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以“质”逐远——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探索
时间:2025-09-11 14:18:15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钱振华 字号:【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

  立足资源禀赋,优化发展格局。加快园区平台建设与产业链整合。吴江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国”字招牌,重点发展智慧农业和全产业链创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了覆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体系,其智慧园区案例入选2022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汇编。同时,围绕环长漾、环鼋荡等重点片区,打造“稻米香径”等生态文旅项目,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三生融合”的乡村新空间。加强生态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吴江注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例如在桃源镇九里桥村,通过人居环境提升小组等机制,推进垃圾分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重视文化传承与功能拓展。七都镇吴溇村以溇港文化为核心,打造市井场景生活地,平望镇则通过“四河汇集”项目传承运河文化。这些举措不仅保留了江南水乡特色,还通过文旅融合拓展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其从单一生产向文化服务延伸。

  提升科创能力,驱动产业升级。推进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吴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机构深度合作,成立“智慧农作技术推广联盟”,重点开展病虫害智能监测、精准施肥等共性技术研发。生物育种取得显著进展,2024年作物良种覆盖率达88.46%,并培育出高产抗病新品种,显著提升单产贡献率。创新智能装备与数字技术应用。在吴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无人化农场”示范基地核心区域536亩,辐射带动1万亩。“江村通”数字乡村管理平台整合生产、生态数据,构建起覆盖全区的智慧农业网络,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注重前沿技术探索与成果转化。在生物制造领域,吴江探索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在数字农业中,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被用于优化供应链管理。这些创新不仅突破传统农业边界,还加速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夯实人才根基,激活内生动力。着力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吴江通过“基金+项目+人才+农创中心”模式,吸引高校和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在吴江设立工作站,推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强化乡土人才培育与激励。实施“姑苏乡土人才”计划,对“田秀才”“土专家”给予财政奖励和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已有13人入选农业类乡土人才。构建基层人才培养机制。连续五年实施农业农村定向培养工程,2024年新增签约定向培养生40名;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班33期1788人次,新增省级农民田间学校1家;新增认定新型职业农民38人,发放新型职业农民社保补助290余万元。

  优化资源配置,释放市场活力。探索项目化管理与结对机制。吴江印发种业创新创优发展方案,建立项目挂钩结对服务机制,推动10多个种业项目落地,涵盖粮食、水产、畜禽等优势产业。2023年,吴江省级特色优势种苗中心(企业)总数已达10家。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培育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美美江村”乡村振兴党建联盟整合政企资源,形成“万企兴万村”的产业联动模式。加强政策协同与区域联动。吴江将巡视整改与村级巡察结合,打造“田野巡察”品牌,通过问题倒逼机制优化政策设计。同时,参与长三角农业科技协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大常委会)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举报电话: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举报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