‘压盐’了,每亩地光水就能省下30%,肥料也少用了20%。”前进农场党委书记徐龙指着田边的展示沙盘,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更喜人的是,玉米亩产提升了28%,过去想都不敢想!”
前进农场正是农垦系统深入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缩影。水肥一体化技术是一项革命性技术,更是一项粮食增产的重大技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作为农业“国家队”,农垦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上走在了全国前列。7月29—30日,农业农村部农垦局在宁夏开展农垦“田间日”活动,并举办水肥一体化技术观摩培训。来自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和直属单位、全国各垦区代表及科研单位、企业代表等140余人在沙湖之畔的田埂间碰头,通过实地观摩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交流水肥一体化技术,共谋粮食产能提升大计。
深耕技术集成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应用模式
水肥一体化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是从农垦发端并逐步走向全国。“199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引进国外成套滴灌设备,将滴灌技术与地膜覆盖技术有机结合,创造了具有兵团特色的‘膜下滴灌’技术。自此,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垦区逐步推广应用。”培训班上,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牵头组建成立中国农垦节水农业产业技术联盟,并于2018年在河北、宁夏启动节水农业新概念实验试点工作,集成推广了一批适合区域农业生产的节水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应用范围逐步拓展到玉米、小麦等多种作物。
“农垦对技术创新的追求从未停歇。”新疆兵团石河子总场蘑菇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马占东感慨地说,“为了解决滴灌不均匀、水质处理差以及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我们的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反复试验,才最终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应用的小流量滴灌技术。”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追求和扎根大地的创新,才让水肥一体化技术从“能用”到“好用”,从“用不起”到“用得好”,应用面积得以不断扩大。
截至目前,农垦系统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面积已达2500万亩,其中粮食作物850余万亩,带动地方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约700万亩。同时,集传感器监测、智能控制、精准施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肥一体化系统正逐步发展应用,品种、技术及装备集成融合进一步提高。
如今,技术红利在各垦区持续释放。在广西农垦,精准供水供肥、干渠引水、泵站提水、智能管控等关键技术的落地使用,促进了甘蔗亩均增产10%~20%,亩均增收270~540元;在陕西农垦,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管理精细化、控制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促进了当地小麦亩均增产最高达到40%,亩均增收最高能达到200元;在河北农垦,玉米水肥一体喷灌、无膜浅埋滴灌、信息化自动化调控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了玉米节水20%左右,亩均增收最高能达到400元……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甘肃农垦黄羊河集团企业管理部部长张廷彦在交流中坦言,他们针对河西走廊的沙壤土特点,使用滴头流量每小时1.1升,滴头间距25厘米的内镶片式滴灌带,使肥料利用率提升20%以上。“只有因地制宜推动农垦水肥一体化技术区域应用实践,才能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当前,农垦在实践中已形成了一批涵盖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等作物的农垦水肥一体化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同时,随着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灌溉、施肥技术参数的不断完善,主要粮油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日益成熟。此次培训活动上,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分品种分区域推介了26个农垦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涉及13个垦区、16种农作物。
“这些技术模式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集中展现了水肥一体化工程建设、农艺配套、节本增效等方面的突出成效,反映了农垦系统先进农业技术的最新工作成果,具有代表性、可复制性、可推广性。”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强化协同配合
多维发力推动技术落地生效
“怎么避免滴灌管道被老鼠咬坏?”“如何避免进水口和管道堵塞?”“丘陵山区的技术推广怎么破题?”……培训活动上的提问,揭示了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面临的现实挑战。如何扫清技术障碍,助力水肥一体化技术深入推进?培训班上,专家、各垦区代表等进行了技术探讨。
做好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建立工程技术体系是确保水肥一体化技术真正落地,并发挥实效的前提和重要保障。“当前,节水工程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工程设计一套模式遍天下,没有因地制宜调整设计参数的问题仍然存在。”新疆农垦科学院副研究员李云霞说。为此,她建议,工程设计要综合考虑降雨量、地形条件、地块单元、作物种植方式、水源特性等因素,实现精准设计。工程要深度耦合农艺需求,将作物生育周期、种植模式及管理习惯转化为精准的工程参数,实现“以水调肥、以肥促产”的农艺—工程协同优化。同时,设计单位、科研院所、农业推广部门要紧密合作,整合各方技术力量,全方位强化各环节技术质量控制,提高水肥一体化技术到位率。
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农业技术处高级农艺师陈广锋看来,选好关键设备是保障水肥一体化技术落地生效的重要因素。“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关键设备主要包括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等。”陈广锋说,“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水肥使用效率、系统建设成本等造成影响。”他建议,进一步完善产品装备的行业标准,实现产品装备的标准化生产以提升质量。同时结合地区水源、地形、作物及作业方式,因地制宜设计水肥一体化系统,增强与农业生产环境的适配性。
水肥一体化设备不仅要建好,更要管护好。针对部分垦区“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推进运维管护标准化的做法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从农场内部选出责任心强,对水利、农业机械等知识初步了解的人员进行培训,组成内部专业的管护队伍。同时,通过购买服务、与专家团队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确保技术支持到位,及时解决复杂问题。在经费保障上,根据设备及维修计划合理估算出年度维修养护经费额度,确保专款专用,并详细记录支出情况。“一旦公司的工程设施出现问题,我们很快就能找到人修、有钱修。”北大荒农垦集团查哈阳农场副总经理李杨子说。
技术升级的方向,就是更智能、更精准、更绿色。在宁夏农垦灵武农场,科研人员通过数字种植服务平台分析土壤、气象、作物长势数据,自动生成灌溉施肥方案,远程启闭灌溉阀门,实现了定时定量灌溉、阀门工作状态反馈等智能化控制。“过去凭经验,现在靠数据。”灵武农场党委书记陆宝金说。结合自身经验,他建议农垦加快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融合,推动装备向轻量化、智能化升级,让丘陵地区也能用得上、用得起。
“各垦区要建机制强执行、重指导优服务、善总结抓推广、强联合促协同,加速技术落地和大面积推广,切实发挥农垦在水肥一体化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农业农村部农垦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农垦系统要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严要求深入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更多领域创新发展、更大范围示范引领、更大程度发挥作用,切实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